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研究现状与分析_韦昱

中医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研究现状与分析_韦昱

[11]胡文静,钱晓萍,邹玺,等.重楼、土鳖虫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抑制的协同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4):234-237.[12]李志国,杨文云,杨时宇,等.胭脂虫引种繁养初步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1,21(3):167-169.[13]张建云,李志国.胭脂虫质量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484-490.[14]丁呈华,曹丰璞,王燕华,等.中药虻虫脂肪成分的提取及GC-MS分析[J].中药材,2013,36(2):188-190.[15]翟岩.中药虻虫的化学成分研究Ⅰ[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7.[16]金伟,王亚威.虻虫抗凝血物质的提取与鉴定[J].中医药学报,2000,3:58-60.[17]孙涛,张雅梅,张霞,等.七星瓢虫成虫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J].昆虫学报,2013,56(3):257-262.[18]DalozeD,BraekmanJC,PasteelsJM.Ladybriddefencealkaloids:structural,chemotaxonomicandbiosyntheticaspects(Col.:Coc-cinellidae)[J].Chemoecology,1994,5(3):173-183.[19]董燕红,王道全,陈馥衡.瓢虫防卫生物碱中的氮杂大环内酯[J].农药学学报,2003,5(2):13-21.

收稿日期:2014-03-1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505101);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011-CXTD-08)作者简介:韦昱(1989-),女,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通讯作者:赵燕(1977-),女,山东济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E-mail:yanzh3232@126.com。[20]罗建蓉,何江波,张桢,等.药用昆虫喙尾琵琶甲化学成分研究[J].中成药,2010,32(11):2013-2014.[21]施贵荣,肖培云,洪小凤,等.喙尾琵琶甲提取物体外抗菌作用初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3):622-623.[22]晏永明,吕青,程永现,等.彝族虫类药日本琵琶甲的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24:1712-1714.[23]李伟,任国栋,柳峰松.弯齿琵甲防御分泌物的化学成分测定及抗菌活性分析[J].昆虫知识,2009,46(3):424-427.[24]韩建军,于金明,吴会勇,等.复方斑蝥胶囊抑制人肝细胞癌HepG2215小鼠移植瘤的生长[J].中华肿瘤杂志,2012,34(11):821-825.[25]桂尤胜,曹献英,陈筠.斑蝥酸钠体外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493-496.[26]侯晓晖,陈祥盛,李晓飞.天然产物斑蝥素对两种稻飞虱的毒杀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296-297.[27]韩永林,彩万志,徐希莲,等.蝽类昆虫的臭腺[J].昆虫知识,2004,41:607-610.[28]PrudicKL,NogeK,BecerraJX.Adultsandnymphsdonotsmellthesame:thedifferentdefensivecompoundsofthegiantmesquitebug(Thasusneocalifornicus:Coreidae)[J].JChem.Ecol,2008,34:734-741.[29]江军,赵冬香,王爱萍.荔枝蝽臭液对4种蚜虫的药效初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0:76-78.[30]侯春生,郭丽琼,王建荣,等.蜂毒溶血肽及蜂毒主要功能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5):682-685.[31]孟宪佐.我国昆虫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进展[J].昆虫知识,2000,37(2):75-84.[32]涂洪涛,张金勇,罗进仓,等.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缓释剂的控害效果[J].应用昆虫学报,2012,49(1):109-113.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9.095

中医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研究现状与分析

韦昱,吴昊,唐利龙,赵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北京100029)

摘要:肝主疏泄是肝藏象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研

究3个角度,对2000年至今中医藏象理论中有关肝主疏泄相关生理功能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提炼、分析了现有生理研

究的初步成果与不足之处,以期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藏象生理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肝;生理;疏泄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4)09-2017-04

StatusandAnalysisofResearchesaboutPhysiologicalFunctionsofLiver

ControllingConveyanceandDispersioninTCM

WEIYu,WUHao,TANGLilong,ZHAOYan

(Diagno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llegeofBasicMedicine,Beijing

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Conveyanceanddispersionisoneofthemainphysiologicalfunctionsoftheliver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TCM)whoseresearchisgivenextensiveattentionofallthetimeinacademiccircles.Thisarticlereviewstheresearchesthatare

aboutphysiologicalfunctionsrelatedtoconveyanceanddispersionoftheliverinthetheoryofvisceralstateofTCMfrom3angles

includingtheoreticaldiscussion,experimentalstudyandclinicalresearchsince2000.Preliminaryresultsanddefectsofexisting

physiologicalresearchweresummarizedandanalyzed.Itispurposedtoprovidethereferenceforfurtherresearchaboutphysiologi-·7102·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第41卷第9期calfunctionsofvisceralstateinTCM.

