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天然橡胶调查

海南天然橡胶调查

海南天然橡胶调查核心提示:由于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下游需求低迷,出现供应过剩;近年来国内进口复合胶大量增加,对天然橡胶价格形成冲击;库存较大,压制价格反弹……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海南橡胶人承受了巨大压力。

2013年以来,对于橡胶产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寒冬”。

天然橡胶价格的一路走低,出乎业内人士的预料。

我们不禁要问,胶价怎么了?市场怎么了?由于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下游需求低迷,出现供应过剩;近年来国内进口复合胶大量增加,对天然橡胶价格形成冲击;库存较大,压制价格反弹……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从事天然橡胶生产、加工的海南橡胶人承受了巨大压力。

11月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前往海南实地采访。

胶价何时才能走进“春天里”?这不仅是胶工的期盼,更是全体海南橡胶人的愿望。

行业现状天然橡胶跌破成本价海南胶农砍树种槟榔11月21日早上7点多,当地温度20℃左右。

换作以往,这个温度这个时间,村民们应该都在忙着收胶水。

但如今,海南省琼中县营根镇崩坎村的村民们却正在吃着早餐,闲拉着家常。

今年9月初,泰国政府计划再抛售11万吨天然橡胶国储的消息在国际市场传得沸沸扬扬。

但营根镇崩坎村的村民们并不知道这些,他们知道的是,9月底,胶水收购价多年来首次跌破了1元/斤。

干胶收购价跌破万元至9800元/吨。

这意味着,割一个早上的胶,才能换来几十块的收入。

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主力合约9月份一路下跌,整个9月,1501合约最低价为11710元/吨,月收盘价为12220元/吨。

国际橡胶期货从2011年2月初的43500元/吨至今年12月5日,已经跌去70%有余至12290元/吨。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海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发现胶价下滑导致琼中甚至整个海南胶农割胶积极性下降,部分地方弃割弃管,崩坎村甚至出现改种现象。

胶农:今年仅割胶3成/“早上起来吃完早餐,10点多,家里不割槟榔的村民,便会自己骑摩托车或者搭村里固定班点的公交,到8公里外的营根镇中心逛街。

下午回到家,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琼中县营根镇红岭村支部书记董德方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此描述当地胶农的日常生活。

“胶价低,普遍都不割胶了。

”9点半左右,当记者来到村民李文安家时,他正悠闲地坐在家门口的大椅上和前来串门的村民聊天。

“你都不要说今年的胶价了。

”谈及橡胶,李文安一脸无奈。

在琼中,胶农为了方便,往往直接卖胶水。

而目前,胶水每斤1.2元。

“今年割胶都不够辛苦钱。

”李文安告诉记者,他家有30多亩橡胶。

今年只割了不到3成。

他表示,种植一亩橡胶大概需要3000~5000元的成本。

去年他家的30多亩橡胶,还能为家里带来两万多元纯收入,今年却只有六七千块的样子。

在崩坎村,除了弃割胶水外,部分村民还改种了橡胶。

村民黄学安就是其中之一。

他家共有30亩橡胶,今年就一口气砍掉了10多亩。

“砍了一半,留下一半给我孩子割,但现在我孩子也不愿意割了。

”黄学安告诉记者,“要是不淘汰的话,树还在那里,就要管理,就要天天亏。

”他说,10斤胶水能提炼3斤干胶。

按照一斤胶水1.2元计算,平均下来,今年一棵橡胶树割一刀只能赚1~2毛。

一个月大概能割上15刀。

“我们家今年一点胶都没割,这个价格割了也没用。

据我所知,我们村今年应该没有人会下肥了。

”在崩坎村,改种的不止黄学安一个。

今年当地槟榔价格高达8块多一斤。

虽然槟榔种下去最快也要6年才能收成,但相对于橡胶,种植槟榔成本少。

红岭村委会下属4个小村分队,今年就设有6个槟榔收购点,而橡胶收购站只有两个。

其中一个村民个体自己开的收购点,因为胶农不割胶,被迫关门。

只有橡胶专业合作社的服务站正常收胶。

记者发现,在琼中到处可见“大量收购槟榔”的收购牌,但胶收购点所见不多。

胶价低迷,胶农往往会选择不施肥不管理,以减少种植成本。

琼中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学告诉记者,弃割在琼中是个别现象,个别种植面积大的还是要割,但弃管的现象比较普遍。

