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幽云十六州的割让对中原王朝的影响

论幽云十六州的割让对中原王朝的影响

论幽云十六州的割让对宋朝的影响
内容摘要
:宋代,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武力非常贫弱的时期,终宋一朝,始终

面临着周边民族政权的巨大压力,而北方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国,曾经是北宋初期
所面对的最大的外敌。在宋太宗即为后,曾两度倾全国之力大举北伐辽国,其最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夺回幽云十六州,以剪除其对北宋北部边防的威胁。但两次北
伐的最终都败倒在契丹强大的骑兵之下,而这样无功而返的结局也奠定了北宋积
贫、积弱得局面。战争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是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战略意义所决定的,
因此后人在谈论宋朝的兴废时往往发出:“千秋泪,遗恨燕云”的感慨,以表达
对幽云未能收复而对北宋的灭亡埋下祸根的愤懑之情。
关键词
: 幽云十六州 北伐 边防 文明较量

正文:一、幽云十六州的割让
幽云十六州,以幽州、云州为中心,它还包括顺州、儒州、檀州、蓟州、
涿州、莫州、新州、姒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大体相当于现在的
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西的北部(其实,契丹在后唐建国前已经占了原来属于
中原统治范围之内的营、平二州,所以总共有十八州)。
到了后唐废帝李从珂统治时期,由于李从珂与大将石敬瑭的矛盾尖锐,最
后石敬瑭在晋阳发动叛乱,李从珂派大将张敬达出兵镇压,他把晋阳团团围住,
石敬瑭在无奈之中向辽国求救,辽太宗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铁骑深入唐境,达到晋
阳城下,打败了唐军,解了晋阳之围。但是当时的后唐的实力还是远强于石敬瑭,
为了取得契丹更大的帮助以达到彻底推翻后唐的而建立自己政权的目的,石敬瑭
与耶律德光达成了一项“协议”,即耶律德光承认石敬瑭做他的儿子,并立石敬
瑭为“大晋皇帝”;而石敬瑭称耶律德光为干爹,并允诺献幽云十六州,而且每
年献帛绢三十万匹。从这时起幽云十六州便开始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成为北方
游牧民族(包括辽、金)的一部分。
二、幽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
幽云十六州自古为险要之地,自古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线,
是历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草原民族(如匈奴)的强大军事力量,在这一带修建万
里长城,以抵挡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使骑兵只能望巍巍长
城而兴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中原王朝的安全。
三: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努力
第一个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帝王是后周世宗柴荣,在后周的国力得到充
实以后,世宗便开始计划统一全国。显德二年,周世宗制定了先易后难的统一计
划,首先对南方割据政权发动了军事行动,取得了一系列战果,使中原王朝额版
图大大地扩大了。世宗的下一步是收复幽州,显德六年,世宗亲自领兵北伐,水
陆并进,一个多月内收复了赢、莫、宁三州世宗准备直取幽州,但在行军途中,
世宗突然得病,于是匆匆南下,不久世宗便病逝,收复幽州之事只得作罢。至此,
此次北伐之举彻底失败了。
争幽云是件大事,可惜柴荣死的太早,来不及完成时代赋予给他的历史使
命,而到了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便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大举进
攻南方各国,把幽云问题先搁置一边。而此时辽国在位的君主是辽穆宗耶律述律,
辽穆宗是历史有名的“睡王”,他昏庸无道,不理政事,每天不是打猎便是酗酒,
喝醉了,不分昼夜,昏睡不醒。契丹兴起之后,在穆宗统治时期,国势很是萎靡。
因此可以说在宋太祖在位期间(960年—976年)错过了一次绝好的收复幽云的
时机。
宋太宗继位后,由于当时很多人怀疑宋太宗是亲手宋太祖后夺取皇位的。
为了安抚人心,树立威望,宋太宗急欲平定北汉,收复幽云十六州,希望通过建
立超过哥哥宋太祖的功业来巩固自己的皇位。加上此时南方各国,已经次第削平,
北宋已基本上统一了全国;而且宋太祖在位期间,为了收复燕云,太祖设立了封
桩库积存每年的财政收入盈余,因此国库充足,是北伐的有力保障。太平兴国四
年,宋太祖亲自率大军征讨北汉向辽国求救,宋军在打败了辽军之后,一举攻克
了北汉。宋灭北汉之后,太宗试图乘胜东进,一举夺占幽州,然后占领整个幽云
地区。宋军在击败前来阻挡的辽军之后,迅速将幽州城包围,太宗督促将士日夜
攻城,但守城的辽国大臣韩德让坚守不出,宋军一时难以攻克。而此次辽国在位
的皇帝辽景宗耶律贤正在打猎,他听说幽州城被围后,紧急派大将耶律休哥和耶
律沙统率十万驰援幽州。宋军从晋阳赶到幽州,加上连日作战,而且是在炎热的
夏天,已经疲惫不堪,锐气大减,双方幽州城西的高粱河决战,宋军大败,狼狈
南逃。此次北伐战争以高粱河之战的失利而没能成功。
到了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收到边将的密报,说契丹“主少国疑,幕
后专政,宠幸用事”,便开始积极准备再度北伐。然而此时在位的辽圣宗刚刚即
位,年仅16岁,政事听命于其母成天皇太后,萧太后虽是女主,但他却是辽国
