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5期 Vo1.27 No.5 钦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QINZHOU UNIVERSITY 2012年9月
Sep.,2012
拉康欲望理论的发生学意义 刘 玲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 拉康认为主体的欲望在三界拓扑图上展开,在人的一生中,欲望处在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认同与自恋、凝视、异化与自我确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主体的欲望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共同 揭示了主体欲望的复杂本质。 [关键词] 拉康;欲望理论;认同与自恋;凝视;异化与自我确证 [中图分类号]B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14(2012)05—0092—03
拉康认为,人的欲望不是弗洛伊德意义上定格 化了的力比多,而是有一个发生发展过程的。他认 为,人从一出生,甚至在母腹中时,就已经浸染了社 会性。出生后,人被抛入社会中,主体意识的镜子 阶段开始形成。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大致经历三 个阶段:一是实在界;二是镜像期;三是象征期。需 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并不具有严格的时 间意义,不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这三界相当于 三个拓扑环,三个拓扑环套在一起,互相有重合的 地方。之所以要这样看似有先后地划分,主要是为 了便于说明意识形成的转折点。这一做法只是权 宜之策。在弗洛伊德那里,说明意识层次时遵循的 是数理方法,采用的是平面示意图。但在拉康这 里,他采用的是扭结环绕、运动变化的拓扑地形图, 这种图形具有动力学和结构学意义。我们所要探 讨的问题也将在这种图形上展开。 一、认同与自恋 婴儿在6个月前,甚至在更早些时候,是一个 没有独立能力的个体,还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活 动。这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生理现象。拉康强调,由 于人类的不能自立,因而人在这个时期是一个支离 破碎的残体。这个时期,人的意识尚未形成,主体 基本上是一个自然体。到了6个月以后,情况发生 了转折。通过观察小孩与大猩猩照镜子的不同表 现,拉康发现,人与动物对于自己影像的反应有质 的不同。大猩猩在照镜子以后,如果发现镜面背后 一无所有,会悻悻走开。而人却不同,人面对镜子 中自己的形象,会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显然,他已 将镜子影像当成了自己本身。并且,他“要在一系 列姿态中,证明镜中形象的动作与其所反应的周围 环境、实际事物以及它所重复的现实之间——孩子 自己的身体、大人和物体以及周隔东西……存在着 关系”… 。婴儿不但会被一下子吸引住,而且还会 通过很多动作来试图证明镜中影像是他本人。拉 康认为,婴儿的这一系列动作揭示了这样一个重大 的人类学问题,即,“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 首要的形式。此后,在与他人认同的辩证过程中, 我才被客观化;此后,语言才在普遍的意义上,重建 起主体的功能” lj2。 在这里,“我”这个字被拉康着重化,意思在于 表明:这个“我”属于主语,是主体的称谓。换言之, “我”在镜子阶段,开始具有了自我意识,这个阶段 是“我”此后漫长人生主体建构的逻辑起点。它不 是纯粹的自我建构,而是与社会、他者、环境、物件 形成的一种间性关系。拉康镜子阶段的这一立论 从逻辑起点上将他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区别开来,其 中就包括主体理论与弗氏自我理论的区别。除了
[收稿日期]2012—07—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西部项目: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形态研究(编号08xzw003) [作者简介]刘 玲(1973一),女,陕西眉县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第5期 刘 玲:拉康欲望理论的发生学意义 93 主体性问题,镜像阶段对于很多问题,诸如欲望、无 意识、真理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它表现了一种 迄今还有争议的力比多活力,也体现了人类世界的 本体论结构”… 。镜子阶段的主要功能在于认同: 主体与自己形成自恋性认同,与他者形成自我确证 性认同。