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五形态还是三形态的问题,近年来人们的争论颇为激烈 ,不少人明确地反对五形态理论,认为它既无马克思本人的文本依据,也与历史发展的 客观进程不相适应,因而认为所谓的“五形态社会理论”是一个伪科学的命题。不少人 认为,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才是既符合马克思本意、又与历史发展进程相吻合的科学 理论。与此同时,不少人还将马克思的五形态理论等同于社会发展的单线论。对此,笔 者认为不能妄下结论,而要在认真研读马克思原著,弄懂马克思思想真意的基础上才能 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一、五形态理论:科学还是谬误?
(一)五形态社会理论的文本根据
有人认为所谓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五形 态演进说是斯大林对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错误理解的结果,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明确提 出过五形态理论。这与事实不相符合。实际上,五形态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有充分的文本 依据。马克思以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始 终坚持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回溯历史,依据社会分工,把他面对的资本主 义社会以前人类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依次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 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1](P68-70)加上当时存在的资本主 义所有制,以及将取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共产主义所有制,共是五种所有制形式。这是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雏形。
接着,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比较明确地 提出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种社会形态。他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 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 业资本家的社会”。[1](P141-142)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到了古罗马的贵族 和奴隶,中世纪的封建主和农奴,并明确提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是“从封建社会的 灭亡中产生出来的”。[1](P272-273)在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作用进行辨证分析的基 础上,马克思将它与“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资产阶级社会将被共产主义 社会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就是说,《宣言》明确提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四种社会形态。
与《宣言》基本同时所写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以“生产关系的总和”作 为划分社会形态的基本标志,对社会形态做了新的论述:“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 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 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 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 的一个特殊阶段。”[1](P345)1859年写作并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 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发,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社会形态演进问题也得到了明确 的说明。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对有史以来的社会形态进行 了科学总结:“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 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而由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对抗性,它必然 会被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取代。[2](P32-33)这里,马克思将社会形态的划分建 立在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因而达到了比较科学的程度。这里,五种社会形态的表述十 分明确,不容置疑。
此后,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认识不断深化,比如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认识在19世纪70
年代末期和80年代达到了新的水平。但他仍没放弃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而是进一步完 善了它。马克思曾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代表整个原始社会阶段,后 来他认识到:“把所有的原始公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正像地质的形成一样,在这些历 史的形成中,有一系列原生的、次生的、再次生的等等类型”。[3](P432)在他看来, 原生的社会形态在发展中,会出现多种社会所有制结构,其中包括他原先提到的亚细亚 所有制、古典古代的所有制、日尔曼的所有制,以及斯拉夫所有制等等。而俄国当时所 存在的农村公社则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 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阶段;而次生的社 会形态,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则“包括建立在奴隶制上和农奴制上的一系列社会” ;[3](P450)再次生的形态无疑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而再生形态也就是扬弃了一切次生 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了。原生形态(就是整个的原始社会)、次生形态(包括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生形态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达到 的最高水平,这一研究并未否认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是使它更精确、更科学了。至此 ,可以说马克思已经科学地提出了社会形态的演进理论。
以上考察表明,马克思是始终坚持五形态理论的,五形态理论有充分的文本根据。当 然,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论述存在着一定的缺 陷和不足,但马克思在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改和深化对它的表述。认为马克 思没有提出五形态理论是不符合事实的。
(二)如何正确理解五形态社会理论?
