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及时代价值

浅议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及时代价值

第11卷第3期 2013年3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l1,NO.3 Mar.2O1 3 

浅议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及时代价值 

范晓艳 

(太原科技大学思政部,山西太原030024) 

摘 要: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医德思想,医德思想主要体现为“仁”、“精”、“诚”等几个方面。医德思想对促进现 代医学发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传统医德;思想;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13)03—0060 02 

医学道德,即医务人员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思 想品质,是规范医务人员在医务活动中行为的准则。 中国传统医学道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不仅将儒家的“仁义”思想传承下来,而且 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种 

博大精深的医学观念。 

一、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具体表现 

(一)医德理念“仁” 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最推崇的就是仁爱的原则, 强调的是构建“厚德载物”的一种人际交往关系,这 

成为我国传统医德的思想源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济人为本、生命至重。生命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 至高无上的,救治苍生,医治百姓是医者最神圣的职 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 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中言道“人命至重,有贵千 

金”,医者要立志救济黎民百姓,要立誓善救生灵之 苦。对待生命,要具有崇高的仁爱精神,把医德“{_ 爱”融入到实践当中。其次,医者还应该具有“推己 

及人,仁爱待人”精神,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病者,用自 己的心意推想别人的心意,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对 

待病人一视同仁,要具有宽广的胸襟和高尚的道德 情操。对待任何病人医者都要全心地救治,视病人 如家人。再次,廉洁淳良的品德也是医者所必须具 备的。医德的根本就是治病救人,要求医者具有良 好的医德信念和情感,更应具有廉洁淳良的医德行 为。晋代杨泉曾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 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由 此不难看出,对于一名医者而言,怀有一颗仁心是多 么的重要。良好的医德不仅是传统中医医学在传授 

时对学习者医德、品行的考虑前提,也是约束医者行 

为的准则。 (二)医学思想“精” 对于一名优秀的医者而言,想要真正做到践行 医德、救死扶伤,不仅要具有仁爱之心,精湛的医疗 技术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其中最主要的 

就是要做到具有言必有据的求真精神。《黄帝内经》 中说“神在秋毫,属意病者”,主要是要求医生在行医 过程中要做到全神贯注,谨慎施治,把病人当作自己 的家人,病人的生命重于一切,不能为了名利去做出 违背医德的事情。其次,医者要具有执着奉献、锲而 

不舍的精神。从古至今,“仁术”一直都是医学的代 名词,主要强调的就是医生在工作中要不辞劳苦、一 心救人的专业精神。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的“诚 心救人”篇中这样写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 

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 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 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峻 峨、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T夫形迹之 心。”在行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测、难 以破解的问题,如果能真正做到心系病人、恪尽职 

守、坚持求真、循法达变,能够将毕生所学进行融会 贯通,就没有所谓的解不开的“医学难题。” (三)医风品质“诚” 古往今来,诚信一直都是医者处事立身之根本, 

是医者品德修养的基本体现。一个缺乏诚信品质的 医生,不仅难以把控和医患之间的关系,能否能够救 助苍生也是有待考究的问题。东汉末年的著名医者 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对医生诚信的 问题就有过明确的要求,他认为医生在行医过程中 要以治病救人为根本,除此之外的一切,包括权势、 

金钱、甚至是威武都不能成为改变医者诚心治病、救 死扶伤的原因。 

二、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传统医德思想是现代中医发展的基本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西医的大规模引进,对中国传统 医学起到了很大的冲击作用。面对来自西医方面的 

*收稿日期:2013—01—12 作者简介:范晓艳(1984),女,山西运城人,太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11卷第3期 范晓艳:浅议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及时代价值 61 

巨大挑战,中医作为华夏儿女几千年不懈努力所研 究和传承的精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近些年 缓慢的中医发展势头就不难看出。 中医发展势头的减缓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笔 

