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 农机化研究 第3期 生物质与煤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朱孔远,谌伦建,马爱玲,黄光许 (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利用热重分析技术对4种常见天然生物质(核桃壳、木屑、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和两种烟煤在高纯N 条件下的热解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粒度级和不同升温速率对热解过程的影响,并用Coats—Redfem积分法 对热解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热解失重主要温度段为200~450℃,烟煤为300~600℃,反 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生物质活化能为50~80kJ/mol,煤为30~1 15kJ/tool;升温速率对热解特性的影响 较大,提高升温速率,TG及DTG曲线向高温方向移动。 关键词:生物质;煤;热解特性;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TK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88X(2010)03—0202一O5
0 引言 煤炭是主要的化石燃料,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 中煤炭比例超过2/3,在现有能源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H J。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炭的消耗量还在不断的增 长。另一方面,煤炭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煤炭燃 烧可造成大气环境严重污染,因此研究洁净煤技术,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意义重大,深受世界 各国关注。 生物质是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 化学能储存于生物质内的能量,是仅次于煤、石油和 天然气的第4大能源。每年生物质能源产量约1 400 ~1 800亿t(干重),相当于目前总能耗的l0倍 J。 生物质的硫和氮含量低、燃烧过程中生成的SO ,NO 较少,且燃烧时生产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在生长时需 要的二氧化碳量,使燃烧时二氧化碳近似于零排 放 。因此,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不仅能够缓解能 源危机,而且能减轻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 热解是生物质与煤热化学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 节,热动力学研究能够揭示生物质热解过程的物理化 学变化,对揭示生物质热解规律有重要意义,因此生 物质和煤的热解研究十分活跃,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 果。本文采用热重分析方法,对两种煤和核桃壳等具 收稿日期:2009—05—08 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082102340028);河南理工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基金项目(2008一M一12) 作者简介:朱孔远(1984一),男,浙江乐清人,硕士研究生,(E— mail)zhukongyuan@126.toni。 通讯作者:谌伦建(1959一),男,四JII射洪人,教授,博士生导师,(E mail)lunjiane@hpu.edu.cn。 有显著密度、硬度特性差异的4种生物质在不同粒度 级和不同升温速率下进行热解实验,探讨升温速率和 物料粒度对具有不同特性的物料热解过程及动力学 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 实验所用生物质为核桃壳、小麦秸秆、玉米秸秆 和木屑,生物质试样粒度为60~100目、100~200目。 实验煤样为某矿区1号烟煤和2号烟煤,粒度为100
~200目和一200目。生物质和煤样工业分析如表1 所示 表1试样的工业分析 Tab.1 Proximate analysis of samples
