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第2期 2003年4月 情 报 学 报 Vo1.22.№2 A
pril,2003
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 周先波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山大学信息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广州510275)
摘要 本文从IT投入产出测度、时滞、利润分配、信息与技术管理、股票市场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全面阐述信息 技术“生产率悖论”产生原因,揭示信息技术投资方面潜在的生产率问题,为人们恰当评价信息技术投资提供依据。 关键词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
On the Main Causes of the Productivity Paradox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Zhou Xianbo (Economics Department,Lingnan College,Information Economic and P0f Research Center,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
Abstract In the paper we bma ̄y expound the main causes of the productivity paradox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om such aspects as the measure error of input and output,time lag,profit distribution,management for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stock markets,and analysis tools,and point out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problems on the inves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which may have special references for people to evMume the inves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productivity paradox.
1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 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被人们称为是企 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在理论上,信息技术以三 种方式影响竞争:改变产业结构,支持新产业或业务 的诞生,以及为企业所利用以产生竞争优势。信息 技术不但能产生如传统工业技术那样的规模经济效 应,更重要的是它能产生外溢效应,形成范围经济和 差异经济(谢康,1999年)。包括竞争优势等在内的 各种理论观点和人们直觉或职业的信仰都使人们赞 成这样的观点:信息技术的巨额投资和一流的财政 绩效之间应该存在正的相关性。人们一直期待着信 息技术的巨额投资将带来生产率的大幅度增加。然 而,人们在经验证明中常常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Brynjolfsson,1993年)。人们觉得IrI’的投资似乎是 无理性的。到了90年代初,人们对上述信息技术能 导致竞争优势之说似乎已不是那么持肯定态度。许 多非正式的证据和大多数的经验研究得出的结论 是:或者IT投资和财政绩效的提高之间无相关性, 或者最多只有很弱的正相关性。人们把信息技术的 巨额投资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的生产率的高速增 长,而是使生产率的增长停滞不前或下降的这种有 违直觉判断的现象称为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 从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研究发现,信息技术 的“生产率悖论”其实在90年代已消失了(如Bryn. iofsson&Hitt,1996年。也有的研究说明,对发达国
收稿日期:2002年1月17日 作者简介:周先波,男,1965年生,中山大学数学专业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计量经济学、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9800014,10171115)、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1SJAg00001)、教育部人文杜 科基金项目(01JA63000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34 情报学报 22卷 家和IrI’成功使用的企业或公司来说,IrI’“生产率悖 论”消失了,但对发展中国家和IT不成功使用者来 说,I,I’“生产率悖论”仍然存在(Dewan等2000年, Stratopoulos等2000年)。但也有学者坚持认为,IrI’ “生产率悖论”仍是普遍存在的(Gordon,1999年)。 总之,关于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论战仍会继续 下去。 1998年4月,美国商务部出了一份报告《浮现 中的数字经济》,在其导言中曾指出,“对信息技术的 投资现在已占所有商务设备投资的45%”,“在信息 技术对全部经济的影响还没有极明确证明的同时, 其影响却是巨大的”。同时,也指出,有一些经济学 家对信息技术对整个生产率的贡献表示怀疑。可能 考虑到人们对信息技术投资是否带来经济效率增加 持争论和怀疑态度,美国商务部于1999年6月又出 了一份后续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Ⅱ)》,为保持 与前报告在说法上的一致性,将信息技术相关产业 分成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应用业两部分,用自生 产总值(增加值)加以评价后,得出结论:“信息技术 产业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注: 与前报告说法一致),但“尽管信息技术应用业拥有 巨额的信息技术投资,但在许多信息技术应用业中, 尤其在其龙头行业一服务业中,统计出的人均自生 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却是逐年下降的”。