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论文编号:1074205010703(11.7密级
论文题目(蒙文)
论文鼹目(汉文)
论文题目(英文)
培养单位
学号西北民族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
(州妒,州eric1刊神寸一卸碱
接受美学与文学秘译
盟!!匹!Q旦二!!些壁l竖
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
P030310017
研究生姓名包风兰
学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族)
研究方向语言与翻译
申请学位硕士
导师姓名、职称杨才铭教授
论文工作
起止年月2005年6月至2006年3月
论文提交日期2006年5月
论文答辩日期2006年5月
学位授予日期2006年6月
校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内容提要
文学翻译是个极为复杂的对话过程。包括译者通过源语文本与原作者对话以及译者通过译
语文本与译文读者的对话过程。无论哪一次对话接爱活动都有人的主观能动的参与,都离不开
读者接受因素:译者阅读、理解原文时是读者;表达译文时要考虑译文读者;译文质量的评定
不仅只是以源语文本作为唯一标准,而且也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而接受美学正是以读
者为中。来研究文本的接受效果的理论体系。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试图把二者结合起
来,拟采用逻辑推理方法及理论与实证、宏观描写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以蒙古族翻
译家阿日那和其他翻译家的经验以及具体汉译蒙例子为范例,从译者和译文读者角度出发,分
析了他们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所处的主体·挂体现。
论文导论部分主要阐明选题原由、研究现状,说明论文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采用的研究方
法、研究材料等。正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较为系统地描述和介绍了接受美学主要概念与思想,进一步阐明我们对该理论的
基本立场。
第二章分析了接受美学与翻译的本质联系以及该理论对翻译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接受美
学为翻译接受者主体地位的重新界定、文学翻译过程的对话意识的兴起以及对翻译标准的重新
审视、文本地位的再认识都提供广闰的理论基础和视野。
第三章论文中·u,分析了译者和译文读者在阅读理解源语文本时的能动性表现和所受制
约因素,并对策性地提出了译者在表达译文文本时关照译文读者的几个策略。在此基础上指出
译者虽然在翻译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但他并没有绝对的自由;译者必定受到源语文本和自身
“前理解”因素的客观限制。
第四章与前文呼应,探讨了译文质量评定也有赖于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且读者对译文
文本的接受和译者的翻译可以相互促进。
从接受美学视觉研究文学翻译,为翻译理论研究中心向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转变提供了新思
路、新方法,拓宽了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翻译教学与理论研究者对翻译活动认识的路径。此课题
发展潜力很大。本文初次从这一角度分析研究,虽然还不够深刻,但企望通过这一论述,能对
蒙古族翻译理论的建构有所助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译者,读者,文本Abstract
Theliteraturetranslationisacomplexdialogue,whichcloselyrelatestotheparticipationofpeopleandreaders’acception.It'sthereadersthataretheresearchcenterofreceptionaestheticstostudyingtheeffectofreception,whichprovidesrichtheoreticalfoundationtotranslation.Thearticletriestocombinethesetwotogether,usingthemethodsof
deducingandcombiningtheorywithpractice,andanalysesthecorpusfunctionoftranslatorsandreadersshowedduringtheChinese-Mongoliantranslationprocess.Theintroductionmainlyclarifiesthereasonofchoosingthetopic,thepresentresearchcondition,themeaningofthearticle,andresearchmethodsandmaterialsetc.Thebodyisdividedintofourparts:1Ansystematicaldescriptionofma。mconceptsandideasof
receptionaesthetics,which‘ISusedtofurtherclaHfyourattitudetowardsthetheory.
2Ananalysisoftheessentialconnectionbetweenreceptionaestheticsandtranslation。andoftherevelationbroughtabout
bythetheorytothestudyoftranslation.
3Thecoreofthearticle,analyzingthebehaviorandrestrictionsoftranslatorsandreaderswhilecomprehendingtheoriginaltext,andsuggestingsomestrategiesfortranslatorstocareforthereaderswhiletranslating.Onthisbasis,it'ssuggestedthattranslatorscannotdea-withthetranslationmaterials
absolutelyfreely,althoughtheyarethemajorpartyduHngtranslationprocess,theyarerestrictedbytheoriginaltext
andtheirowncomprehensioncompetence.
4Inquiryingthefactthatthequailtyassessmentoftranslationalso
dependsonthereaders’degree,andreaders’reactiontothe
translationandtranslators’translationcanpromotemutually-
Theresearchofliteraturetranslationfromtheviewpointofreceptionaestheticsprovidesnewthoughtandnewwaytotranslation,andwidensthepathtorecognitionoftranslation.Sothistopichasgreat
potentialtodevelop.
