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刊改革与开放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析
黄晓华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计划财务处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一个有效而完善的预算体系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深刻的影响意义。本文在分析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内容之后提出完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为当前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提出自己的一点点见解。关键词:高校预算预算绩效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公共事业的发展,国内公共事业单位
的预算体系改革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
一。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体系改革从1999年开始,历经了十余年的
发展,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成就,但也要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
和不足之处。高校作为公共事业单位的代表,也是预算体系构建的
重点试点单位,加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构建与研究,是当前国内
公共事业单位财务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众所周知,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管理的主要方面,其利用绩效
指标来评价绩效目标,然后绩效目标利用指标的结果对整个预算
体系的结果进行反馈,从而反映预算和绩效目标是否达到目标。预
算绩效体系的构建可以有利于管理高效资金的使用,合理安排资
金,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在资金使用的效率最大化,更好地完成
预算目标。一、预算体系构建原则
高校预算体系指标的选取需要符合一定的原则与规律,笔者
认为对于指标的选取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的是财务预算体系的指标选择需要符合科学依
据与一般规律,并且能够科学地反映预算实际绩效的要求与情况,
科学合理地而真实地反映预算的绩效。
(二)可行性原则
对预算绩效评价的指标选取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结合实
际情况的,指标应该与高校的实际预算和财务状况相关且有联系。
(三)可理解性原则
对指标的选取应是可理解的,符合一般人思维逻辑的,不能选
取比较偏比较窄的指标,这样不能准确地反映出预算绩效的真实
含义,也不能很好地评价预算支出的真实性。
(四)全面性原则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指标选取要全面透彻,不仅要包括财务
方面的指标还应包括非财务方面的指标,同时兼顾到经济和社会、
整体和局部、短期和长远等各方面效益。一、预算体系构建的内容
在对预算体系构建的前提下,我们首先对预算绩效的总目标
划分为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四个层次进行评
价。
(一)教学绩效指标
对教学绩效的指标我们通常选取师生比、生均事业费、教学支
出增长率,教学支出占总事业支出比例,师生比=学生人数\教师
人数。该指标反映了高校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关系和师生人力资
源利用率,该比例高就反映了高校师资薄弱,比例低则说明高校教师利用效率不高。生均事业费=总事业支出/总学生人数,其中总事
业支出=(教学管理支出+行政支出+后勤服务支出+科研经费支
出+退休管理支出+其他支出),该指标是反映了单个学生培养的成
本,在学生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指标数值越低则高校办学效率越
高,反之则说明效率低,效益差。教学支出增长率=(本年度教学支
出-上年度教学支出)/上年度教教学支出×100%,这是反映教学支
出的增长与下降比例,说明了高校对教学的投入比重。教学支出占
总事业支出比例=教学支出/总事业费用×100%。这指标也是反映
了高校对教学事业的支持力度与重视程度,指标越大说明对教学
事业的重视越高,反之越低。
(二)科研绩效指标
反映科研绩效评价的指标有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活动收
人年增长率、师均科研成果获奖数等。本文中我们仅以这三个指标
进行阐述。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总科研经费/(总教师人数+科研人
员)。该指标是反映高校总科研经费分配到每一个教师所占的比例
大小,其值越大说明学校分配给教师的科研经费越多,反之越低。
科研活动收人年增长率=(上年科研活动收入—本年科研活动收
入)/上年科研活动收入。其反之的是科研活动所带来收入的增长
比例,其值越大,说明科研活动收入越高,并且呈增长趋势,反之则
越低。师均科研成果获奖数=教师总获奖数/总教师人数,该指标反
映教师人均科研获奖的情况,其值越大,说明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越高,反之越低。
(三)预算管理绩效指标
预算数据方面的优势是高校预算管理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能客观地反映出高校预算管理的情况,又能在数值上给予外
部使用者一个显眼的观察。本文主要选取收入预算总完成率、事业
收入预算完成率、其他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四个指标
进行评价。收入预算总完成率=(决算总收入/预算总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预算收入执行过程中的完成程度。事业收入预算完成
率=(决算事业收入/预算事业收入)×100%.该指标反映的是事业收
入方面的执行程度,其他收入预算完成率=(决算其他收入/预算其
他收入)×100%,该指标反映高校其他收入方面预算的执行情况。
支出预算完成率=(决算总支出/支出预算总额)×100%。该指标反
映高校支出的预算管理情况,深层次理解其也可以反映高校预算
控制和节约资金的情况。
(四)社会绩效指标
社会绩效指标的选取一般选取学生就业率、毕业生合格率、研
究生考取率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学生就业率=(就业学生人数/总毕
业生人数)×100%。该指标是反映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指标越高
说明就业学生人数越多,反之越少。毕业生合格率=(获取毕业证的
38--(上接第37页)人数/总学生人数)×100%。该指标反映毕业生的合格情况,指标越
高说明高校毕业生的合格率越高。研究生考取率=(考取研究生人
数/总毕业生人数)×100%。该指标反映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情况,
