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财富大幅增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由过去单一经济结构的农业

国,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国民经

济体系,综合国力排名提升到了世界第六位。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

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党的正确领导和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的实施

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科学技术的发

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面对21世纪经济科技全球

化的新格局,我国应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相应的应对措

施,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跃升。

一、21世纪全球经济科技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1.科技进步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活动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生产要素在

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比过去更加快

捷,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跨国公司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

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

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

不断扩展和深化,在世界友好合作与科技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经济全

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2.以高科技为主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经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展开了一场以

提高国家综合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竞争,由此带来了三大成果:一是知识

产业迅速崛起;二是高科技产品大量涌现;三是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

的地位大幅提高(知识经济的构成总量在发达国家的GDP中已占到50%

以上)。21世纪是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

代。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

主要推动力量。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发,新材料、新能

源、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

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发展高科

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流,并成为新世纪经

济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

3.新兴学科层出不穷,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速度明显加快

当今,科学技术知识成爆炸性增长,据统计,最近30年人类所取得

的科学技术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

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互相交叉,不断诞生出新的

学科、发现新的成果。近几十年,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非常迅

速,学科的分支已从上世纪初的600多门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门。与此

同时,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周期不断缩短,科学发现很快地转化成为

专利和产品,像近几十年的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领域的科学成

果,已不断形成产品并逐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世界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科技活动的全球化也在不断深化。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资本、信息、

技术和人才诸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同时,全球市场、资源和科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没有一个国家能够

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面对的所有科学技术问题。任何一个国

家,谋划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都必然要考虑全球化趋势,根据本

国的优势和需求,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二、全面应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它既给我国带来了

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

格局,我国应认真研究其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根据我国国情,研究制

定我国21世纪的经济技术发展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今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

大大超过了资本和劳动力。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世界经济中心伴随着

科技中心的转移而转移。第一次产业革命后,英国借助蒸汽机的发明与

应用,使得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工厂;19世纪中叶,德国掀起科

技革命高潮,利用煤化学成果迅速发展了合成化学技术和工业,很快超

过英国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20世纪,美国利用电力技术成果,率

先建立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产业,昔日的煤化工产业很快被

以石油化工为新能源的电气时代所取代,美国也因此发展成为了世界的

科技中心和经济强国;二战以后,日本提出要“技术立国”,通过技术引

进和二次创新,促使经济快速增长,一举进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根据

统计和测算,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初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5%~20%,上世纪中叶上升到50%左右,80年代达到了

60%~80%。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6年报告估计,技术和知识

的增加占了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大大超过了资本和劳动力的

贡献率。为了能使我国在新世纪经济科技全球化的竞争中继续保持经济

快速平稳的发展,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

划》,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研

究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

的发展战略,从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转变,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力争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缩短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推

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科技成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开创科学

发展的新局面。

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我国应充分利用

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抢占世界

经济科技的制高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

研究开发力度,加强国际间的经济科技交流合作,寻求创新和突破;加

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

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

的配套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

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三、坚持科技创新,发展前沿技术,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全球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21世纪,

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更明显。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

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

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竞

争日趋激烈的局面,我国要在未来的经济科技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所

制定的宏伟目标,必须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

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产业

化水平,实现经济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在当今高科技时代,谁在技术上领先,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

份额;谁失去科技创新,谁就将遭到淘汰。英特尔、微软等世界著名公

司,长期坚持科技创新,计算机产业霸主的地位才得以保持;而趋于保

守的王安,没能及早意识到兼容性软件的重要性,使其在个人计算机问

世之日起便惨遭淘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科技知识的快速传播和

转化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

祥认为,世界科学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

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

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很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

环境科学等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产生新的突破。这必将引发人

类社会新的变革,也将对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为

此,我们应紧紧抓住未来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发挥科技先导

作用,重点发展以下四方面的前沿技术:

1.信息技术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正在成为各国综合国力重要的衡量标准。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全球化

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

点。我国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纤通信技

术、感测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研发基于新概念的CPU、网

络计算机和网络软件核心平台和安全电子金融平台,改变目前我国信息

产业核心技术大部分被外国公司垄断的局面,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分子或原子结构揭示生

物的奥秘,这对于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术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

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国应进一步加强生命科学的研究力度,尽快开发

出一批新型生物医药产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农业新产品接替、

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问题;应用最新的生物科技成果,培育和发展一

批相关的技术产业。

3.环境科学与绿色技术

21世纪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将更加密切。环境科学与绿色技术受到世

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正成为

新世纪的主流。为此,我国应加大对环境研究和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在继续重视末端治理以减少污染的同时,更要研究生产工艺、产品结

构、资源循环、原料替代和生产运营全过程的环境保护,大力开发洁净

能源和新的替代能源,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新材料技术 材料科学与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技术的革命,给

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21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

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为此,我国要大力研发高性能、低成本、耐

高温高压、耐腐蚀、无污染的新型材料,重点研发光导纤维材料、信息

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生物降解材料、人工晶体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

提升这些新材料的产品品质,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