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成都市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2019年第8期(总第454期)0序言随着成都市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对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服务品质、资源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成都市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按照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规模和投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由此可见,客观评价成都市公共服务水平可以为成都市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近年来,学者们对公共服务的研究由内涵界定、制度保障和发展对策等定性研究,逐渐开始转为对公共服务发展的评价、差距测度等定量分析。项继权(2008)提出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社会人们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基本条件,同时提出政府需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合理分摊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等制度保障建议[1]。苏春生(2013)从基层政府角度分析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2]。江炎骏(2017)从环境保护、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等领域研究了东莞基本公共服务状况,提出东莞需扩大资源供给、提升供给质量等对策建议[3]。汪灏等人(2017)从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情况出发,在分析成都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引导城市人口空间均衡分布的对策建议[4]。曹莎等人(2017)利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和差异的空间格局,得出全省公共服务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成都市是水平最高的城市[5]。邓剑伟等人(2018)通过公众满意度衡量北京公共服务质量,得出北京公共服务质量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且呈上升的趋势[6]。综上,虽然已有一些研究公共服务质量的文献,但是全面构建城市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定量测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将针对成都市公共服务领域,构建相应的公共服务质量指标体系,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得出不同城区公共服务质量的水平,以期进一步推动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1成都市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分析1.1教育优质均衡成果不断巩固,教育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2017年新建公办幼儿园160所,新增学位4.8万个,全市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学位覆盖率达86.4%。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7全年培育“新优质学校”57所,精准帮扶50所薄弱初中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择校率连续6年下降。教育机会公平切实保障,36.7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58%。教育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60%的中小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新增5个“未来学校”试点区域和29所试点学校。1.2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改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建立健全全市级公立医院运行补偿长效机制,健全完善与医联体相适应的配套政策,截至2018年6月,共组建纵向型、紧凑型医联体80余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进一步提升,截至2018年6月,基层医疗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完成19家、诊疗设备提档升级完成62家,村卫生共有化标准化建设已完成401家。医疗服务进一步改善,三级医疗机构实现100%的预约诊疗服务,320个机构间实现结果互认。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孕产妇死亡率为5.83/10万,婴儿死亡率为2.90‰,远低于19.6成都市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洪敏,周若如,周婧超,廖莎,雷静(四川中鼎汇智社会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作者简介】洪敏,男,湖北黄冈人,博士,任职于四川中鼎汇智社会经济咨询有限公司,从事区域发展研究工作;周若如,男,湖北天门人,硕士,任职于四川中鼎汇智社会经济咨询有限公司,从事投资管理工作;周婧超,女,四川成都人,硕士,任职于四川中鼎汇智社会经济咨询有限公司,从事区域规划工作;廖莎,女,四川成都人,硕士,任职于四川中鼎汇智社会经济咨询有限公司,从事区域规划工作;雷静,女,四川遂宁人,硕士,任职于四川中鼎汇智社会经济咨询有限公司,从事区域规划工作。【摘要】公共服务质量评价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成都市公共服务质量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包含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环境保护6个领域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水平,结果显示武侯区、青羊区、锦江区和金牛区公共服务质量较高,成华区和温江区公共服务质量中等,双流区、新都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和郫都区公共服务质量较低。【关键词】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熵值法【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8-0046-04科技对策与研究462019年第8期(总第454期)/10万和6.8‰的全国平均水平。1.3就业优先战略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险体系迈上新台阶就业优先战略取得新进展,2017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5%,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1.5万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发放失业保险金15.62亿元、稳岗补贴5.33亿元。城乡社保待遇稳步提升,全市179.73万名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调增133.62元,68.03万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领取待遇人员人均月养老金调增28.43元,丧失劳动能力参保人员病残津贴月标准提高至590.31元。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2017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参保分别增至719.59万人、743.92万人、409.44万人、435.04万人、439.4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分别增至353.56万人、829.24万人。1.4公共文化供给持续优化,体育服务品质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持续优化,“三城三都”建设加速推进,天府奥体城、天府锦城、熊猫星球、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音乐坊等文化地标建设加快,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天府文脉加快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推进,“天府锦城”“天府绿道”等工程扎实推进,具有“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文化景观不断彰显。体育服务品质不断优化,2017年成都籍运动员共获得国际和全国性比赛奖牌92枚,拥有全民健身路径4854条,全市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为1000万人次。1.5综合枢纽建设形成新骨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际航空、铁路港、城市交通建设高水平推进,2017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980.2万人次,居全国第四;截至2018年6月,成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率先在全国突破2000列,位居全国中欧班列第一;轨道交通运营规模累计达196km。