有人说,马克思的确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在解释上存在许多困
难,比如说有些国家就未经过至少某一种社会形态,马克思晚年也明确提到过俄国社会 的跨越问题。如果不能合理地解释这些问题,那么,五形态理论仍然站不住脚。如何看 待这些问题呢?笔者以为,这里的关键是要明白马克思考察社会形态演进的视角。马克 思考察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是“世界历史”的视角,他不是着眼于某一国家、某一民族 ,而是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组成的世界历史、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而 将多数国家都经历过的发展阶段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任何理论与所反映的对象相比都 具有抽象性,它舍弃了对象的非本质、次要的东西,而抓住了对象的本质性的东西。马 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当然也不例外。在马克思看来,某些国家、民族在发展中所经历的 跨越现象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是完全可能的。他在谈到俄国农村社会有可能跨越资本 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时这样说,“如果俄国是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的,如果它要靠自 己的力量取得西欧通过长期的一系列进化(从原始社会到它的目前状态)才取得的那些经 济成就,那么,公社注定会随着俄国社会的发展而灭亡这一点,至少在我看来,是毫无 疑问的。可是,俄国公社的情况同西方原始公社的情况完全不同。俄国是在全国广大范 围内把土地公社占有制保存下来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同时恰好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 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3](P444 )在马克思看来,假如俄国是完全与世隔绝的国家的话,那么,它就会顺次经过一系列 的社会形态,当然不会跨越资本主义形态了。但是在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 密切的“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下,通过西方国家革命的支持,以及西方国家先进生产力 和先进文化的支持,俄国就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 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3](P451)马克思强调,俄国公社的命运究竟如何, “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3](P45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需要注意把握两点:第 一,要以包括所有国家、民族在内的整个“世界历史”、整个人类社会作为考察的对象 ,才能揭示社会形态演变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是把包括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内的整 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作为考察的对象,五形态理论是立足于人类社会整体而提出的关 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针对每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提出的关于某国发展的特 殊规律。既然如此,在分析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时就要把立足点放在整体的人类社会 上,放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而不应用某个或某些国家特殊的发展道路来评判已经过抽 象的、作为整体的、一般性的理论。某个或某些国家特殊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形式并没有 排除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第二、要充分重视“世界历史”的大环境对各国发展道路的 影响和制约作用。在各个国家、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世界历史”的环境下,每 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整个“历史环境”的强大影响,离开了国家、民族之间相 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世界历史”的大环境,每个国家都将顺次经过所有的社会形态, 所谓的跨越是不现实的。马克思坚信人类社会具有内在的普遍的发展规律(正是他科学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普遍规律),同时认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某些国家发 展道路的特殊性并不矛盾,相反地,普遍规律是通过特殊道路、特殊形式来表现自己的 。他认为,在世界历史趋势不断加深的现时代,“历史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每 个具体国家发展的道路也越来越体现出复杂性和戏剧性。但不能据此就否认社会发展规 律的普遍性。
二、如何看待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
马克思对于社会形态的演变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论述,除了以生产方式为标准提出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外,还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过三种社会形态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三种社会形态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集中体现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在该 《手稿》中马克思从主体发展的角度,以及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演变的历史的角度对社 会形态的演变作过具体分析。
1.从主体(人)发展的角度所作的论述。马克思以他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为立足点, 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中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追溯,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的社会中 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展望,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 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 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 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 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 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4](P104)活生生的话语表明马克思的确提出了三 种社会形态理论。
2.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提出的三大形态理论。在《手稿》中,马克思不仅从人(主体)的 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三形态社会理论,也从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前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三大形态理论。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全 面的分析,指出了它的致命弊端,以及必将被将来更高形态的生产方式,即共产主义生 产方式取代的必然性,而且分析了资本主义所有制以前的所有制形式。前资本主义的生 产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亚细亚的、古代的和日尔曼的所有制形式。马克思认为,前资 本主义社会的三种所有制形式对财产占有的特点是公有财产的分量逐渐减少,私有财产 的分量日渐增强,而资本主义所有制就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里,由于马 克思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为立足点进行考察的,因此,他重点考察的不是这三种 所有制形式之间的不同以及相互继承发展的关系,而是重点考察它们各自与资本主义所 有制形式的关联,这是毫不奇怪的。在马克思那里,的确没有把前资本主义的三种所有 制形式看作是依次递进的形式。有人却据此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所概括的五种社会形态也不具有时间上的依次演进的关系就很牵强附会了,而他们进而 得出的所谓马克思没有提出五种形态理论,而只提出了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和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也就站不住脚了。
(二)对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理解问题
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马克思以他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点,分 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