1.2实验条件与方案 热重分析使用德国NETZSCH公司生产的 STA409PC型热重分析仪,样品坩锅为A1 0,材料制 成。实验保护气为高纯氮气,流量为60mL/min。实 验方法为非等温常压热解法,每次样品质量为(15± 0.1)mg。 实验主要考察不同升温速率、物料粒度对生物质 和煤热解的影响。生物质的热解升温速率为1O, 2010年3月 农机化研究 第3期 30 ̄C/min,煤样热解升温速率为30,50 ̄C/min。 2结果与讨论 2.1热解失重过程 核桃壳等生物质热解过程如图1~图4所示。由 图1~图4可以看出,生物质的热解过程可分为3个 阶段:第一阶段为200%以下,主要为水分的挥发阶 段,样品失去大部分水分而质量略有下降,DTG曲线 出现微小的脱水峰。第二阶段为200~450 ̄C,该阶段 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受热而剧烈分解,失重率高达 60%以上,DTG曲线出现一个主峰和一个肩峰。肩峰 是生物质半纤维素的分解,主峰主要是纤维素的分 解,同时伴随部分木质素的分解 J,峰温在350 ̄C左 右。核桃壳DTG曲线在热失重第二阶段出现双峰,说 明其低分子挥发物分解温度低、释放速度快,而固定 碳分解相对较慢。第三阶段为450oC以上,为生物质 炭化过程,深层挥发分向外层缓慢扩散,持续时间较 长,残留物为灰分和多孑L的固定炭。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 (b) 图1核桃壳的TG(a)及DTG(b)曲线图
i/℃ (h) 图2木屑的TG(a)及DTG(b)曲线图
Fig.2 The TG and DTG curves of the pyrolysis of sawdustl
t/ ̄C (b) 图3小麦秸秆的TG(a)及DTG(b)曲线图
t,乙 (b)
图4玉米秆秆的TG(a)及DTG(b)曲线图
g.4 The TG and DTG curves of the pyrolysis ofcom straw 图5和图6分别为1号烟煤和2号烟煤热解过 程。由图5和图6可知,煤的热解过程也可分为3个 阶段:第一阶段为低温段热解(200 ̄C以下),以脱水反 应为主。第二阶段为300~600℃,该阶段以煤的解聚 和分解反应为主,煤中可挥发性物质和焦油析出,剩 余物变成半焦。第三阶段为600~800%,此阶段以缩 聚反应为主,半焦缩聚成焦炭。 1号烟煤挥发分及固定碳比2号烟煤高,其分解 的气态产物和焦油量较2号烟煤多,失重速率大,其 焦炭产量也较高;而2号烟煤因水分及灰分含量明显 高于1号烟煤,热解水较多,出现明显的水分失重,而 分解阶段失重速率明显较小,残留焦炭量也较少,且 焦炭中灰分高,说明水分和灰分对煤热解过程有明显 影响。 由于煤与生物质组成结构不同,其热解过程也大 不相同。生物质通过醚键(R—O—R)结合,其结合键 能较小(380~420kJ/mo1),在较低的热解温度下就断 裂,在快速加热时,其DTG曲线峰温为350~370clC; 2010年3月 农机化研究 第3期 密度与硬度较大的核桃壳DTG出现双峰,峰温分别为 320℃和370cIC。煤主要是C=C键(键能为1 000kJ/ moL)相连的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热解温度较高, DTG峰温较高,为470~50&C,比生物质高100~ 150℃ Fig.5 100 95 90 85 80 75 70 t/, (b) 图5 1号烟煤的TG(a)及DTG(b)曲线图 The TG and DTG curves of the pyrolysis of 1 coal samples 图6 2号烟煤的TG(a)及Ore(b)曲线图 Fig.5 The TG and DTG curves of the pyrolysis of 2 coal samples 2.2升温速率对热解特性的影响 升温速率是热解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升温速 率快,样品颗粒达到热解所需温度的响应时间变短, 有利于热解。但由于传热作用,升温速率增加可能使 样品颗粒内外温差增大导致热滞后现象,影响内部热 解的进行 。由图1~图6可看出,随着升温速率|8 的提高,初始热解温度 及最大失重速率对应温度 向高温方向移动,同时最大失重速率DTG 增大。 以升温速率为30℃/min,物料粒度为100~200 目为例(如图7和图8所示),煤的 及 均高于生 物质,但煤的DTG…却低于生物质;生物质的 …从大 到小依次为木屑、核桃壳、玉米秸秆、小麦秸秆,说明 生物质硬度和密度越大, 。 越大,生物质热解条件要 求越高。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小麦秸秆、玉米秸秆 及木屑的DTG…变化显著,核桃壳次之,烟煤最差;烟 煤随升温速率的提高和粒度的减小D ~呈现增加 的趋势。
55O 500 450 400 350 p∞。 \250 2o0 150 1O0 50
图7生物质与煤的热解 , 比较图 Fig.7 Comparison of Tt and Tm of biomass and coal pyrolysis
3O 25 E O
罢 10 s 0 图8 生物质与煤的热解DTG 、比较 Fig.8 Comparison of DTG 、 I1Il imass and coa]pyrolysis 2.3物料粒度对热解过程的影响 物料粒度影响热解过程中的传热和传质。颗粒 越大,越不利于热质传递,从而在升温过程中使得颗 粒内部的升温速率低于实验设定的升温速率¨ 。同 时,大颗粒也可能影响挥发分的析出过程,从而改变 生物质的热解行为。 由图1~图6可以看出,在相同升温速率下, 和 均随物料粒度增大而升高,且生物质的最大失 重速率DTG 也随粒径增大而增大;对于密度较大的 木屑、核桃壳及两种烟煤,小粒度物料的 较低。另 外,从TG,DTG曲线的重合程度可以发现在低升温速 率下粒度对热解过程影响较小;升温速率增大,粒度 对热解过程的影响也增大。
3热解动力学分析 不少学者对生物质和煤的热解动力学提出了各 种分析模型 , ]。其中,Coats—Redfern法 在 研究大分子化合物分解动力学方面应用较为广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