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欲望论思想及现实思考

老子欲望论思想及现实思考

老子欲望论思想及现实思考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0-00
摘要:在我国古代没有“需要”这个词,需要理论采取的是欲望论的形式。

本文主要是对老子欲望论思想的介绍及评价。

关键词:需要欲望
一、老子的欲望论的思想
在我国古代没有“需要”这个词,需要理论采取的是欲望论的形式。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将无欲、不欲或寡欲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

他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①。

即”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他进而提出“罪莫于多欲”②。

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把对人性异化的抨击,转变为对人性的禁锢。

与他的欲望论相联系的是他主张愚民政策。

他认为“民之难治,以其多智。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从这种认识出发,他宣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将之愚之。

”③老子主张愚民政策。

二、对老子欲望论的评论
1、老子的欲望论的积极方面。

老子的无欲思想实际上就是遏制人的需要思想。

人的需要思想是对老子无欲思想的一种发展。

二者表面上是矛盾,但是实际上都看到人的需要的重要性。

进一步挖掘
老子无欲思想的内在精髓,发展人的需要理论。

由需要到无需要,由低层次需要到高层次需要,乃是需要理论的内在精髓。

另外,老子的欲望论出现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但是对现在仍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

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社会动荡,广大人民群众饱受战争之苦,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

但老子说过一个著名的话,他说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相信信念的力量,只有你认为它好它就好。

2、老子的欲望论的局限性。

老子的欲望论主要是指不要有超出自然的欲望,即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限。

但人生在世,仅仅是为了这个么?超出这一要求的就是不自然的吗?老子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是否在于人不仅满足于吃、喝、性需要等?在这些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人是否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老子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

而实际上,真正现实的人和人类社会,每日每时都在以这些“不自然”或“反自然”的行为来建造一个“人化”的自然。

在此就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

具体如下:
第一、忽视人的基本需要。

生存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如吃、穿、住、用行,但如果当一个人的基本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对自己本身处于一种不满意的状态,进而引起对社会的不满,将产生尖锐的社会矛盾。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
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④。

指出智慧之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这是把人们基本的物欲和娱乐看作对人性的违背。

他进而提出“罪莫于多欲”⑤。

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

因而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其需要甚至是基本需要的满足都是有限的,老子却要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主张用“道”来镇压人的欲望,在当时那种社会这对满足人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成问题,更别提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还要用“道”来镇压,必然引起人民的不满,当这种不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演变为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成为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主要根源。

第二、扼杀了人的创造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特征恰恰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种自觉的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生产劳动。

诚然,某些动物也进行生产,如蜘蛛和蜜蜂,但只是本能式的活动。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⑥可见,目的性是人的劳动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活动的重要标志。

目的就是自觉意识到的需要,需要则是驱使人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人的创造性的源泉。

而老子则把人们基本的物欲和娱乐看作对人性的违背。

他进而提出“罪莫于多欲”⑦。

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

与他的欲望论相联系的是他主张愚民政策。

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将之愚之。

”⑧老子的愚民政策就是扼杀人的创造性,将人处于蒙昧状态。

第三、泯灭人性。

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而老子的理欲观的错误在于把人的基本需要看做是对人性的违背,他对人欲进行了违反人性的歪曲和否定。

他提出“罪莫于多欲”⑨。

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把对人性异化的抨击,转变为对人性的禁锢。

与实际上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欲望是正常的,而这些欲望本身就是人性的表现。

欲望反映的是人的需要心理,健全人格的发展应该满足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而老子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⑩。

即”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实质是把劳动人民变成没有任何生存要求的存在物,变成统治阶级奴役的工具,使劳动人民物化,变成没有感情的工具,扼杀人性。

参考文献:
①⑩《老子》三十七章
②《老子》十九章
③⑧《老子》三章
④《老子》十二章
⑤⑦⑨《老子》十九章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202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