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民族性问题

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民族性问题

第 1 页 共 7 页
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民族性问题
摘 要: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然
而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教育国际化如何定位以及如何处理好与
教育民族传统的关系即在教育国际化中如何体现教育的民族性如
何在教育中贯穿民族精神是把握深化教育改革方向的关键。教育
国际化与教育民族性要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民族文化为结合点
并作为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基点和动力源泉教育国际化也为教育民
族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教育民族
性;教育西化 我国加入WTO以后教育的国际性色彩更加明显教育
的国际化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不仅是“地球村”内市场、信
息、时空的沟通与融合更多的可能是文化、理念、思想、行为的
沟通与融合。如何处理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一直
是教育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国际化 1.教育国际化内涵
的界定 教育国际化作为21世纪的教育理念有如下五个要素:一
是教育观念的国际化旨在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意识的开放型
人才;二是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是增设有关国际教育的专业或
课程以及在已有课程中增设国际性内容;三是师生互换、学者互
访等国际交流;四是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五是教育技术、
设施等资源的国际共享。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有二:其一就是
使本民族的文化从弱势变为强势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强势走向更强
并尽可能地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理解与认同确保中国
第 2 页 共 7 页

的统一与安全。其二就是教育国际化所培养的国际性、开放型人
才不仅是全球问题的解决者也是本国发展的栋梁。教育国际化内
涵的表述都要围绕着这个目的而不能偏离。因此综上所述教育国
际化是指:第一教育必须帮助学生了解外界使他们能够掌握世界
的先进文化体系为他们作未来世界公民做好准备同时也要为他们
参与世界竞争、学会交流与合作打好基础。第二教育必须使本民
族文化主动辐射出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经验加强
与国际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为本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大的发言权
打下基础。第三教育国际化必须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的道路即外
国文化的本土化与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相结合。 2.教育国际化的合
理性理解 (1)培养人才的合理性理解。笔者认为教育国际化培养
人才的理解应从两方面来看:其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以及信
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国际化的趋势。教育国际
化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有国际化、开放式的意识和胸怀应
掌握国际一流的先进知识结构在视野和能力等方面具备国际化水
准。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够在将来全球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地才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走向辉煌。其二全球经济的发展需要大
量的高科技国际型人才然而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是以传统经济
为主因此必须把新经济融入到传统经济之中来推动传统经济的改
造。目前我国最需要的人才是中层及中下层的人才而高科技的国
际型人才需要量并不大因此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两种人才的比例
要与实际相适应。 (2)内容的合理性。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是
第 3 页 共 7 页

指增设有关国际教育的专业或课程的国际性内容以及对外国教育
理论的合理性选择。在对国外理论的选择上江苏省教科所马维娜
有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教育国际化的合理性依据在于它是基于
全球化客观事实和客观趋势的主观能动的价值选择。是对既有中
国教育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非合理性的扬弃对新的更大的
教育合理性的追求。或者说教育国际化就在于必然的事实判断和
应然的价值选择的辩证互动之中。”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国际
化理论是文化和社会共同作用的产物国外理论的移植有一个异地
生长、不断磨合的过程并非可以直接借鉴。既然完全的教育国际
化并不存在教育国际化就不能不表现为在顺应客观趋势基础上的
能动选择。另外任何国外教育理论的准确、完全地移植也是不可
能的。每一民族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去穷
尽所有的外国教育理论。因此顺应教育国际化的客观事实并不表
明就是完全国际化更不是合理的国际化。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教育
国际化的合理性建构的关键和难题不是顺应潮流而是在国际化大
潮面前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综上所述中国教育在国际化大潮中
把握住教育国际化的度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教育只有牢牢抓住这
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把世界
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科学技术与先进文化的最新成果融进我国教
育之中同时又要勇敢地将本国优秀文化主动辐射出去取得世界人
民的认可。只有这样中国教育才能在当今大市场、大背景、大创
新的年代满怀信心地走向世界。 3.教育国际化的定位问题 对我
第 4 页 共 7 页