Keywords:liver;physiological;conveyanceanddispersion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主疏泄是肝藏象的主要生理功

能之一。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指肝气对人体的气机、血

液、津液及精神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宣泄等综合性

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调畅一身之气机,其主要表现

为:以调畅气机为基础,调畅情志、调节脾胃功能、调节

月经与排精功能等。

中医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疏肝、调肝的治疗方法在多

种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特别是随着心身疾病发

病率的增高,肝主疏泄理论在情志疾病治疗方面的应

用越来越受重视,临床上亦有很多采用从肝论治情志

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的报道,肝主疏泄理论的现代实验

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

近年来现代学者对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做了大量

研究,包括研究古代文献分析其中医内涵,进行动物实

验和临床研究探讨其现代生物医学内涵。不同学者对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认识尚有争议,因此本文总结肝

主疏泄理论、实验和临床研究的现状,以期获得经验并

找出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理论研究1.1历史沿革“疏泄”一词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发生

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万物以荣。”一种观点

依据《内经》中的条文,认为《内经》即用木的生发、条

达、舒畅的特性形容肝藏象的疏泄作用,“肝主疏泄”

的理论始自于《内经》[1]。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内经》

中的“疏泄”为土疏泄而非木疏泄,为一种病理现象,

疏泄作用与木舒展条达、升发宣散的特性相似,但并未

与肝相联系[2-3]。此后“疏泄”较少被医家提及,直至

朱丹溪《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主闭藏者肾

也,司疏泄者肝也。”但此时之“肝主疏泄”应为疏泄精

气的功能。缪希雍《本草经疏》:“扶苏条达,木之象

也;升发开展,魂之用也。”更加明确地指出肝(木)的

疏泄之功与条达之性。“肝主疏泄”在明代薛立斋《内

科摘要》中提出,进一步肯定了肝藏象的疏泄作用。

清代众医家使“肝主疏泄”理论有所发展,包括肝之疏

泄促进脾胃运化,关系水液代谢及二便等内容[1-2]。

当代部分医家除肝主疏泄已形成共识的生理功能外亦

有所发挥。

1.2主疏泄功能的诠释1.2.1调节精神情志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的作

用。曾金铭[1]和徐强等[4]分别提及了“肝藏魂,主谋

虑”及“肝主谋虑”,刘悦坡[5]和于峥等[6]则从“恼怒肝

郁”(《临证医案指南》)角度对肝藏象调畅情志进行了

阐释。其种部分观点[1,5-6]为肝主疏泄协调气机、血

液,从而心情舒畅。徐强等[4]则认为肝的疏泄功能正

常,则肝气舒畅,精神愉快。此外,有现代研究认为中

医之肝藏象是心理应激反应及调节的核心,“肝主疏

泄”的生理功能在心理应激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

用[12]。

1.2.2促进消化吸收饮食物经过胃的降浊与脾的升清,水谷精微输布至全身,肝主疏泄可促进脾胃消

化。于峥[6]和陈帆等[2]认为肝主疏泄使脾胃气机畅

达,促进脾胃升降,协助脾胃功能。曾金铭[1]和刘悦坡

等[5]则认为肝主疏泄协调脾胃二者间的气机,充分发

挥其消化作用。

王玉芳[7]还认为水谷运化和大便的正常形成与排

泄主要依赖于脾胃升降正常,而脾胃升降协调离不开

肝的疏泄功能,因此肝主疏泄对大便形成排泄有重要

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分泌排泄正常。多位

学者[1-2,5-6]依据《东医宝鉴·内景篇》:“肝之余气,泄

于胆,聚而成精”阐释胆汁来源于肝,胆汁生化排泄由

肝控制,肝主疏泄维持胆汁排泄畅达,利于饮食物消化

吸收。于峥等[6]还以“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

(《千金方·胆腑脉论》)强调肝的疏泄功能中肝胆关

系的重要性。

1.2.3维持气血运行肝主疏泄可表现在调畅人体

气机,维持人体全身各种生理功能。气机为气的升降

出入运动,徐强[4]和刘悦坡等[5]均认为气的推动作用

维持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肝的疏泄作

用对全身脏腑组织的气机进行调节,使其平衡协调不

致郁滞,进而调节全身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促进血液正常运行。肝主疏泄调畅

全身气机,气机通畅,则血液运行随之正常。徐强等[4]

认为气机调畅可使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及脾统摄血

液作用充分发挥,因此血行正常。刘悦坡等[5]认为血

液循行依赖气的推动,肝主疏泄使气运畅通,加之经脉

通利,且肝助心气行血,因此血液正常运行。于峥等[6]

依据古代医家论述气行与血运的相关内容,如《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五脏生

成》王冰注:“气行则血流”等,阐述肝主疏泄正常,则

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运行不致失常。陈帆等[2]提出肝

主疏泄使藏于肝之血能够复泄之。

1.2.4调节水液代谢肝主疏泄促进水液代谢。多

位学者[1-2,5-8]认为肝主疏泄调畅肺、脾、肾气机,使其

充分发挥水液代谢作用,此外,肝主疏泄通利三焦水

道,使水液运行之通路畅通无阻,从而保证水液输布与

气化,水液代谢正常进行。王兵[9]认为肝主疏泄亦使

膀胱气机调畅,促进膀胱气化津液,助膀胱通利,顺利

排尿。

1.2.5调节生殖功能肝主疏泄对生殖机能有促进

和调节作用,表现在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等。

于峥[6]和刘悦坡等[5]认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

男子精液排泄适度。陈帆等[2]则认为除调节排精外,

肝主疏泄使脏腑气机畅达精气充盈,脏腑精气与肝血

所化之精共同使肾精充满。

于峥等[6]和肖新春[10]认为厥阴肝经与冲任二脉

相关,肝气疏泄条达使冲任血盛,下注血海形成月经。

林雪娟[11]认为肝主疏泄畅达人体气机,与藏血作用共

同调节全身气血,使子宫阴阳消长转化平衡,维持胞脉

与子宫的血流相对平衡,从而调节月经。刘悦坡等[5]·8102·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第41卷第9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