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筹委会在大会正式举行之前先后召开了四次实质性筹备会:
1990年8月6-31日在内罗毕召开第一次筹备会,会议决定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举行日期为1992
年6月1-12日;1991年3月18日至4月4日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二次筹备会,会议确定将《里约
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作为大会的主要成果;1991年8月12日至9月4日在日内
瓦举行了第三次筹备会,会议对《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确定了基本框
架;1992年3月2日至4月3日在纽约召开了第四次筹备会,会议产生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
言》和《21世纪议程》的单一谈判文本。此外,1991年6月在中国北京和1992年4月在马来
西亚吉隆坡先后召开了第一、第二届“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并通过了反
映发展中国家利益与立场的《北京宣言》和《吉隆坡宣言》。非洲和拉丁美洲在1991年也分
别举行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部长级会议,并发表了反映其立场和所关心问题的文件。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180多个国家派代表团出席了会议,103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并讲话。参加会议
的还有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会议讨论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
展宣言》(又称《地球宪章》,规定国际环境与发展的27项基本原则)、《21世纪议程》(确定
21世纪39项战略计划)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防治地球变暖)和《生物多样化公约》(制止动植物濒危和灭绝)两个公约。环境与
发展大会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人类应与自然和谐一致,可持续
地发展并为后代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人类应珍惜共有的资源环境,有偿地向大自然
索取。人类为此应变革现有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与自然重修旧好,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
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之间和平共处。
该宣言明确了发展权;强调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在环境方面最易受
到损害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应该受到优先考虑; 规定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
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影响通知等;特别强调妇女和青年在环境管理和保护方面的作用;
• 排除科学不确定性对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影响。《21世纪议程》再次提出了解决人类环境
与发展问题的行动计划。与国内环境法相比,国际环境法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仍然
比较“软”,有约束力的法律规范发展不够,很难做到“有法可依”。此外,国际环境条约和
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缺乏协调,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还有,由于各国发展水平的
不平衡,而且这种差异还在扩大,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没有妥善解决,没有出现人们所
期望的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些都是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必须依靠整个国际社会
的力量才能得到解决。
里约会议存留问题
没能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
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与生态足迹存在一个鲜明的对比。例如:一
个美国人一生所消耗的资源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均一生所消耗数的50倍。发达国家经济
的不断增长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加以及发展中国家人们赶上发达国家物质享受的期望使
环境与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造成
经济效率下降和资源浪费。因此,扭转目前的趋向既是经济的发展的要求,也是环境保护
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必需加速发展进程;确保资源能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不可持续
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之所以缺乏进展,可能主要是由于没能在经济活动中考虑环
境价值。 有必要给消费者提供易于接受的产品和服务信息,让他们选择环境友好型产
品和服务。同时,提高商业部门的参与意识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也是很重要的。
缺乏财政资源
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变需要;21世纪议程提出关键问题是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
展。在1992年就认识到另外需要新的资源来处理全球环境问题。而包括债务减免在内的官
方发展援助,在1992年捐助国民生产总值的0.33%,到1998年降到了0.22%,从那以后,
又略有提高。但官方发展援助离在里约确定的捐助国民生产总值0.7%的目标还很远。 官
方发展援助平均只有1.7%的公众投资放在发展中国家。如果将官方发展援助视为可持续发
展的唯一资金来源将令可持续发展达不到预期目标,因为主要的资金来源还得靠国内。但是,
将它投资于可持续发展建设(如能力建设、法制建设等)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无论是资
金方面还是非资金方面都应强调公众提供商品支持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强有力的措施、资源
的使用和占制度以及一个稳定的经济框架。对于那些极为贫穷的国家,官方发展援助在它们
的政府预算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援助的减少意味实施环境保护所需资源的减少。
尽管援助的数量已下降,但在质量上有所进展。具体表现为:将环境问题纳入到政策对话和
具体的项目中,在多边或双边援项目中广泛采用环境评价体系。这些措施运用到规划,项目
和政策中将对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加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自1992年以来随
着贸易和私人资金流通的加强,包括国外直接投资它所带来的巨额利用和产生的技术变革已
抵消了官方发展援助的减少,并且这种趋势还会得到加强。如果产品不断生产并使运输费用
内在化,贸易将为缓解可持续发展资金不足作出决定性的贡献。国外直接投资也能对可持续
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国内有合适的透明度很高的、可靠的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不过,
私人资金流的利用并不排斥官方发展援助,因为它们都对国家有利。并且公益事业的兴办如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问题和环境保护研究等常难以通过私人投资实现。
国际组织缺乏响应
对挑战的国际响应明显不够,1992年的里约会议上联合国许多组织机构都分配了任务,
并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以此推动联合国各机构朝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并促进联合国
在开展各项活动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因素。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工作的开展在
全球范围内协调了各主要部门的工作,促进了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如有关森林和海洋方面的
工作)。但在开展可持续发展工作中,它的决议并没有在各部门产生预期的影响。原因之一
可能是里约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与联合国其它发展程序的关系不明确。正如联合国会员大会中
的《千年宣言》指出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统一。 尽管21世纪议程内容广泛,但它缺
乏优先领域;尽管它包含了一系列的目标和行动,但它没有具体的政治上的统一目标。关于
如何将21世纪议程的宏伟目标转变成操作性很强的术语,这一方面仍然缺乏引导。
国家内部的管理和能力薄弱
在各国内部,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认识有很大提高,但这种认识与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所取得的进展很不相称。根据里约会议精神,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到目前为止,已有70个国家报道制定了合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然而,它们的真正效果却
无人知晓。协助资金引入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或相关机构在一些国家也已经建立,但国
内社会仍然缺乏获得信息和参与决策的机会。组织机构能力的加强和新的政策机制的建立并
未导致措施的成功整合。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清洁技术的改进和采用还相
当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