两种认同伴随主体一生,也经常相互交织 在一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二者强弱不同。 认同之所以是镜像阶段的功能,在于在镜像阶 段之前,主体尚处于实在界。在实在界,也就是在 婴儿生下来后不久,他一直以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 的,就连母亲的乳房也是自己的,因此他难以明白 为什么自己在饥饿的时候乳房不能供给他乳汁。 到了镜像期,婴儿才逐渐认识到自己和母亲并不是 一回事,不是一体。这时他已经有了些微的判断能 力,在他看来,能满足他需要的乳房就是好乳房,好 母亲,反之则是坏乳房,坏母亲。认同就发生于这 一判断能力的萌芽时期。“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 孩子,举步趔趄,仰倚母怀,却兴奋地将镜中影像归 属于自己” 。鉴于此,拉康认为,早在俄狄浦斯 关系形成之前,镜像秩序就已经形成了。男孩女孩 之所以一同与母亲认同,是因为在镜像阶段,主体 尚不能区分出性别差异来,后来有了男女性别概 念,才形成恋父恋母的不同情形。 在镜像阶段,婴儿之所以首先与自己认同,是 因为他在身体方面有了一点点自控能力,他希图在 空间中对自己有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把握。但 是,由于人的特定早熟,肢体的天生注定的残破,无 论他怎么努力,他的身体都是不完整的。拉康由此 引出一个悲观的结论:主体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主 体与自己进行认同的形象是一种假象,镜中的影像 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虚像。虽然如此,主体却 穷其一生乐此不疲地去认同,去确证自我,这种欲 望冲动是主体的本质。 由于认同是与“我”相似的那个影像认同,所 以基于认同基础所建立的主体就没有绝对、唯一的 确定性。拉康强调,“我”这个东西很不牢靠,当你 在镜-y=中看到那个形象,然后说那就是“我”时,你 的本真的我已经不存在了。这个“我”充其量只是 一个小写a,它对应于镜中的影像a’。拉康进一步 认为人类的认同很多是假象,但人终其一生都在认 同。人认同于许许多多的外在形象,认同于他人, 认同于自己的产品,并渴望成为某种身份的象征。 主体也常常认为在知识的增长与他的认同之问存 在着正比关系,他觉得,他的知识越丰富,主体性就 越确切。在拉康看来,实际并非如此。事实是,由 于镜前的“我”这个肉身在实在界注定的破碎性,就 使得我的任何认同即使看起来是完美整一的,也仍 然是一种幻象,而且,越是用外在的形象来求证,主 体性就越不可能得以确证。 因此,拉康认为弗氏的自我理论在立论上是有 问题的,自我既然是分裂的,那它就不可完全确定。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认为自我是确定的看法是 精神妄想狂的表现,那种极端的自我妄想会导致激 情的民主和个体的孤独。“很明显,与那种相信自 我可以证明的人的实用观念相一致,目前对自我的 张扬导致了将人更加现实化为个体,也就是说,人 处于一种与他的原始无助状态更加相近的心灵孤 独中”l1]27。现代社会,人对知识、科技的过分追求 也跟对自我过分确证一样,是妄想狂的表现。拉康 对自我以及知识的批判,往往会使人认为,人类的 各项活动,包括奋斗与劳作的结果都是幻象,没有 价值。其实,拉康是在批判那种妄自尊大的人类中 心主义。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要以为向自然界、 向他人获取的越多,自己就越伟大,就越能够证明 自己的存在与力量,实则相反。尽管如此,我们也 不能否认,拉康在很多时候确实非常偏激,以至于 使我们怀疑他陷人到虚无主义的论调之中。我们 在理解拉康并加以运用的时候,应当以辩证的态度 来看待。
二、凝视的功能 自恋、认同是欲望的开始,tg是内驱力不断向 外扩张、力比多能量释放和升华的过程。这一过程 中主体实现欲望或表达欲望的手段主要是看和说。 看是最便利的手段。镜像阶段的认同功能业已表 明,人类惯于为看与被看的行为所迷惑。通过看, 主体与自己的影像形成自恋的关系;通过看,主体 模仿了他人的行为,满足了被他人承认的欲望。人 最初表达欲望的方式就是看,其次才是语言(较为 成熟的语言)。 在看的基础上,拉康特意强调了凝视的功能。 拉康认为,凝视与看不同,看只是一般的行为,凝 视则上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如果说看是想象界 的功能的话,凝视则是象征界的功能。“对我们来 说,凝视仅仅以一种奇特的偶然性形式——我们很 快就要讲到的象征界——被当作我们体验的推动 力,那种体验即指构成阉割焦虑的缺失之体 验” ” 。这就是说,看得到的是欲望的表象性满 足,而凝视则关乎欲望的本体,因为它是缺失的。 看容易将主体划人低俗化与浅表化的层次,因为看 掌握的只是关于世界的图像和表象,而凝视却是对 世界本质的洞见。“世界外物是可见的,但不是呈 钦州学院学报 第27卷 现出来的,因为它并没有引起我们的凝视。当看既 而凝视时,奇特的感觉也就开始产生了”_3 J 。看是 平面地、直接地感知世界,凝视则是需要反思、需要 中介的间接感知方式,这个中介就是他者。