者认为当代人对传统中医的感悟、理解以及认知的 

缺乏,是造成减缓中医前进脚步的真正原因。尤其 

是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医学 

经济效益上的过分重视,导致其社会效益被弱化,在 行医过程中利益的标准取代了对医德的考量,在一 

定范围内形成了一种轻义重利的现实状况及与之相 对应的观念。 中医从诞生那天开始,伦理道德就是其行医济 

世的最基本准则,也正是这种精神让中医得以在历 

史的千年变迁中传承下来,在“万善德为先”、“无德 

不成医”等警世名言中,能够清晰地看出中医学者对 

自身要求的严谨程度。倘若没有这种医德理念,就 

不会有如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目前, 现代中医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缺少一批具有深厚文 

化底蕴和医德修养的中医开拓者和奉献者将传统医 德思想传承下去。 

(二)传统医德思想是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 

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医学发展和开拓 

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其对医患关系和 谐发展的负面影响也随之显现出来。传统医德观念 

在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下严重失衡,部分医务人员 

在利益的驱使下,价值观出现偏差,将市场交换原则 

运用到医疗事业当中,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医德观 

念,对病患态度冷漠,完全丧失了一个医务人员对患 者应有的人文关怀,从而导致了一些医疗事故及纠 

纷,使得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同时,由于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科技医疗设备的研发与使用大 大提高了对病患进行救治的成功率,然而由于部分 

医疗人员过于依赖高科技医疗设备,缺少了和患者 

之间应有的沟通和了解,减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直 

接的情感表达和信息传递,这对良好的医患关系建 立也是非常不利的。 

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才能赢得病患家属的尊 

重与信任,才能使病人发自内心地对医生产生依赖, 

进而才能够通过良好的沟通来了解病患内在的、隐 藏的不为人知的病史,从而给予病患战胜病痛的勇 

气与信心,帮助病患成功战胜病痛。 (三)传统医德思想是医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其根本目的是塑造出具有 美好心灵和高尚精神的全能型医用人才。改革开放 

过后,虽然各大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上有了很大的 

提高和发展,然而由于外界的影响和制约,重技轻道 的教学理念仍然占主体地位。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和专业技术对医学领域的高要求,使得近年来医学 

院校更注重技能知识的培养和传授,而忽视了对学 

生内在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师者只做到了授业,却忽 

视了传道。这样的错误观念,使学生对外在的物质 

财富看得格外重要。教育宗旨的偏离、人文教育的 

缺失和教学手段的错位,使医学院校培养出的医学 专业技术人才出现了非人格化的倾向,这很有可能 

使部分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过于重视金钱利 

益而忽视了病患的疾病,或是只专注于对病症的研 究而忽视对病患的人文关怀,从而产生不和谐医患 

状况。功利化的教育导向,难免会造成学生自私自 

利的心态,表现出社会责任缺乏、诚信意识单薄和价 值取向扭曲等不良现象,这不仅是现代医学伦理底 

线的丧失,更是传统医学人格的泯灭。 

医学院校想要摆脱当下这种扭曲的价值导向, 

就必须要对传统医德形象进行重铸,让学生意识到 

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健全人格的塑造 和培养,从而建立起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格追求的医 

德规范,让将来走向医疗岗位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 

为病患口中真正的白衣天使。 

三、结 语 

医德作为医学史上最为重要的精髓所在,无论 

是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还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一 直都是医学发展史上的核心指导内容,它并不会随 

着社会价值的改变而改变。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要 

注重一流设备、技术的发展,更要注重包括人文关怀 内容在内的医德的培养,使我国医学在一个充满关 

怀与爱的和谐氛围中,长足、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陈笑笑.新人文主义视野下医学生医德培养探索—— 医德培养档案构建初探f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 (2):158—159,239. [2]孙福川,王莉媛.新医改与医德及其规范体系重构—— 论我国医德建设的大视野及其目前焦点EJ].中国医学 伦理学,2009(6):3—6. [3] 向鸿梅,李树森,高晨光.医学技术伦理视角下的医德 研究——储备期医德情感的提升[J].中国医学伦理 学,2009(6):57—58. [4]钟初森.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及对策研究EJ].中国医学伦理学,2Ol1(4):491—493. 

责任编辑: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