数值越大则说明考取研究生的人数越多,反之越少。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实施
在建立好高校预算评价指标后,我们要按照一定的方法程序
对高校的预算制度进行管理。
(一)建立预算编制体系。
对高校的预算制度要进行统筹规划,遵循相关制度规定,要重
视预算编制体系的建立,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监督与领导,上级要加
强对下级的指导工作,采用上下结合等多种办法进行编制,编制方
法采用“弹性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相结
合,并对各项目的支出采取绩效预算的方法,编制滚动预算。使预
算更加切合实际。
(二)建立预算绩效评价组织体系
首先,财政部应该建立一个全国高校预算绩效考核的评价体
系,并由财政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在各高校内建立学校内部绩效
评价组织,对各高校的预算制度进行考核和评价,对不符合规定的
预算编制进行调整或批评,并实行整治,对预算绩效好的高校给予
表彰。
(三)加强对高校预算编制流程的控制
高校预算编制的流程应该严格参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首先
应该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制定高校预算的
绩效目标,对整年的预算进行规划,确定评价对象。其次是要对本
年度的预算方案进行设计,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案,选定评价指标,
并细分每一个大项目的指标,对各项目的指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方
法。第三,是组织实施预算。成立预算评价小组,主要对本年度的预
算进行评价,整理相关的资料、数据,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数
值,运用相关的软件,进行统计和描述分析。最后,在分析数据之后
提出相应的分析评价报告,并给予公示,建立档案。三、完善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一)引入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
平衡计分卡是在对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个方面相结合来
综合考核的,其优点在于不是单独的从财务角度分析考虑,而是引
入了非财务指标,并把战略目标和行动管理结合起来,是财务角
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与成长角度度四个方面进行考
核评价,使各方面都达到统一相结合。
(二)加强预算编制的监督和控制
预算编制的阶段是关键的阶段,在预算编制阶段要加强对会
计核算、人员道德的监督与控制,防止高校内部财务人员徇私舞
弊,坚持财务管理原则,实行集中核算,对全校财务管理的过程进
行有效的监督,务必使院校负责人、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基层收费
人员三级都有效地建立核算责任制度,使账务核算都有效的实施,
确保预算编制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三)内外部评价相结合
对高校预算的编制过程可以也应当引入外部评价体系,外部
预算的评价主体可以是政府、独立的会计事务所等,这样就可以防
止高校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第三方的引入可以保持有效的独立
性,由政府带头,引入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独立审计部门
对高校的预算绩效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保证高校预算绩效评价
的中立、客观、公正。参考文献:
[1].高寒.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年第10卷第16期.
[2]陆萍,吴婧,张甫香.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方法探析[J].财会
通讯.综合.2010,(12).
[3]易艳红.高校预算评价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1,(33).
作者简介:黄晓华(1967-10-12),女,汉族,四川隆昌县人,大
专文化。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计划财务处,会计师。毕业于西
南交通大学财务会计专业。
旧方法)和使用年限、资本化日期准确地计算出每条固定资产应计
提的折旧。资产管理人员月底运行计提折旧的事务代码,系统就会
自动计提每条固定资产的折旧,并根据固定资产分类,生成折旧计
提的会计凭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工作的准确率。
3.4固定资产变动的全方位多角度追踪查询功能
固定资产管理在ERP系统中实现的目标是把传统的账务处
理同发生账务的事务结合起来,不仅反映账务的原值、净值、累计
折旧等资金现状,而且可以追踪查询到资金的来龙去脉,全方位反
映固定资产资金的变动明细。
四、利用ERP系统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展望
ERP系统的研发主要针对企业用户,且在国内上线时间不长,
一些功能尚处在探索实施阶段。而高校在此类技术应用上尚处于
可行性研究阶段,因此我们可参考企业对ERP的应用进行初步的
展望:
1.高校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为了减少人为判断固定资产类
别出现的偏差,按照生产装置、设备性质制订固定资产目录,规范
固定资产类别是必要的。
2.实现固定资产主数据与设备主数据的关联,将固定资产与设备主数据一一对应。
即可以清楚地查看到该固定资产由哪些设备组成,以及设备
的性能、位置、功能信息等,进一步实现高校资产、设备信息资源的
共享,让高校各级资产管理人员从中找到可利用的固定资产信息
资源。
综上所述,为保障教学科研效率,提高教学科研质量,降低管
理成本、增强高校综合实力,探索ERP系统应用于高校固定资产
管理的方法与道路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杨雅婷,朱坚.利用ERP系统强化固定资产管理[J].金山企
业管理,2008(3):16-18.
[2]娄策群.企业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3]马费成,李纲,查先进.信息资源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5.
[4]陈庄,刘加伶,成卫.信息资源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6
[5]华锐.企业文化教程[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314.
作者简介:李剑芳(1982-),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助
教,主要信息管理方面与教育理论研究经济管理视野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