国而言教育国际化还存在一个定位问题。当我们在考察我国教育
的国际化时其主要着眼点是教育的同时性特征即我国当代现存的
教育状况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这种横向思考并不逻辑地自然包
括我国教育的继时性特点即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教育的积淀与发
展尤其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教育蕴涵的宝贵经验。因此在为我
国的教育国际化定位时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传统教育的继承、弘
扬与现代化在借鉴、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同时把
我国民族传统教育中的优秀因素也推向国际化的潮流中使之成为
教育国际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所希望和要求的教育国际化是
在中国传统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取得世界教育的认同而不是教育
的西化、欧化与美国化。 4.教育西化的本质 随着中国加入WTO,
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愈发强烈而教育西化的倾向也再次泛起。如何
认识教育西化的本质是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教育西化在相当
程度上意味着“美国化”。美国教育提倡国际化目的是通过教育
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一种“扩张性”举动隐含着很强的政治目
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目光来判断对西方的先进文化进行合理地选
择。不要为了顺应世界潮流而抛弃自己的本民族文化迷失自己。
要牢牢记住中国教育走进世界的目的是让全世界的人民来认识中
国文化是让中国民族文化更加蓬勃发展。如果完全国际化即“西
化”那教育国际化也就违背了中国教育开放的初衷。有的学者认
为过分强调教育国际化其实质就是把教育重新引向“西方化”。
香港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淑安说过:“作为炎黄子孙不骄傲自
第 5 页 共 7 页

己是中国人却要把孩子国际化变成国际人这是没有国家和民族观
念的并且是没有根的将愚昧国人的‘国际化’和‘国际人’的观
念硬塞入我们幼儿小脑袋里是极其危险的。”陈淑安教育专家并
不是反对中国教育“国际化”他只是针对目前“完全教育国际
化”倾向而论的。他旨在提醒国人在这一问题上要慎重千万不要
丢掉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即中国教育的民族性不可弃。 5.相应措
施 首先面对上述一系列问题教育应重新设置教育改革规划树立新
的教育目标宣传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上应开设跨学
科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我们的当
务之急。国际化教育要求我们注意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
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
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的课程出现。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正抓紧教育体制的改革。例如电子科技大学对
现有专业实施了审视、反思与重建正在进行构建相互交叉渗透的
课程积极推进边缘学科加强国际间的教学与科研合作。 其次教育
国际化将促使中国学校面向世界重视借鉴、学习别国之长把本国
教育融入到国际教育中这样会使得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更具有
世界知识和世界眼光使得教育更适应当前的经济、科学技术的全
球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和扩大人才交流、学术科研交流与合
作是教育国际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有能力、有
效率地适应和参与迅速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是为了促进教育
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学
第 6 页 共 7 页

术水平推动教学研究拓宽师生视野避免知识老化和知识结构的不
合理化。因此各个学校应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广开渠道与
外国大学或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寻求合作项目加大与国外大学人才
相互交流的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国外更多先进的课程、教材、新
技术可以通过合作途径被引进国内。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使
他们能依据社会的关系来定位自己的知识和人生学校应该与优秀
企业进行跨地区、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让学校与社会广泛接触把
学校的最新科研成果提供给社会使学生所学知识的成果为社会所
共享。 再次教育国际化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比例要与实际相适应也
就是说教育首先要面向本国实际。如加大中级职业技术教育的发
展规模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以及扩展多种人才规格的种类等
这是解决人才培养与实际不相适应的有效措施。 二、教育的民族
性问题 教育民族性是指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发展规划以及课程
内容的安排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中要始终体现国家民族传统、渗透
民族精神的一种特性。教育的民族性强调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符
合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它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在教育上的反
映。民族传统积淀中的落后、保守、愚昧的因素则要通过教育的
过滤而抛弃。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传统特色各民族之间的相互
学习、取长补短是丰富教育民族性的必要条件。江泽民同志指
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我们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世
界屹立五千年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
第 7 页 共 7 页

优秀博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
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