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道德意蕴及其意义

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道德意蕴及其意义

178󰀁󰀁

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道德意蕴及其意义

潘黎勇

󰀁󰀁󰀂摘󰀁要󰀁席勒凭借其审美教育理论在启蒙运动打造的理性帝国中唱出了恢复感性合法权利、反抗理性在人

性和文明领域内的独裁专制的思想异声而被追溯为审美现代性的思想先驱。但是,我们在从感性、艺术的维度集中阐述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同时却忽视了其中潜伏着深刻的󰀁伦理之维󰀁,道德同感性、艺术、审美生存等理论基质一起构筑了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整体框架。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具有天然的道德诉求,其道德判断机制之于失败了的现代性道德规划具有独特意义,这一认识使我们能够完整把握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精神意髓。󰀁󰀁󰀂关键词󰀁席勒;审美现代性;审美;道德󰀁󰀁󰀂作者简介󰀁潘黎勇,1980年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37)。󰀁󰀁󰀂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09)02-0178-05

󰀁󰀁席勒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普遍感受到一股令人

亢奋的时代驱动力,他们起初并不确定这股力量的来源与走向,不确定自己身处的时代将要被它带向

何方,但他们都隐约感应到了一个有别于󰀁上帝之城󰀁的由人类理智力量规划和统治的新王国的崛

起。虽然,在名义上他们还不会自觉地用󰀁现代性󰀁来定义这个新王国,但是现代性的基本元素在启蒙

思想家那里几乎都已经得到了完整的呈现和深刻

的分析,他们已经意识到要为这个人类的未来国家规划一部迥异于󰀁圣经󰀁的新宪法,而贯穿这部新宪

法的核心法则便是理性精神。理性在启蒙运动之前已经由笛卡儿、斯宾诺莎

和莱布尼茨等理性主义哲学家在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建立了牢固的统治,直到启蒙时代,理性已经

被认为是人类生存领域的最高准则了,󰀁谁要是直接地、无理性地维持自我生存,按照启蒙精神的判

断就是倒退到史前时期了󰀁󰀁1󰀁。理性作为一种方法

论准则和绝对的权威意志开始架构西方文化的各

个领域,在现代文明发展中逐渐取得支配一切的崇

高地位。理性被恒常化、绝对化、工具化,一个新的理性神话诞生了。我们称这种以理性为最高指导

法则的对现代文明的规划为启蒙现代性规划。启蒙现代性规划的过程也就是理性原则得到充分贯

彻和实施的过程。在启蒙理性的规划实施下,理性作为人性的唯

一特质被突出强调出来,人被塑造成为理性单维主体,人性在感性的被压制和理性的畸形膨胀中被撕成碎片。席勒在启蒙运动后期已经深刻地认识到

感性在人性和文明领域内的窘迫处境,所以他奋力呼喊:󰀁培育感觉功能是时代更为紧迫的需要。󰀁󰀁2󰀁他的审美教育理论正是企图在这样一个理性的专制帝国中恢复感性的合法地位和正当权利,提倡通

过审美激活人性中的感性机制,用感性力量反抗理性的霸权,求得他所理想中的人性两大机能的和谐

与平衡,从而达成塑造完整人性的美育目的。也就

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最初判断,席勒从启蒙现代性内部发展了一支审美现代性的生力军,为规模庞大的

现代性工程营建了以审美感性为参照的初步的监察和督导机制。

刘小枫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中对审美现代性的实质内容做了一种审美主义式的概括:󰀁概

要地讲,作为现代性的审美性的实质包含三项基本诉求:一、为感性正名,重设感性的生存论和价值论

地位,夺取超感性过去所占据的本体论位置;二、艺术代替传统的宗教形式,以至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和

伦理,赋予艺术以解救的宗教功能;三、游戏式的人

生心态,即对世界的所谓审美态度。󰀁󰀁3󰀁刘小枫主要

侧重于从德国精神哲学的学理资源出发,从理性的

衰微到感性的登场这一历史演变的逻辑,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审美现代性的三大思想内核,即感性、艺

术和审美生存。作为西方审美现代性精神的滥觞,席勒美育思想的确是从这三个方面第一次申诉了

审美现代性的精神要义,而这三个方面学界也已多有论述。但是,席勒毕竟不是一个感性一元论者,179󰀁这与之后蓬勃兴起的󰀁唯感是从󰀁的审美主义思潮的思想旨趣是有明显区别的。其根本原因是,席勒

的审美现代性思想暗伏着深刻的󰀁伦理之维󰀁,道德

同感性、艺术、审美生存等理论基质一起构筑了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整体框架。对道德理性的坚

守使席勒思想有别于其后非理性、反理性的审美现代性思潮。所以,本文所关注的焦点乃是阐明道德在席勒审美现代性思想体系中的意义和地位,并试

图挖掘席勒这种审美化的道德理论之于当时启蒙

道德规划的特殊意义和作用,为席勒的审美道德论明确一种至今不为学界所承认的伦理思想史地位,

也能够从另一个方面帮助我们把握席勒审美现代

性思想的完整意髓。

󰀁󰀁一、审美体验的道德意蕴

虽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最后以󰀁美是道德的象征󰀁这样一个命题引发人的无限遐思,但是,康

德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已经对审美判断和道德评

价做了显著的区分。󰀁判断力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作为两部独立的美学和伦理学著作已然证明了

康德对两个领域的学科分界。同样,席勒以自

然󰀁󰀁󰀁审美󰀁󰀁󰀁道德这个著名的动态性命题解释了道德的形成方式,并且显示了审美对于道德个体

生成的中介价值,可以说,他也像康德一样,明确区

分了审美与道德这两种不同的心理判断机制,但审美与道德的区分果然如此泾渭分明吗?

