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西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伏涤修,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1期,2004年3月1、创作理念与宗旨:西方悲剧是作者哲学理念先行的产物,塑造了有权势地位的英雄人物,并以主人公悲惨毁灭收场,从而具有崇高悲壮的格调。
西方悲剧大多流露出作者对命运无法抗拒、难以主宰的无奈。
实际上西方许多悲剧作家本身就是思想家,他们的悲剧是为了表达一个哲学或道德伦理观念而作的艺术化的阐述,是理念先行的产物。
戏剧的存在基础在于冲突,黑格尔认为冲突构成美,而冲突不能离开理性和理想性的旨趣,他说:“在真正的美里,冲突所揭露的矛盾中每一对立面还是必须带有理想的烙印,因此不能没有理性,不能没有辩护的道理。
各种理想性的旨趣必须互相斗争,这个力量反对那个力量。
”因此,理性探索成为西方悲剧的一个鲜明特色。
西方悲剧注重写崇高感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通过摹仿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因此,西方悲剧往往注重从人物个性、心理冲突上去寻求悲剧的根源,理性探索意味很浓。
西方悲剧的悲剧性结局显示了他们利用戏剧探索人生命运、传达启蒙精神的追求目的。
2、选材与主人公塑造:贵族,与神、与命运抗争。
3、审美效果:西方悲剧对人的命运的理性探索精神比较强,结局往往写主人公的毁灭以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
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威名显赫的英雄,他们为了执着的追求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奋斗不是为了自身生命体的自然存在与延续,而是为了某种理想、道德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与残酷不公的命运、邪恶的势力、与自己懦弱的个性进行抗争,他们的事业很崇高,冲突也就很尖锐悲壮。
……《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戴玉竹,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6期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一公元前322年)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①20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有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
(①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悲剧的情节:悲剧情节的结构是构成节奏紧凑、冲突激烈的戏剧情节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在情节安排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即有机整体观念。
悲剧是一个完整而又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终端和结尾组成。
起始指不必承继它者,但要接受其它存在或后来者的出于自然之承继的部分。
与之相反,结尾指本身自然地承继它者,但不再接受承继的部分,它的承继或是因为出于必须,或是因为符合多数的情况。
中断指自然地承上启下的部分。
因此,组合精良的情节不应随便地起始和结尾,它的构合应该符合上述要求。
”⋯74故事要按因果关系有机集中在一起。
“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就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
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致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
如果一个事物在整体中的出现与否都不会引起显著的差异,那么,它就不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1 J78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关于悲剧情节结构的有机整体思想,也是戏剧艺术自身规律所要求的,一个事件的表达要如同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一样,能够承上启下,结构紧凑,完整合一。
在古希腊悲剧中,典型之作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全部戏的演出时间不到一天,地点是一个,主要情节逐步发现杀死国王的真相并找出凶手。
亚里士多德情节结构的有机整体思想被新古典主义者发挥成“三一律”,即:时问、地点、情节整一律,用来作为戏剧结构的准则。
3.情节的艺术技巧为了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在情节的描述以及人物的刻画上需要借助一些艺术技巧,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技巧是突转与发现。
他在《诗学》第11章分别对“突转”和“发现”下了定义。
在悲剧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某一情节突然发生转变,这种转变虽符合“可然律或必然律”,但它是剧中人物和观众没有预想的,剧中人物与观众都有了新的认识,谜底也渐渐被揭开。
这种突转和发现,观众在长久的期待之后得到了满足,这正是亚里士多德情节结构的艺术技巧所在,能够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使悲剧情节更富有冲突性与集中性。
3、亚里士多德认为对悲剧人物性格的刻画应做到四点:第一,性格应该好;第二,性格应该适宜;第三,性格应该相适;第四,性格应该一致。
也就是说,性格应该符合人物的身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相似,性格应前后一致,即便性格前后有不一致之处,也应做到“寓一致于不一致之中”,即人物的“性格”基本上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突出强调了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好的人,这种好应该超出一般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当是介乎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人,即犯过失的好人。
“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97这就是著名的“过失说”。
悲剧人物都会犯错误,但这种错误是对特殊情况的不知情,因而造成了引起痛苦和悔恨的无益的伤害。
悲剧中主人公由于不知对方是谁,因而犯下错误。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人物应该是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这样能够达到悲剧的效用。