十分出色的政治家,在她主政时期是辽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宋太宗做出了再
攻幽州的决策,宋军兵分三路,总共三十万兵力,从东、中、西三路同时出发,
其中东路军兵力超过二十万,是主力军,以曹彬为统帅,起初连败辽军,兵至岐
沟关,但因粮草不济欲退至雄州。宋太宗认为曹彬退军是重大失策,加上西、中
两路连克州县,屡战屡胜,曹彬部下也求功心切,都主张出战,曹彬只得北进,
但疲困的曹军未能抵挡住辽军骑兵的冲击,在岐沟关大败而逃。东路军的失败迫
使宋军全线撤退,辽军则全线反击。此次北伐,宋军前后丧失兵力不下三十万,
自太祖以来的精锐损失殆尽,宋军在宋辽战争从此一蹶不振,只能对辽采取被动
的守势,再也无力收复幽云十六州。
四:两种文明的异同
在农业文明的冷兵器时代,自从骑兵产生了之后,骑兵城了战场上最优良
的兵种,善于攻击。而北方游牧民族往往拥有强大的骑兵优势,在野战中往往能
大获全胜;反观中原王朝,其作战的兵种基本上是以步兵为主,骑兵只占少数部
分,步兵的优势是善于守城,但野外作战能力差,遇到骑兵,往往全军覆没。双
方在军事上有这样显著的差别是由于双方经济生活形态的不同。游牧民族逐水草
而居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习惯在马背上生活,为了生存,他们往往要捕获更多的猎
物,因此在这过程中练就了他们熟练的骑射本领,而全民皆兵的军事编制让他们
往往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加上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资料短缺以及战争成本低廉,
使其往往极具侵略性;相反,农耕民族以农业为本,农民时代以耕种为生,广大
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和平时期,他们往往
与世隔绝;在战争时期,农民才被临时组织起来进行军事编制;因此战争的来临
会打乱农业的生产周期,农民也不愿意离开土地,这就决定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差,
加上中原王朝的战争成本高,使其往往具有保守性。据统计,北宋要发动一场中
等规模的战争,需要花费六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朝廷一年财政总收入的一半。
五、幽云十六州割让后的影响
对辽国而言,十晋割地后,燕山山脉出于契丹的内地,幽州已成为契丹的
重镇。马足一动,不到黄河再也碰不到难以逾越的地形。然后对辽国最大的影响
是契丹族的发展加速了,在割让幽云之前,契丹境内部落繁多,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很不一致,某些地区虽发展了一点农业,但主要还是以畜牧业为生,比较落后。
而幽云十六州是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汉人聚居的地区,契丹获得这块土地之后,
升幽云为南京,并在本国进行官制改革,宣布改元,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辽国
也因此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向游牧农耕相杂交的民族过渡,在幽云地区,汉族
与契丹族杂居,从而加速了辽国的封建化进程。逐渐巩固和完善了其政权。进而
大大提升了辽国的国力。我可以说,从这时候开始,中原王朝与契丹才真正形成
了新的南北朝局面。
总结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使中原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

民族的一道天然的屏障,从此契丹骑兵可以 华北平原长驱直入,而唯一的黄河
在冬季有结冰期,使辽军亦可轻松跨越,无险可守的中原王朝在骑兵的冲击下处
于极其被动的地位。特别是北宋时期,由于两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中大量的财富
和军队的被耗尽,使北宋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而在宋辽澶渊之盟中,辽
国向北宋大肆敲诈和勒索,北宋的积弱之势愈演愈烈。
参考书目:
1、陈尚君 《旧五代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年
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3、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 中华书局,1984年
4、郑岩《宋朝十讲》 哈尔滨出版社 2003年
5、陈文德《北宋帝国的危机存亡》 九州出版社 2005年
6、马正林《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7、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8、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9、蓝勇《中国历史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0、宋德金《辽金论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11、程郁《金戈铁马》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年
12、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8年
13、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何天明《大契丹国》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年
15、吴松弟《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