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二语习得与英语学习

浅析二语习得与英语学习

浅析二语习得与英语学习
摘要:以毕节学院的学生为例,贵州的英语学习者普遍基础较差。究其原因,
其中之一便是英语学习者本身的习得方式有问题。本文将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
及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探究二语习得者如何能在此理论基础上提高英语学习的
效果。

关键词:普遍语法 二语习得 毕节学院学生
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贵州的教育一直处于相对较弱的阶段,而英语教育与
其他省份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学生学不好英语,除去上述原因之外,这其中的原
因当然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教师知识水平有限,或是教学方法不当,有的也许
是硬件环境不够好,但是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是相对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英语学
习者本身。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自己母语之外的另外一门语言时,他
们常常会受到“普遍语法(international grammar or universal grammar)”的影响。
那么什么叫做“普遍语法”,它又是怎样影响语言学习者的二语习得的呢?下面,
本文将以贵州省毕节学院的学生为例,从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理论及乔姆斯基的国际语法的角度来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1. 普遍语法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乔姆斯基和其他的一些语言学家就提出了普遍语法
理论。他们认为普遍语法是人类所特有的一套语言知识体系,存在于所有正常人
的大脑之中。普遍语法包含了一套普遍原则,利用这些原则,就可以不断的合成
短语。在此理论之下,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而非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人
的大脑中天生就有了这样一套学习语言的机制,只需外部环境中的语料刺激即可
开启。这一理论解释了儿童为什么可以通过匮乏的语料去习得完整的语法规则。
而对于成年的二语习得者而言,情况便有所差异了。

2. 二语习得与普遍语法理论间的关系
二语习得指的是人们在掌握了自己的母语之外学习另外一门语言。就教学而
言,它不是指教师如何去交,而是学生如何去学。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
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常常受到母语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影响,即产生语言学习的迁
移现象。根据Odlin为语言迁移所下的概念,所谓迁移,其实就是目的语同任何
已习得语之间因同异造成的影响。而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便被称为语言学习的
负迁移现象。与之相反,当学生在进行二语习得时,能根据母语和既有的经验,
找到二者相似之处,从而更好更快的掌握二语,这便是及其有利的好方法。当然,
还有一种情况是二语习得与母语完全没有交集,学习者也完全不受母语的影响,
但是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3. 毕节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中问题及分析
毕节学院的学生多数从初一开始学习英语,到大学时已经学了至少六年的时
间,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即使是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的考试,其
英语水平也仍然不高。他们依然难以顺利的阅读英文原版著作或是流利的撰写英
语论文。除去他们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是他们之间普遍存在的。首先,
在英语发音上,基于英语语音和中文的不同,他们的发音多数会受到中文,甚至
是贵州方言的影响,从而不够正确流畅,影响交流。另外,在英语阅读及写作方
面,学生常常会受到中文思维的影响,不能正确的理解英文文本,或是不能正确
的使用英语语法,句法进行写作。口语表达上更是如此,很多学生都习惯了要把
要说的话先用母语在脑子里过一遍,再生硬的翻译成英语说出来,大大的影响了
交流的流畅性,同时还有可能造成词不达意。总之,学生们由于受到了母语的限
制,在英语学习时处处体现出负迁移现象,大大影响了英语水平的提高。

4. 毕节学院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可使用的方法
一方面,学生应该尽力避免母语在二语习得时的消极影响,而扩大母语在二
语习得时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了解了普遍语法及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论
及相关联系之后,应该尽量改变传统的错误的英语学习方式。要想提高英语水平,
就必须要尽量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大家不妨从以下三个方
面来做努力:多做英汉对比,及时纠正错误;多看多想多记,形成英式思维;多
做翻译练习,提高表达能力。只要大家只要在平时的学习和写作中尽量做到以上
几点,英语水平必定能有所提高。

另外,有一种基于二语习得基础上的方法,“新语法翻译法”,是从母语出发
来习得目的语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英语习得方式。它基于普遍语法的基础,也
有基于母语的现实经验为保证,是一种正迁移的母语与目的语学习方式。有兴趣
的同学也可一试。

5. 小结
总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
并更好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总是有法可
行的。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而言,更好的理解乔姆斯基关于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
一定能对英语学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Gass, S. (1986). Language universals and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 39, 497-534.

[2]Doughty, C., & Williams, J. (Eds.).(1998).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White,L.(1989).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ohn
Benjamins.
[4] White, L. (1986) Implications of parametric variation of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drop parameter. In V. J. Cook (ed.).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5] White, L. (1989) 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msterdam: Benjamins.

[6]Zobl, H. (1990) Evidence for parameter-sensitive acquisition: a
contribution to the domain-specific versus central processes debat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6/1, 1-38.

[7]戴曼纯.UG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
22—25.

[8]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