《<诗学>“悲剧”艺术种种》黎海龙1、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亚里士多德<诗学)里》说:“《诗学》是第一篇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四、悲剧人物的性格亚氏认为,悲剧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性格在于对行动的选择。
悲剧要写同常人有相似性的好人遭受不应该有的厄运.它所表现的人物也就有特定的性格。
他心目中的悲剧人物有其社会道德标准。
而刻画他们的性格,又有出于摹仿说的审美标准。
他提出悲剧人物的性格应该善良.符合人物的身份,虽优于常人而和普通人有相似性,有表现某种类型人物的内在一致性。
他认为,悲剧主人公非大善大德,十分公正。
而是介于完人和普通人之间。
这种主角之所以陷入逆境。
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有错误,所以从顺境转入逆境其原因不在于人物坏心行恶。
而在于他犯有大错误。
他可以在道德、认知、政治、心理等方面有多种表现。
悲剧人物既非完人,亦非歹徒。
同普通人相当接近和相似,他们有缺陷和错误。
悲剧性主角有善良品质,悲剧要摹仿、崇扬,令人体验崇高;他们因有和普通人相似的缺陷、错误而陷入悲惨结局,才最惊心动魄;使人推己及人,发生怜悯和恐惧,使人体味悲壮,具有借鉴性意义。
黑格尔悲剧美学深印上古典人本主义的理性烙印《黑格尔与尼采》,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具有浓厚的伦理学特色,表现为:悲剧人物的性格由情致决定,而情致和伦理力量关系紧密;悲剧人物以维护由伦理实体分化而来的伦理力量为己任;在维护自身所代表的伦力量过程中侵犯了其它伦理力量的悲剧人物必然受到惩罚;伦理实体最终回归自身,伦理实体的正确性、普遍性、整体性和必然性得到验证。
《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命运与性格的悲运——西方古典悲剧艺术的探索摘要:西方的古典悲剧充满了命运与性格的悲运感,以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为代表,从情节与主人公安排上探索古典悲剧的美学涵义体现了鲜明的崇高美。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西方古典悲剧整理出了系统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古典悲剧崇高命运性格抗争西方的悲剧艺术最早诞生于古代希腊,它起源于“酒神颂”,这是一种古希腊人每年秋季都要举行的酒神祭祀上的歌舞表演。
古希腊的悲剧艺术是西方美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根支柱。
亚里士多德曾经给悲剧下过这样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③一悲剧情节的安排西方古典悲剧以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悲剧为代表,古希腊悲剧是命运悲剧,它主要以人与命运冲突的形式,高扬了人类不向命运屈服、不为灾难压倒的坚强意志与崇高品格,激荡一种令人振奋的宏伟气魄与崇高情调。
它的叙事模式基本表现为:情况形成(危运降临)一采取行动(同命运斗争)一行动失败(悲剧形成)。
①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一生都摆脱不了宿命的安排,他一生下来,就有人断言他将会“杀父娶母”,但他努力摆脱注定好的命运,可是预言不幸一一实现。
最后俄狄浦斯自挖双目,自我流放。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表现性格悲剧,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出于主人公的主观因素,即所谓的“性格缺陷”。
但在莎翁的剧中,性格不是抽象的、先天的(有先天的成分,但不是主要),而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在处世态度上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并非单纯是人的自然形式的个性显现。
其叙事模式表现为:情况形成(不幸降临)一采取行动(欲达到目的)一心理矛盾(犹豫不决)一行动完成(悲剧形成)①。
如在《哈姆雷特》中,当他弄清父亲被害的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由于他审慎过度,最终以自己的死亡和江山拱手让人而告终。
在黑暗的社会环境里,善良的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注定成为不了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这是他的性格所致。
无论同命运抗争,还是个人性格的矛盾,西方古典悲剧的演进过程都是直线形式,没有回环。
在直线的演进中显示道德的情怀和理性的力量,这也是西方古典悲剧艺术崇高精神的表现形式。
在情节的安排上,无论是古希腊的命运与英雄悲剧,还是莎翁的性格悲剧,都体现了悲剧的冲突与情节的完整。
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有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辞、思想、形象和歌曲。
其中最重要的,他认为是情节,情节是一部悲剧的基础和灵魂。
悲剧情节的结构是构成节奏紧凑、冲突激烈的戏剧情节的一个关键的因素②。
在情节安排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即有机整体观念。
故事要按因果关系有机集中在一起,悲剧的情节既是意外发生又是因果关系,即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二悲剧人物的选择和悲剧结局西方古典悲剧中的悲剧人物是“高贵”的,悲剧事件是“崇高”的。
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代表作中,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悲剧主人公是天神;欧里比得斯的《美狄亚》是公主;索福克靳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国王。
到了莎士比亚时代,悲剧的内容和形式较古希腊比有了很大的突破,但人物和事件仍循旧章①。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罗米欧与朱丽叶》《奥赛罗》中的悲剧主人公都是国王、王子和贵族,描写的也都是贵族世家的恩怨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从与神、与命运的抗争概括到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决定悲剧结局,是西方古典悲剧的不断发展历程。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为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的内部而不是外部,这与莎士比亚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
他认为悲剧性主角有善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