KeyWords:receptionaesthetics,translation,translator,
reader,text{o乏董
灭导论
一、选题原由
自古以来文学翻译在不同民族的文学、文化交流与对话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文学
翻译的重要性,提高和保证文学翻译的质量对于我们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选择文学
翻译为对象,对其进行充分的探讨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在众多的翻译文体中,文学翻译大概是最无定性、最难把握、最需要创造性的一种复杂
的文体。它面对的是变异无穷的文学文本,所涉及的不仅是翻译理论,更多的却是文学理论
或者批评理论。文学理论直接体现译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与解读,它和翻译实践的关系表面看
来并不直接,实际上却要决定翻译实践的成败。因此,对翻译理论的探讨借助其他学科来加
以研究,实际上是文学翻译的一种深化。我们可以也应该提倡这种大胆的开拓精神。
接受美学不是美学中的美感研究,也不是文艺理论的欣赏研究,而是从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接受美学注重读者的作用,认为读者——文本——意义中读者起着
重要的作用。这一读者为主体的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相结合是有一定的契机的。笔者认为这
种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翻译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认
为文本的意义、价值要靠读者的阅读来实现;而翻译过程(理解源语文本和表达译语文本)
也离不开读者,在理解过程中,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在此过程中译者会受到自身“前理
解”、民族文化因素以及文学文本等因素的制约,即译者受到自身接受因素的影响;在表达
译语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在用译语语言表达时,其身份相当于作者。他要考虑译文读者的需
求,即受到译文读者的影响。整个翻译过程由于接受主体的介入,呈现出了两次接受活动。
由此可见,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之间有着一种本质的联系。我们可以借助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从而可以克服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改变我们的译学观念。传
统翻译研究在“忠实”、“对等”观念的束缚之下,着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分析,注重“源
语文本”为中心的静态研究,讨论文学翻译具体操作性技巧、标准与要求,几乎完全忽视了
翻译活动中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作用。尤其,我们蒙古族翻译理论研究中存在着很多令人遗憾
的地方:缺乏理论重视度,研究的视野狭窄,对其它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程度和汲取力度不
够等。在这方面需要有所突破。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境况,通过近三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体会,试着从接受美
学角度,结合汉蒙翻译具体实例,把研究的中心试移到翻译过程的接受主体:译者和译文读
者身上来,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所处的主体性体现。目的是为了重新解释一
些翻译现象,为本民族翻译理论和方法论的建构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现状
本文主要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现象。笔者欲在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基础上
介绍有关接受美学在翻译研究中使用的状况。然而,可惜的是蒙古族翻译理论研究在长期历
史长河中对本课题尚未涉足,处于研究的“空白”境地。所以这里提及的研究现状仅仅是汉
外(外语)翻译理论界的一些情况。接受美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传入中国,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它不
仅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哲学和文学理论的研究,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翻译理论界a
最早将接受理论自觉应用于翻译研究的是杨武能于1987年发表的“阐释、接受与再创
造的循环一文学翻译断想”一文。杨武能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出发语和目的语的形式转换,更
是自身文化对异邦文化的阐释,应该把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系起来,从接受美学与阐释学
的角度来研究翻译。此后十几年中有不少此类研究文章出现。例如:乔国强“翻译与接受”(《山东外语教学》,1988年。第3-4期)一文,运用接受理
论,着重分析了阅读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翻译对文学进程中的影响等问题。
吴持哲《文学翻译者与接受美学》(《中国翻译》,1989年,第6期)一文,结合现象
学美学、模糊语言学、情感心理模糊性等相关原理,再次论证“翻译是再创造”这~观点,
并明确指出,接受美学有助于我们“摆脱长期以来拘囿于社会反映论的狭小圈子”,“开拓
文学翻译的视野”。
穆雷《接受理论与习语翻译》(《中国翻译》,1990年第4期)一文,自觉地将接受
理论的一些主要概念和研究方法运用于翻译研究,从新的角度对大量例证加以分析,探索了
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刘峥《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一从接受理论谈起》(《外语研究》1991年,第3期)一
文,通过阐发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等值翻译观和等效翻译观最终只能
是一种理想化标准,并进一步从读者审美角度和译者角度论证了“翻译标准应该是多元的、
共时的”。
吕俊《翻译从文本出发》(《外国语》,1998年,第3期)一文,旨在对奈达的等效翻
译理论提出质疑,指出一方面等效论受到接受理论的启发并以它为理论依据,但另~方面接
受美学却留给等效论一个悖论。作者认为接受美学理论对法医有启发、有价值,但“不能就
此认为可以用它来作为翻译的一条理论原则,更不可以用它来厘定译文的标准”,因为它过
分强调了读者的作用,贬低了作品本身的本体特性,带有强烈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外国语》,1999年,第1期)一文,反过来对
吕俊以上观点提出质疑并加以反驳。作者从当代接受美学的观点出发,认为文本并不是翻译
中至高无上的唯一中心.文本与读者之间有一种辨证关系,所以仅仅强调翻译要从文本出发
是不够的。继而进一步指出,翻译实际上是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对话。
马萧《文学翻译中的接受美学观》(《中国翻译》,2000年,第2期)一文,根据接
受美学理论对文学翻译过程进行了考察,分析了接受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并讨论了
翻译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接受性问题。
通过总结和分析,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调了译者作为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地位;
(2)强调了文本的开放性和不可穷尽性;
(3)强调了译文读者的参照地位,译文应该顾及读者的反应效果;
(4)触动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根基。以往讨论翻译原则或翻译标准,无不以源语文本的客
观性、确定性和唯一参照性作为其讨论的前提条件,而接受美学的介入则对这一真实性提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