关于看 与凝视的区别,齐泽克进一步做了分析。他认为, 如果从认同角度来看,“看”构成的是想象性认同, “凝视”构成的却是符号性认同,即象征性认同。 “想象性认同是对这样一种意象的认同,在那里,我 们自讨欢心……符号性认同则是x,l某一位置的认 同,从那里我们被人观察,从那里我们注视自己,以 便令我们更可爱一些,更值得去爱。” ¨l 想象性认 同是自发的,带来快感享受,符号性认同则具有意 识形态的强制功能,带有痛感,痛感之后才得以升 华为快感。这有似于康德意义上的崇高感。他者 凝视的功能给予主体一定的约束力,并使主体按照 社会规范在返观自身的基础上进行塑形和欲望表 达。 看往往令主体陷入自恋情境中,它可以无视他 者的制约与存在,不会产生过多焦虑。凝视给主体 加入了“应该”的成分,有一个声音会时刻提醒你: “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应该像某某那样,你不 应该怎样”等等。由于这样的作用,主体在表达欲望 的过程中会产生焦虑与不安。为抵御焦虑,主体只 有不断地进行欲望的表达。从这个方面讲,他者凝 视不仅具有强制功能,还具有推动力的作用。在推 动作用下,主体从实在界进入想象界,又从想象界进 入象征界。他者凝视包括语言、父亲法则、文化秩 序、社会规范、道德体系、价值取向或话语权力等。 凝视是间性存在的,凝视与反凝视相互作用,凝 视的主体同时也是被凝视的客体。主体被他者凝视 的时候,实际也在凝视着他者。他者的凝视助成 “我”的成长,“我”的反凝视也促进着“我”的成长, 这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凝视,“我”不能社会化,不能 站立起来,没有反凝视,“我”只会沉溺在自我的小圈 子里。俄狄浦斯无法反凝视,所以最终酿成大错。 不过凝视是欲望的一个阶段,在凝视的一刹那,主体 的本真已经永久地从实在界退隐了,凝视到的存在 只是为主体的欲望提供了一个位置。拉康在某处 说,当我们张口说的时候,我们要说的东西已经从我 们的眼皮底下悄悄地溜走了。也可以说,当我们的 凝视官能觉醒的时候,我们看到自己的一刹那,真正 的自己却已溜走。言说和看都是欲望的表达途径, 但总是有限的,能指是无穷的,但却不能和所指幸福 地结合在一起,但主体自我确证的脚步依然不停歇。 三、异化与自我确证 主体建构的过程发生了两次飞跃,也发生了两 次质变。一次是从实在界到想象界的飞跃,一次是 从想象界到象征界的飞跃。第一次质变在于主体 发现了镜中的形象,他为此感到奇怪和兴奋。第二 次质变在于主体发现了母亲身旁的大他者——父 亲的存在。如果将母亲看作小他者的话,父亲就是 大他者,父亲成为主体阉割焦虑的发源地。由于震 慑于父亲的权威,主体从俄狄浦斯的境地中抽身退 步,屈从于父亲的名义(the name of father)。镜像 阶段的自恋认同是主客之间的认同或主体与母亲 的认同,实际上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我”与镜像粘连 不分。到了象征阶段,语言渐次成熟,在大他者的 话语与目光的凝视之下,主体不得不与母体分开。 他从欲望着母亲,到成为母亲的欲望x,l象,这之间 发生了意识的转折。从渴望得到母亲、主人的承认 转为成为主人、父亲。但是,父权是一个不可僭越 的位置,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大写的能指。大他者 也不是一个实体,我们之所以将它说成是父亲,是 为了便于理解的缘故。也可以将大他者叫做菲勒 斯,菲勒斯并不仅仅指实际意义上的阳具,它意指 言说、社会文化秩序、父权制、意识形态、话语权力 等。关于菲勒斯问题,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就 是,在象征化过程中,男性由于有生物意义上的菲 勒斯,所以直接受到父亲权威的威胁,女性由于没 有这一东西,因而产生菲勒斯羡慕,羡慕那个占据 着绝对能指地位的物。由于性别的不同,在认同与 确证的过程中,男性中心论者会不断地寻找异性伴 侣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及菲勒斯的存在。女性一 方面会陷入同性恋的怪圈,以证明她们不需要男性 照样可以得到力比多快感,而另一方面她们跟男性 中心主义者一样,也经常通过对菲勒斯的占有来显 示自身的魅力。主体所谋求的一个个欲望完成的 过程其实就是自我的异化过程,欲望的辩证法就是 异化的辩证法。 对于拉康来说,异化先是主体支离破碎的肉体 在镜面前的异化,再是主体受制于他者的异化。在 黑格尔的异化思想里,异化的完成是意识的完成, 形成一个绝对理念或辩证统一体。拉康的异化思 想则不然,欲望起于无,最终也指向无,主体起于破 裂,最终也止于破裂,异化过程是人-fg的必经之路, 但异化的结果依然是异化。欲望的辩证法不再是 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发展,而是否定半否定最终归总 到否定的结局,镜像阶段原本异化的东西只能以异 化的方式来呈示。黑格尔的异化过程最终得到的 是肯定的结果,实际上是想当然的虚假的肯定。拉 康的异化过程虽然最终是否定的结局,但在意义上 是肯定性的。拉康的否定性思想贯穿于欲望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