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育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据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3月底日本人口总数为1.26亿人。在世界范围内,日本长
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密度较高。在20世纪之后,日本进入工业化社会,出现了社会文
明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生育率下降现象。我们知道,日本随着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
展变化,人口的增长模式经历了战前的“生多死多”和战后的“生少死少”两个阶段。生育
率及死亡率的降低导致日本的人口结构日趋少子化和老龄化,并进而导致日本在2005年进
入“人口减少社会”,创二战后的最低水平。
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的变迁和生育率的减少,将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生
深刻的负面影响。目前,日本利用经济手段刺激妇女多生育,但见效甚微。对于日本所出现
的生育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做出如下分析:
一、人口政策的实施
人口政策对于生育率的影响是直接的。日本人口政策的发展,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
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鼓励人口政策,第二个阶段为控制人口。历史上日本就鼓励
人口增长,明治初年采取了奖励生育政策,对贫困家庭,发给育儿补贴,实行孕妇登记、死
产检查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为军事上的需要,制定了明确的鼓励生育政策。
1941年颁布了《确产人口政策纲要》,要求到期1960年,日本总人口到达1亿,为实现这
目标,政府采取早婚多育的措施,将结婚年龄降低3岁,鼓励一对夫妇生育5个孩子。为此,
日本政府从贷款、就业、税收、物资供应、补贴、精神鼓励等方面入手,鼓励早生多生。
据资料显示,1947年到1949年的3年时间,日本人口出生数达到了270万人,这就是
日本的婴儿出生高峰时期。日本政府为此担忧,认为如果人口这样增长下去,日本会被灭亡,
于是不断制订出抑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奉行限制生育,提倡优生的政策。1948年政府制定了《优生
保护法》,放宽对人工流产的限制。1949年内阁成立“人口问题审议会”。并决定健全和普及
家庭生育计划。逐渐要求国人把节育作为家庭计划的一部分。从50年代起,日本的人口政
策取得成效,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1974年4 月,经“人口问题审议会”通过,正式
发表了以“日本人口动向——静止人口”为题的《人口白皮书》,强调日本的人口问题是世界
上最尖锐的,把静止人口作为日本的发展目标,重申努力抑制出生,减少人工流产,谋求普
及避孕法,并把提高人口质量放到首位,提出了“少生少死良养良育“的口号。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文化观念的转变
首先表现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立及不断完善。日本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就确立了全
民社会保障制度,至今已经有着极为完善的体系。因此,人们对于有国家保障的生活充满信
心和依赖,人们不再因防老、养老而堪忧,因此选择少生。其次,妇女的高学历化与参加工
作妇女数量的增加。日本教育的发展使日本社会中的妇女逐渐接受高等教育并拥有较高学历,
因此从事工作的妇女数量开始增加。因此使得妇女开始晚婚晚育,甚至因为职业而放弃生育。
再则,经济的发展使生儿育女的机会成本上升。并且,教育费用负担与住宅条件等因素也促
使“少而精”的生育观日益普及。人们意识到生儿育女所需要承受更重的负担,生活压力开
始加大,选择少生。
由于上述原因,战后日本人口出生特点逐步从多生转向少生。20世纪60、70年代,一对
夫妇平均生育基本稳定在两个,大致保持在能够维持人口规模不变的水平。然而,至70年代后
期,由于人口生育率下降,新生婴儿不断减少,1980年减少至15614万人,1998年减少至12013
万人,2002年进一步减少至11516万人。
日本生育率的下降与男女青年的晚婚、不婚和婚后不愿生育的倾向有很大关系。关于晚
婚,晚婚现象至今在很多国家普遍曼延,人们由于生活压力或为积累更多抚育子女的物质资
源而推迟生子的计划,选择在30岁左右的年龄生育。晚婚化一方面引起有配偶率的下降,
另一方面引起有配偶出生率的下降。其中,50年代至70年代初,有配偶出生率的下降是出生
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70至80年代,有配偶率的下降则是更主要的原因。并且,由于女
性生育的终点年龄大致不变,晚婚化导致女性生育期的缩短,也导致女性在最有生育能力的
年龄段(25~29岁)的有配偶率下降。另外,日本的生育观从“多生贵子”转向“少生贵子”,
也是导致已婚女性的生育率明显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开始突破传统,不
婚的现象开始出现,独身主义者的人数逐渐增加。在当今的日本,30岁仍保持单身的女性
与1980年相比翻了一番还多。2008年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全球生育率排行榜上的最后10个
国家或地区中,日本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