农场:胶工月纯收入不足百元/胶价不好,农民可以选择割胶或是不割。

但作为地方国营农场的员工,如果上了年纪,就只能选择继续割胶或者放弃岗位。

新市农场是琼中县地方国营农场。

据新市农场第七分队的队长王成海介绍,新市农场在琼中共有14个连队。

每年,政府会给每个胶工定产,今年定产是一株一年产4斤胶。

农场里的胶工每个月的工资按照产量来算,达产,干胶产量农场和胶工七三分。

不达产,每个月扣钱。

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新市农场第七分队时,两名胶工正割胶回来,在农场的凉亭里歇息。

来自五指山的老王今年50多岁,他告诉记者,“今年干了这么久,一分钱都没拿到,因为不够定产就要从工资里面扣。

”据老王介绍,他们在农场8个月的割胶工作期,要交800~1000元的养老保险。

“几乎每个月都要从自己兜里拿钱出来交养老保险。

”第七连队现在还有27名胶工,2名年轻的胶工今年因为胶价低赚不了钱,选择暂停岗位,出外打工赚钱。

老王说,往年胶工每个月除去要交的费用,还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但今年,胶工的每月纯收入甚至降至不足100元。

第七连队综治信息员黄国祥表示,员工的工资跟干胶挂钩。

胶工每个月要交给农场212元的保险费。

10月份,除去所有要扣除的费用后,每公斤干胶的纯收入只有6.6元,而一般来说,一个胶工一个月能割200多公斤胶,但要和农场三七分成。

另据记者了解,倘若整个农场每月定量不足,领导也要扣钱。

“今年我们连队产胶量不大,但农场却将定产从每年3.8公斤/棵提至4公斤/棵。

产量不足,胶价又低,胶农赚不了钱。

”黄国祥告诉记者。

据黄国祥透露,新市农场今年因为红岭水库建设而导致大片农林将被淘汰,农场方明年将实行改制。

据其估计,改制内容其实就是因为农场种植面积缩小,“50岁以上的、没有能力、没有文化的,按照工龄付钱,然后让工人们自己去谋生。

”部分橡胶服务站被迫关门/随着国有农垦种植的发展,农民也渐渐加入橡胶生产行业。

土地改革之后,农田承包到户,农民们开始种植橡胶。

这是海南民营橡胶共同的发展模式。

经过60余年的发展,海南已经成为我国最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810万亩,并且形成了农垦、民营二分天下的局面。

琼中在海南是民营橡胶占比较大的县城。

琼中的民营橡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发展。

整个县除了2家农垦分公司外,其他都是地方国营橡胶基地和民营橡胶的区域。

琼中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是管理琼中县橡胶产业的机构。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廖孝文告诉记者,据他们统计,去年底,琼中县民营种植面积达34.28万亩,国营种植面积有49万亩,预计今年民营橡胶将达36万亩。

他透露,目前干胶的价格为11000元/吨左右,而民营橡胶的生产成本为8000元/吨,农垦为12000元/吨,目前胶价已经跌破了农垦的成本价。

这个说法得到了海南橡胶董秘董敬军的证实。

“目前肯定已经跌破成本价,但我们具体的成本是多少不方便透露,属商业机密。

”据琼中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13年,除了农垦之外,琼中民营橡胶年产量为1.7万吨。

