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
《 <葡 萄 牙 人 十 四 行 诗> 鉴 赏 》
(英)
《The Appreciation of
姓名与学号 张力乾 3110103937
指导教师 吴 笛
年级与专业 大一 工科(信息)
所在学院 求 是 学 院
《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鉴赏
张力乾
摘要:《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是勃朗宁夫人内心深处在爱情与死亡间徘徊的挣扎与矛盾的刻画。爱情战
胜死亡是诗歌的主旋律。诗集将她对罗伯特的感激、珍惜与爱恋传达得热烈缠绵,细致唯美,动人心弦,
具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与感染力,令读者在阅读时心随诗动,不由自主地融人到勃朗宁夫人似火一般灼
热,如死一般强烈的爱恋中,与诗人同喜同悲,经历爱的涅槃。
关键词:十四行诗;勃朗宁夫人;矛盾;爱情与死亡
一
十四行诗(sonnets),原是一种意大利民歌体,后来被诗人们改编为抒情诗。文艺复兴
伊始,意大利著名诗人彼特拉克(F.Petrarca,1304-1374)采用这一体裁写了著名的歌颂
爱情的诗集。至16世纪后期,英宫廷诗人把“十四行诗”这一诗歌体裁从南欧引入英国,
在英国诗坛上风靡一时。其中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十
四行诗集》(1598)最为著名。之后十四行诗被英国文学史上许多享有盛名的诗人,如弥尔
顿、雪莱、拜伦、济慈所喜爱。英十四行诗结构完整,幅度适中以及叙事抒情的紧密结合,
使其得以广泛流传,经久不衰。诗人常常把自己想要诉说的,具有同类性质的或连续发展
的内容用十四行诗的形式联系起来,形成大大小小的组诗。[1] 说起十四行诗,伊丽莎白·芭
蕾特·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806年3月6日-1861年6月29日),英国维
多利亚时代最受人尊敬的诗人之一,是必须提及的。
芭蕾特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的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显示了好学的天性和文学上的天
赋,能阅读希腊文原版的《荷马史诗》和希伯来语的《圣经》。她的第一部诗歌集于13岁
时出版。然而在15岁那年,她骑马时不幸摔伤了脊柱,从此失去可贵的健康,20多年一
直卧病在床。之后相继有母亲离去,视为知己的弟弟溺死的精神打击让她觉得“生命的颜
色已经在不断的泪水中失去”。但是芭蕾特那充满哀怨的生命从收到罗伯特的第一封信开
始翻开了新的一页。爱情的神圣力量使得她越过了怯偶和仿徨的大山,重新看到了生命的
曙光,在“爱情”与“死亡”这矛盾的选择中,爱情最终战胜了死亡,在病室中被禁锢了
24年之后,她终于可以凭借自己的双脚重新走到阳光下了。也就是从她爱人的求婚以后的
那一段时间里,她写下了给情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才华达到了顶点。
抒情诗集《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是诗人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所创作出的爱情诗
集,共44首。标题的由来众说纷纭,专家们考证了勃郎宁夫妇的隐私说:因为勃郎宁夫
人曾经写过关于一对葡萄牙爱人的抒情诗(Catarina to Camoens),勃郎宁十分喜欢这首
诗,常把妻子叫做“我的小葡萄牙人”。也有因勃朗宁夫人的肤色与发色较黑而被勃朗宁
戏称为“小葡萄牙人”的说法。又加之勃朗宁夫人不想让读者知道这是她的情诗,所以取
名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诗集相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诗人从疑惑到热恋的复杂爱情
心理过程。
二
诗集是勃朗宁夫人的第一人称自述,一开始,女诗人吟思着遥远的古希腊,实在诉说
着自己忧郁的时光。由于坐着躺在病床上,内心受到局限,面对“这回是谁逮住了你?猜!”