席勒承认,纯粹的道德评价决不容许有丝毫的

物质感性掺杂其中,因为自由世界完全处在理性法则的自我规定之中即体现为自律性,如果感性渗入

道德判断,那么理性就必然表现出对自然的依赖而

失去其独立自主性,这点明显深受康德影响。但

是,席勒思想的人类学向度决定了其美学品格既不会堕入纯粹自然感性的粗俗境地,也不会像康德一

样沉迷于创建一套不近人情的道德评价机制,而是将培育完整的心灵机能和塑造自由和谐的人性作

为其根本宗旨。这就是说,席勒的人道主义情怀决

定了他必须将感性与理性或自然与道德这两种对

立的法则并行不悖地纳入他的人学体系中,非此不能达成他所理解的人的最高目的。席勒用审美成

功涵纳了感性与理性两种人性机制,让人的自然性

和道德性在审美判断中同时得到实践。游戏冲动既取消了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对人性的单一规定,

同时又实现了感性与理性(道德)对人性的双重规

定,人性在一种规定着的无规定状态中获得了自由。我们知道,在康德哲学中,感性与理性这两种天性只能说是共存的而不能被证明是相容的。席

勒对于康德过分严肃的伦理学是不满意的,他不无

讥讽地批评道:󰀁分析家们为了证明纯粹理性在天性中的可实现性,除了说纯粹理性是󰀁命令󰀁以外,

的确再也提不出任何更好的证据。󰀁󰀁4󰀁

席勒认为,人在审美状态中,感性与理性可以发生一种󰀁瞬息的统一和相互调换󰀁,说明两种天性

可以相容,美可以证明道德与感性的并存是完全可

能的,进一步可以说明,󰀁人在道德方面的自由绝不会因为人在物质方面的依附性而被消除󰀁󰀁5󰀁。换句

话说,我们是否可以在现象的感性世界中去追求道

德自由呢?这便是席勒所说的󰀁现象中的自由󰀁,也就是美。比起康德所追求的绝尘超俗的道德自由,

席勒的这种󰀁现象中的自由󰀁奠基在此岸世界之上

而显得更富人情味。如前所述,审美状态是解除了感性与理性的双方面强制的一种自由状态,它不受

物质的规定,也摆脱了理性的目的,即外部规定对

美不起作用。由此可知,审美状态是一种不受外部规定的自我规定,它存在的根据就在于自身而不是

外部的物质原因甚至是理性的目的。那么,美就获

得了如同道德一样的自律性质,也就是一种自由性,从这种性质来看,美与道德是相通的。席勒由

此提出了󰀁道德美󰀁的观念,他力图󰀁使趣味的先验

观念转化成一种道德诉求,并将之视为绝对命令:采取审美的态度󰀁󰀁6󰀁,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美与道

德的融会贯通。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

必要将席勒的一段话引述如下:既然美已经证明道德自由同感性依附是完全

可以并存的,人为了表明自己是精神不必脱离物

质,我们要找到从感性依附转变成道德自由的道路

就不再会感到窘困了。如果人同感性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是自由的,如美的事实所证明的那样,如

果自由是某种绝对的和超感性的东西,如它的概念所必然表明的那样,那么,人如何从限制上升到绝

对,人如何在他的思考和意愿中对抗感性,就不再

成为问题了,因为这一切在美之中已经发生过了。

总之,一句话,人如何从美过渡到真理,再也不可能成为问题了,因为真理按其功能已在美之中了。󰀁7󰀁(着重号为笔者加)

这似乎说明,我们在进行审美判断的时候,道德判断也同时发生了。󰀁限制󰀁是一种感性的物质

状态,而󰀁绝对󰀁则是道德的自由状态,如果从󰀁限

制󰀁到󰀁绝对󰀁的飞跃已经在美之中发生了,那么这种绝对的道德状态也应该包含在审美状态之中;而180󰀁如何从美过渡到真理也不再成为问题,因为真理也已然存于美之中了。尽管席勒在󰀁论崇高󰀁󰀂中区分了人性的两种自由状态,即审美自由和道德自

由,并称前者是未摆脱物质影响的自然范围内的自由,后者是除了自身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支

