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问题研究

中国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问题研究

中国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问题研究
一、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的含义及关系
(一)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含义 会计的国家化是
指会计与特定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生产力水平等密切相关,在会
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中表现出的国家特色,主要体现在各国制订的适用
于本国境内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会计工作规范等。 会
计国际化是指通过比较、协调和处理各国之间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
会计方法的差异,寻求国际经济业务双方都能适用和接受的会计模式。
会计国际化的早期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搜集归纳各国会计实务,辨识
各国会计差异,对世界各国会计模式进行分类,进而探测会计差异背
后的经济、法律、文化、政治、历史背景和原因,从而形成对各国会
计模式的不同划分标准。 (二)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
的关系 大量理论研究表明,会计科学应以国家化为起点,国
际化为导向。这说明从产生时间上讲,先有会计的国家化,后有会计
国际化,这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当经济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
信息的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时,就产生了当局政府统一会计制度和方
法的要求,于是有了会计的国家化;当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范
围超出一国国界时,就产生了会计国际化。 会计国家化与国
际化是相互排斥、相互促进的关系。会计的国家化是由各国客观环境
的特殊性决定的。否认会计的国家化,一味追求甚至以强制手段推行
国际化,其最终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会计的国际化是当代会计发展的
必然趋势,无视这种客观存在,一味强调系统的国家化,甚至以强制
手段在会计工作中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其最终将严重
阻碍经济的发展。同时,会计的国家化可以加快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会计的国际化有利于完善会计的国家化。 二、中国会
计的国家化原因 我国会计准则立足于本国国情并为本
国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肯定会受到我国特定的、政治、法律、经济等
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中国特色,即会计的国家化。 (一)
政治、法律环境 每个国家的会计理论、会计规范及会计行为都
必须以维护本国政治制度、政府形象、国家利益及社会安定为前提条
件,任何不符合前提条件的会计理论、规范和行为均会受到政府行政
和国家法律的强制干预和严厉惩处。我国会计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应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服务。 一国的
法律体系决定了企业经营活动的空间范围和行为规则。有何种法律规
范,就有何种企业经营行为。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企业、反映经济活动
信息的手段,必然受到法律的限制。因此,制定会计准则要受法律的
制约。 (二)经济环境 在所有影响会计的环
境因素中,经济环境是最重要的,它不但直接对会计产生重要影响,
而且会通过对政治、法律等其他环境因素间接地对会计产生影响。概
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制度是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这就决定了会计目的、会计政策的确立、会
计准则的制定、会计方法的选用等,都要以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为主,
强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而对会计本身的技术性考虑较少。
2.经济模式。我国的经济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由
于刚刚起步,尤其是金融市场、证券市场还不完善,西方发达国家司
空见惯的期权、期汇、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除了商品期货外,在我
国发展还没什么起色,因此,会计准则只能涉及到商品期货问题。又
如,由于我国市场尚不发达,公允价值很难确定,所以成本与市价孰
低法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在我国的应用必须慎之又慎。 3.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会计不一
致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低,整体教育水平就低,会
计人员素质普遍差,会计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会计发展水
平与经济发达程度呈正向关系。虽然我国经济在20多年里有了飞速
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因此,会计政策、会计准则制定中
的差距不可避免。
三、中国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协调
(一)中国会计的国家化进程 1980年,李宝
震教授在该年第1期《会计研究》中发表了题为《论社会主义会计的
原则》一文,拉开了我国对会计原则研究的帷幕。随后,成立于1980
年的中国会计学会做了许多积极的努力,其中包括在1987年专门成
立了由娄尔行、葛家澍和阎达五教授为召集人的“会计原则和
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年1月,该研究组提出了《形成会
计原则说明和研究报告程序》等文件,并将研究组正式改名为“
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1993年发布与实施《企业
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及行业财务制度与行业会计制度(以下
简称“两则两制”),表明以国际会计惯例为主的会计准
则在中国实现了零的突破,从一般到具体的准则制定思路正式形成。
“两则两制”颁布实施后,我国便加快了
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步伐。从1997年正式颁布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起,迄今颁布了十九
个具体会计准则。如建造合同、债务重组、投资、收入、存货以及中
期财务报表。 (二)中国会计的国际化
协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
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资本市场,同时外国公司和外国会计师事务所
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于完善我国会计体系、促使我国会计准则
和制度建设无疑是个绝好的机遇。因此,我国应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
制定速度,积极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从这一层面看,我国会计改
革的进程就是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为此我们应把握以下几点:
1.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推进我国会计协调活动。在考
虑到经济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吸收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可的思想,借鉴
其合理内核。就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而言,其中具有明显国
际化特征,如借贷记账法、基本会计假设、稳健原则、制造成本法,
这些特征都是在会计国际化大前提中必然的历史性选择。
2.在会计协调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时,本着“求大同存小
异”的原则,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参与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和
实施我国的会计准则,尽快构建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的准则体系。
通过引导、协调消除或减少各国会计之间存在的差异,达到提高会计
信息在国际间可比性的目的。 3.我国的会计准则应朝
国际化方向发展。在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修订和完善过程中,应当
充分借鉴和采用国际通用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建设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规范体系。使会计信息能在国际范围内比较
和使用,有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4.我国会
计国际化的协调是一个渐进过程。我国会计国际化协调的道路相当遥
远,困难重重。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并非面对个别的几个国家,而是
广泛地面对处于不同地域的、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发达程
度的各种类型国家,所以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中国会
计的国际化只能循序渐进。 5.设立专门机构介绍和
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经验,如企业会计,英、美、日等国比较先进;政
府会计,加拿大水平较高;社会责任会计,法国和北欧更趋完善;南
美的通货膨胀会计较为完整。同时关注国外会计的新领域和新发展,
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