的吆喝,诗人只是挣扎地答道“死”,可是,那银铃似的回音“不是死,是爱!”驱散了死
亡的阴影,让诗人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涌动。
但是,“我们天生就不一样”“圣油搽在你头上——/可怜我,头上承受着凉透的夜霉。
1
/只有死,才能把这样的一对扯个平。”诗人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她考虑到各种阻挠因素:
疾病、家庭压力等等,毕竟,从世俗的眼光看来,两个身份悬殊的人无论怎样也拉不到一
块儿,褴褛怎么能和华贵匹配?她的凄凉的归宿又怎能向他的锦绣前程看齐?绝望的爱情,
让诗人宁愿选择前者。[2]
然而,诗人不能舍弃她对罗伯特的感情,她在矛盾中回旋,在痛苦中挣扎,因而使诗
歌显得起伏曲折。“快站远些呀,快走!”、“舍下我,走吧。”“走吧!尽把它踏在脚下,作垫石。”
这些话中充满着心酸和矛盾,诗人不假思索地拒绝爱情,是出于恐惧的退缩,她是不敢相
信,只觉得自己是被错爱的对象,只觉得对方是一时的感情冲动。[2]可就是她的“无情”,
让罗伯特·勃朗宁看到了无私与真诚。他用炽热的情书和盛开的玫瑰,温暖她曾经受过伤
害的心。
接着,在罗伯特的爱情攻势下,诗人逐渐向爱投降。“是爱,就无所谓卑下”“因为你完
全征服了我”诗人被爱征服,知道他们之间的爱是纯洁且神圣的。他们沉入爱河,越爱越
深。在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情不自禁的多次对爱情的呼唤、呐喊和宣言。诗人的热切的真
爱表白,在解封后如破堤之浪滚滚涌出,一发不可收拾。
最后,诗人的沮丧、难过和忧郁已去九霄云外,心中已完全被真切浓郁的爱意所填充。
“我死了我还要更加爱你!”第43首中,诗人通过一首柔和缠绵的爱情的颂歌,表达了伊
丽莎白·勃朗宁在心目中对爱情的理解以及她对罗伯特·勃朗宁的真挚深沉的爱情。[3]至
此“爱情”已经战胜了“死亡”。也成就了历史上一段唯美的佳话。
三
在诗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勃朗宁夫人的爱情观。
“如果你一心要爱我,那就别为了什么,/只是为了爱才爱我。别这么讲:/“我爱她,为
了她的一笑,她的模样,/她柔语的声气;为了她这感触/正好合我的心意,那天里,的确/
给我带来满怀的喜悦和舒畅。”/亲爱的,这些好处都不能持常,/会因你而变,而这样唱出的
爱曲/也将这样哑寂。也别爱我因为你/又怜又惜地给我揩干了泪腮,/一个人会忘了哭泣,
当她久受你/温柔的慰安——却因此失了你的爱。/爱我,请只是为了那爱的意念,/那你就
能继续地爱,爱我如深海。”
本段原诗运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独到的看法:爱我,就是为了爱,
而不是我具有的某种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下去。
从整体看,诗集描绘出了诗人的思想转变过程,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她通过
构思与布局,写出了层次和深度,前后贯穿,脉络分明。展现了一个感情丰富的少女的内
心的矛盾世界,细致唯美,热烈真切,发自肺腑。
在表现上,诗人使用多种艺术手段使得单纯吟咏爱情的诗篇产生厚重而多彩的魅力。
第一,数次运用复沓的手法。通过反复咏唱,直抒诗人胸臆,突出了爱的主题。如第
21首和43首,多次的对爱的呼唤是诗人感情抑制不住的强烈迸发。
第二,神来之笔的比喻。诗人运用自身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诗集的开头通过对情人
2
(上宾)和自己(流浪歌手)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自己的自卑和爱的矛盾冲突。
而第10首中“爱就是火”的比喻,将爱的魔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感情强烈的排比。在第43首诗中,诗人通过首语重复不断加强语气,最后一
句“我死了我还要更加爱你!”在这样的情境下被烘托而出。
诗人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大胆猛烈,震撼人心。比喻、想象、虚拟、重复、省略等
艺术手段与真实体验的相互交织在视觉和听觉上直观地呈现了女诗人连绵不断的情致,将
她对勃朗宁的感激、珍惜与爱恋传达得热烈缠绵,具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与感染力,令读
者在阅读时心随诗动,不由自主地融人到勃朗宁夫人似火一般灼热,如死一般强烈的爱恋
中,与诗人同喜同悲,经历爱的涅槃。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这位身残志坚的奇女
子用最真挚虔诚的笔墨谱写出了一曲曲爱的华章,也与丈夫勃朗宁成就了世界诗坛的一段
爱情传奇。[4]
四
《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是勃郎宁夫人记录这一段影响她生命(因为这段恋爱的激励,
她后来从病床站了起来,恢复了行走,成为又一个证明爱情伟力的实例)的十四行情诗,
这也是英语中最动人的一组诗歌。它富有勇气地探索了爱与死,刻画那些爱与死的矛盾、
交织。对于一个在残疾之床上躺倒多年,从未有过恋爱生活的三十岁的女人而言,死亡是
照亮爱情的另一盏灯火,也是认识世界温暖的另一条道路。所以,即便她在诗中一会儿哭
一会儿笑,怀疑,失望,过度兴奋,像所有陷入恋爱中的人那样丧失理智,我们也没有可
以保持冷静的理由,因为你可以感觉到:
“这里,在一善和那一恶之间,爱,
象死一样强烈,带来了同样的解脱。”
——第27首[5](以上皆为方平译)
参考文献:
[1]郑铮著.试论十四行诗的移植与继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2).
[2]王伶伶著.《葡萄牙十四行诗集》艺术结构评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3]吴笛著.世界名诗欣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79.
[4]龙茜著.涅槃重生—一勃朗宁夫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之二十七解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2).
[5]方平译.白郎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