配的真正自由,既然如此,道德自由的达成是我们

的必然选择。但是,从以上的论述来看,席勒的思想动机好像违背了他从自然到自由的惯常逻辑,即

从审美状态上升到道德状态的一种必然的目的趋

向,而是让审美趣味直接在感性领域转变成󰀁道德诉求󰀁,以一种泛审美的视野让道德机制在趣味判

断中实现对主体的自由规定。

席勒相信,艺术󰀁使我们具有一种能力,能够在没有真正的道德想法时就好像在道德想法影响下

那样去行动󰀁󰀁8󰀁。显然,如果以康德对实践理性的

要求来看,席勒这种发生在审美领域的道德判断应该是一种虚假的或者说不纯粹的道德判断,是实践

理性在判断力面前产生的幻象。审美自由则是彼

岸世界中高不可攀的道德自由在此岸世界的󰀁代用品󰀁,󰀁并在不可能在道德期待的地方(现象界󰀁󰀁󰀁

笔者注)保证着合法性󰀁󰀁9󰀁。席勒的这种审美与道

德的共生机制的确达到了一种两全其美的效果:一方面,内生于审美判断中的道德理性牵制了感性的

沉沦,维护了审美的崇高性;另一方面,我们在审美

判断中达成的自由境界成为不可企及的道德自由的一种类似状态。我们通过审美自由󰀁象征性󰀁地

获得了道德自由,道德自由也因其在现象中的审美

化呈现而获得了某种实在性。与康德的道德理论相比,我们会发现席勒这种

审美化的道德言说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现代性意

义。康德所谓󰀁每人在这场合也必定这样做󰀁的普

遍道德律其实是强求一体性、统一性的现代理性精神的高度体现。这种基于普遍性的道德理想和典

范的道德判断极大地抹煞了个体生命的具体性和差异性,造就了一套压抑和服从的法则,其必然结

果是绝对化的道德专制,这也正是尼采所谓的󰀁奴

隶道德󰀁的根源之一。席勒这种审美化的或者感性

化的道德判断似乎对经典道德律构成了某种挑战,预示了个性化的道德判断的可能性。这源于感性

自我的审美体验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征,使每个人

在自己的审美世界里拥有一种不与他人共有的道德,一种从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中生长出来的道

德。道德律令的󰀁应该󰀁只能限于󰀁我󰀁而不能扩及

到󰀁我们󰀁、󰀁你们󰀁甚至󰀁他们󰀁,每个人心中的道德法庭只对自己负责而不能僭越个人的身体来对他人实施道德裁判权。这就使道德律令的普遍性个体化和相对化,由此在伦理领域引发了现代性的重

大危机。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席勒所论述的这种有可能使绝对化的道德专制走向瓦解的审美式的

道德判断却为伊格尔顿将席勒美学解读为一种意

识形态的重建方略提供了依据。伊格尔顿认为,康德的󰀁过于抽象、个人主义和傲慢专横󰀁的道德理论

由于󰀁虐待狂似地󰀁对主体进行残暴压制而󰀁绝不可

能成为有效的意识形态󰀁,所以这个任务自然落在审美身上。与康德那威严、专制的道德面孔不同,

席勒的审美给人一种温情脉脉、慈爱亲切的形象,

但私底下却让󰀁理性狡猾地混进感觉里,以强制律令从内部把感觉纯化为顺从󰀁󰀁10󰀁。意识形态对主

体施行了一种怀柔策略,它以审美作掩护来悄悄建

立它的统治。人的伦理󰀁政治责任经由审美而内化为自发的倾向,使人在审美的自由表象中产生了

获得真正的道德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幻象。

无论如何,席勒审美理论潜藏的伦理意旨决定了其审美现代性思想天然地包含了鲜明的道德追

求。感性自由的风筝飞得再高,总脱不开道德的牵

引线;席勒之所以让艺术承当弥和现代人性分裂的文化使命,除了其独特的审美融合功能外还因为它

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质素。席勒是反对消极浪漫主

义与唯美主义这样的艺术主张的。最终,我们还是回归到了席勒著名的和谐美学思想,感性与理性、

人格与状态、自然与文明的和谐统一使席勒的审美

现代性追求一方面高度解放了人的感性生命,另一方面又筑立了一道伦理堤坝来规范感性欲望的洪

流。只有奠基在这种和谐论思想上的新的人性构

想和文明秩序才是完善与健康的。所以,我们有理

由相信,席勒心目中的审美乌托邦还内含了另外一个道德乌托邦,两者本来就是合而为一的。席勒让

审美与道德两大立法机构在一个国家中协同工作,

既互相牵制,又相互促进,共同营建他心目中的美德兼备的最高理想国。

󰀁󰀁二、现代性道德规划的悖论及其审美式解决

作为󰀁现代性规划󰀁的意识形态内核,现代性的

道德价值观一直是启蒙哲学家艰苦探索的一个终

极课题。与启蒙精神一致的是,现代性的道德价值理念的建立同样是出于对󰀁进步主义󰀁的社会文化

理想和科学理性主义的高度确信。由于理性价值

观在各个领域的全面胜利,现代性道德规划毫无疑问也倾力于对道德价值观的理性化构造,更进一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