“十三五”上半期,共新增变电容量850.7万kVA,建成充(换)电站296座、充电桩10023个,新建和改造燃气管线2014.9km,城市气化率达到93.7%,2017年宽带用户平均带宽接入能力达到60M,家庭宽带用户达627万户,4G用户达1835万户。1.6环境保护设施加快建设,环境保护质量持续改善环境保护设施加快建设,2017年,应用“走航”监测系统、“空天一体”生态监测网络等先进技术,建成209个网格化空气微站,启动134个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位布设。城市整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三五”上半期,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62.3%,其中2017年优良天数为235d,为2013年以来最高。2构建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1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服务的概念界定,都是基于经济学中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概念引申而来。孟春、陈昌盛等人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保障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的基本公共服务,比如基本公共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及基础设施等[7]。丁元竹把与公民基本权利有关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概括为医疗卫生、基本教育、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和养老保险[8]。结合成都市的基本情况,本文从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环境保护6个方面选取23项指标构建了成都市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2.2数据来源本研究课题涉及的指标均来源于统计年鉴,但由于各区市县部分统计指标存在缺失、不统一的问题,给数据获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本研究将通过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尽可能准确地获取数据,针对无法获取的数据,在不改变指标体系科学性的前提上,通过指标替换、数据二次处理等方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2.3研究方法本文选取熵值法综合评价成都市公共服务质量。其基本思路如下: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的权重,相对变化程度大的指标具有较大的权重。一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单位公共教育1教育财政支出占比%2每万人拥有老师数人/万人3每位学生拥有老师数人医疗卫生4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占比%5每万人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数个/万人6每万人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个/万人7每万人拥有职业(助理)医师数人/万人就业与社会保障8就业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占比%9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年末常住人口比例%1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年末常住人口比例%11每千人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12城镇登记失业率张公共文化体育13公共文化体育财政支出占比%14区属剧场、影剧院个数万册/万人15区属体育场馆个数个16每万人拥有图书馆藏书量个基础设施17公路客运周转量公里/亿人1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占比%19污水处理率%环境保护20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占比%21绿化覆盖率%2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表1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技对策与研究

472019年第8期(总第454期)3结果分析3.1总体情况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对成都市2017年“中心城区”11个行政区6个子系统23个指标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计算出各区县公共服务质量综合得分及各子系统得分(见表2)。由表2可知,成都“中心城区”11个行政区中公共服务质量得分最高的是武侯区,其次是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成华区、温江区、双流区、新都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郫都区。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得分最高的城区分别为青羊区、武侯区、武侯区、锦江区、金牛区、青白江区。3.2分领域公共服务质量差异分析3.2.1公共教育从公共教育领域看,青羊区的师生比例结构是11个行政区中最优的,学生能够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因此青羊区的公共教育水平最高。双流区拥有大量的常住人口,但是其教师数量远远不能够满足人口的需求,导致大量学生流向其他城区进行教育。新都区同样由于存在大量的常住人口,导致其学生获取效率低,但是近年来,新都区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支出以支持教育发展,因此其公共教育水平正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3.2.2医疗卫生从医疗卫生领域看,武侯区是成都市医疗卫生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也是成都办医集中区,其医疗机构总量、万人床位数、万人医师数等指标均处于成都市首位。青白江区仅有5家二级医院,于2018年才拥有第一家三级乙等医院,因此青白江的优质医疗是相对不足的,同时医疗机构人才匮乏,高端人才和一些紧缺专业性技术人员尤为明显。3.2.3就业与社会保障从就业与社会保障领域看,武侯区拥有106家“世界500强”,实施“培训、服务、托底、帮扶”四位一体就业促进战略,不仅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才进入,而且能够提高该区域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同时武侯区社会保障正在大力扩大覆盖面积。新都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较多,但是其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较高。3.2.4公共文化体育从公共文化体育领域看,锦江区成功打造了一批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锦江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其体育事业也是蓬勃发展。郫都区的剧场、影院、体育馆等文化体育场馆数量较少,因此其整个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比较缓慢。3.2.5基础设施从基础设施领域看,金牛区作为成都发展最早、区位最优、交通最便利的城区,其交通、信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都是最高的。郫都区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县的网路建设还不完善,市政道路建设推进缓慢。3.2.6环境保护从环境保护领域看,青白江区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环境保护,在创建省级生态区、大气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龙泉驿区的环境保护得分最低,原因在于工业生产较多,导致其环境空气质量不高。4提高成都市公共服务质量的建议通过实证分析和调查研究可以看出,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质量存在明显差距。为提高成都市公共服务质量,应完善规划设计、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健全政策服务体系、有效扩大队员供给、改善需求环境。4.1加强改革创新,完善精准规划设计全面落实精准规划要求,遵循产城融合、产业融合和宜城区综合得分排名公共教育得分医疗卫生得分就业与社会保障得分公共文化体育得分基础设施得分环境保护得分武侯0.791010.09880.15110.18300.11480.12070.1226青羊0.766120.11450.12620.15450.14370.10360.1235锦江0.717330.09850.08780.15160.14670.10790.1249金牛0.709940.10490.08880.15750.10320.12970.1259成华0.681250.09490.08630.15540.11080.11100.1228温江0.646260.09020.10700.15470.09150.06920.1335双流0.595870.08890.09430.11280.10370.06950.1265新都0.595580.10220.09510.10620.08070.06770.1436龙泉驿0.594490.10570.06940.12690.08920.08140.1218青白江0.5932100.09660.05380.15440.07380.05530.1593郫都0.5475110.09370.06960.14240.05070.05420.1370表22017年成都市“中心城区”11个行政区公共服务质量得分及排序(单位:分)科技对策与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