例如,1990 年到1997年间信息技术应用业的人均自生产总值 以年均0.1%的速度减少。特别是其中的服务行 业,尽管拥有信息技术的巨额投资,其人均自生产总 值却以每年0.3%的速度递减。从全要素生产率 (MFP)来看,“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生产率的业绩中 起着显著的作用,但信息技术应用业的MFP却无多 大提高,这令人疑惑不解”。 2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 本文所述的信息技术,狭义上是指与计算机相 关的技术,广义是指产生、存储、转移和加工图像、文 字、声音及数字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 本身和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总体水平在8O年代具 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划分,此处 信息技术投资主要是指对信息技术应用业中去掉电 信业和广播电视业后的产业的投资。这里所述的生 产率一般是指产出对于投入之比,它度量单位投入 的产出效率,用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等单要素 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生产率问题的重要 性在于,自然资源消耗(投入)的相对节约,投入要素 利用效率的相对提高,是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重要 标志。但用什么样的生产率来评估经济效益,人们 存在诸多争议。通过对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探 讨,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七种:
2.1投入与产出的测度不当问题 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使产品和服务中隐含的信 息成分不断增加,人们有条件不断地增加同一产品 的种类,改善交货的适时性,同时使客户服务趋于个 人化,从而引起了信息技术密集产业在产品质量和 种类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使用现存的生产率 统计方法评估这些变化所产生的价值,成为信息技 术条件下的一个新的困难。目前的生产率统计方法 很少能反映出因产品质量和种类等的变化而产生的 附加利润。所以,相对于物质成分的增加量来说,人 们常常低估了产品和服务中隐含的这种不可触知的 信息成分增加量。可以说,在信息技术投资和经济 绩效背后的数据测量误差和测度不当问题是信息技 术“生产率悖论”的核心问题。我们从投入和产出两 方面考察这个问题。 首先看投入测度不当问题。第一,计算机等技 术产品的使用使办公生活的质量得到了改善(加重 复性的打字、枯燥无味的制表、脏乱难受的油印等手 工工作现在已不需要了),理论上即可付较低的工 资,但这种改善在政府的统计中没有得到反映。第 二,与测度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测度IT存量 本身。对给定数量的产出,如果使用的IT存量水平 被夸大了,则单位生产率将比实际的要小。事实上, 在政府生产率的计算中,计算机使用者的计算机投 资一直都被夸大了(Denison,1989年)。第三,IT投 资相对于软件和训练的补充投入而言,变得更有价 值,正因为如此,劳动投入也可能被夸大了。软件和 训练的花费会产生好几年的利润,但一般以同一年 来计算购买计算机的开支,从而人为地提高了计算 机化的短期成本。现在投资在逐年上升,后续利润 被下一个更大一轮的补充投入的后续开支所掩盖。 另一方面,在软件和硬件维护中,rr的购买也可能 产生长期的倾向性,而这并未全面地被反映出来,低 估了IT对成本的影响。所以,近来人们在计量投入 时,将计算机和非计算机的投入分开,更细致地考察 投入因素对生产率的影响。 其次看产出测度不当问题。首先,信息技术降 低了信息处理的成本,使公司能够生产种类丰富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 235 彩的产品,然而这种范围的增加一直都是以规模经 济的减少为代价的。例如,如果衣服制造商生产更 多花色和尺码的衬衫,这对顾客可能具有更多的价 值,但现存的生产率测度方法很少能计算出这一价 值。而单一花色和尺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 特征,现有的生产率测度方法能更准确地测度出这 种生产的生产率水平。其次,当比较两个产出水平 时,重要的是要将它们的价格进行伸缩处理,按“实 际”美元比较。精确的价格调整,不但应该消除通货 膨胀因素的影响,而且要对质量变化因素进行适当 调整。许多测度问题都起因于很难制定精确的并对 质量进行调整的价格伸缩指数。当引进新产品或新 特性时,因为没有以前的东西可比,而且多样化本身 的价值几乎不可测度,故此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再 次,服务部门与制造部门相比,现有统计方法在测度 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改进方面出现的问题更为严重。 例如,24小时自动出纳机(ATM)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就是一个典型的测度不出质量改进的例子。该机对 银行客户的贡献值多大?政府统计中隐含假设其贡 献由交易数目来定。产出是劳动投入的常数倍数, 而劳动投入几乎没有或测度不出,从而使产出低估 了。在计算机使用量和信息工人人数特别高的金融 业、保险业和不动产业的研究中,生产率的增加往往 都倾向于被低估。所以,人们为了消除传统生产率 统计方法带来的悖论问题,常将这些部门测度的生 产率水平都加上一个基础水平(如2.3%)进行修 正。 期边际利润。另外,企业要花一定时间对信息技术 投资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这使厂商 沿着“学习曲线”,获得与规模经济相称的利润。如 果研究者仅测度短期成本和利润,则投资可能是无 效率的。这样,出现“生产率悖论”便是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