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估计,今年民营橡胶总产量将降至1.3万吨。

“主要还是价格的影响,导致产量变低。

大家都懒得割了。

”在琼中,胶农一般将收集的胶水交到村子里的胶水收购站或者服务站。

胶水收购站是村民个体户或者下游生产企业设立,而服务站则是琼中福岛橡胶专业合作社设立。

据合作社理事长郑忠光介绍,目前,合作社已有1500多户社员,收集到的胶水,统一打包销售给固定合作的加工厂。

在琼中,这样的加工厂只有两家。

加工厂将收到的胶水或者胶片初加工,形成乳胶或者标胶,销售往下游生产企业。

福岛橡胶合作社已在琼中县各大村落集合地布局10个服务站,地域覆盖率达60%~70%。

但今年因为胶价低,不少村民弃割,10个收购站中有2个被迫关门。

“没有人割,收不到胶,”郑忠光表示。

“去年初19000元/吨,目前才11000元/吨,跌了40%左右。

今年初还有14000元/吨,到现在一路下滑。

”郑忠光说,去年合作社交易额达3000万元,折成干胶1300吨。

今年收购量也下降,最多也只有1000吨,较去年全年下降30%左右。

昨日,中国国储局官方网站发布消息,2014年12月5日收盘后,国储局下发了天然橡胶邀标文件,正式启动了2014年天然橡胶收储。

这或许能给萎靡的海南橡胶产业带来一些可喜的变化。

市场剖析价格走低背后:天然橡胶产能过剩复合胶“绕开”关税入境国内橡胶价格与国际橡胶基本一致。

中国热带农业研究院橡胶研究所副所长谢贵水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而天然橡胶价格不断下挫的主要原因是行业供过于求、原油价格连跌以及复合胶的搅局。

在东南亚橡胶主产国提价措施失效的情况下,泰国前副总理披尼·扎禄颂巴公开表示,是东京以及新加坡两地交易所主导的橡胶期货价格导致现货价格的暴跌。

但海南橡胶董秘董敬军却认为,作为橡胶最大消费国,我国完全能够主导国内天然橡胶价格。

合成胶与复合胶“搅局”国际原油价格与天然橡胶同步变动,是因为石油是合成橡胶的主要生产原材料。

石油价格连跌,意味着合成橡胶成本不断下降,价格也会下降。

所谓合成胶,即是由人工合成的高弹性聚合物,广义上是指用化学合成制得橡胶。

除了合成胶,复合胶是国内橡胶市场的另一搅局者。

世上本无复合胶的说法,复合胶的由来是人们投机取巧的衍生品。

中国天然橡胶协会秘书长郑文荣告诉记者,目前,海关对复合胶的定义为“纯度为95%~99.5%的橡胶。

”但其实它就是另一种天然橡胶。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为了保护国内天然橡产业,国家规定将天然橡胶配额外税额定为20%~25%,以形成税收壁垒。

最早的复合胶2000年在青岛诞生,一些人利用青岛保税区的政策,开始在保税区内加工复合胶,关税当时只有8%。

人们为了避税,往天然橡胶中添加一定量的炭黑或合成胶等,创造了“复合胶”一物。

而后,国家对复合胶征收5%关税,复合胶热潮暂退。

2009年,东盟“6+1”的关税政策再次调整,把东盟老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进口的复合胶,协定税率从5%再次降至0。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橡胶需求国,在此关税政策下,国内外都纷纷瞄准中国复合胶市场。

“原来复合胶里还会混杂一些炭黑之类的,现在都不混了,直接在天然橡胶上挖个洞,填上一块合成胶或其他物质,贴个‘复合胶’的标签,就可以零关税进来,海关无法检测。

进关后,把那块东西取下,就完全是天然橡胶了。

”郑文荣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样一来,复合胶对国内天然橡胶价格的冲击更大。

2013年,复合胶再衍生新功能——金融属性。

因为瞄准复合胶的零关税,国内外部分人士,借助国外贷款低息,在国外美金贷款购买大批复合胶,再到国内低价销售,套钱投资。

根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复合胶的进口量暴增至154万吨,而去年橡胶进口总量为418万吨,复合胶占到了1/3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