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

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

1 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 夏吾交巴 【摘要】 由于各民族的所处环境、宗教信仰、文化生态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丧葬方式。藏族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以及塔葬等。本论文以鲜为人知的藏文资料及调查搜集的资料,对藏族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丧葬方式的起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藏族;葬礼;起源;探析;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次仪式,各民族的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各民族的所处环境、宗教信仰、文化生态等不同,各个民族的葬礼观念和方式等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具备了各自的风格、特点。例如:印度人将骨灰撒入恒河进行二葬;我国藏族人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喂给秃鹫,忌讳提起死人的名字;汉族人把身穿新衣置于棺材埋入土地,并起坟立碑;等等。众所周知,藏族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以及塔葬等。现代学术界对天葬、水葬及土葬之起源及断代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也不乏误解藏文文献之学者。在此,笔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对藏族各种丧葬方式的起源问题发表自己的管见,与同仁学者商榷。 最古老的葬礼——天葬 天葬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丧葬方式,当今学者对天葬习俗提出了许多看法,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如有人把天葬看作是最残忍和最愚昧的葬礼,也有人将天葬具有环保意义的丧葬方式。但对藏族文化没有深度了解的情况下,对这一习俗作出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价值判断,笔者觉得有不妥之处。正如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所说:“要想深刻地理解一种规矩或一种制度,一种法律准则或道德准则,就必须尽可能地揭示出它的最初起源;因为在其现实和过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1] 由此可知,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意义。藏族的天葬也是如此,当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藏文化的时候,既能懂得天葬的合理性,也能找到它的理论支撑点和人们可以相信的理论解释。 至于藏族天葬的起源问题,有些学者提出“天葬是希解派后发展起来的”[2]观点。笔者觉得这一说法尚待探讨。葬礼可以说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产物和重要标志。部落社会的产生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藏族祖先迈入了文明社会的第一步,但人们依然不懂得土 2

葬和水葬,他们只能继承和延续蒙昧时代尸体变成野兽和秃鹫的美餐作为人的归宿,于是尸体被抛到野外让它们大吃一顿。然而,天葬的起源与古代藏族的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天葬是古代藏族人的丧葬习俗,渊源于高原动物的食物链。最初的天葬习俗中没有尸体分肢的习俗,直接让鸟类吃掉尸体,后来看见尸体被秃鹫到处啄走,于是藏族先民将尸体拴到木制的楔子上,让鸟类就地吃完。久而久之,这一习俗成为藏族人普遍接受的丧葬方式。 当苯教在藏族社会中占据主要社会意识形态的位置时,苯教徒以苯教思想解释天葬,使得天葬的理论及过程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如以往的任何动物变为秃鹫。秃鹫在古代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象雄与吐蕃史》中说:“由于羊同的大部分后代姓氏是琼①氏派生出来的,所以域名也称之为琼。”[3] “琼”在古代苯教文化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现实生活中“琼”是个抽象的概念,只能用秃鹫来代替“琼”。藏族谚语“莫损大人,莫给神鸟抛石头”中的“神鸟”指的是秃鹫,认为任何人都不能伤害秃鹫,若某人无意重伤秃鹫而未死,秃鹫将它的血溅到泉水等圣地,对人带来厄运。苯教理论的雏形,对秃鹫和“琼”的结合奠定了基础,苯教认为秃鹫作为人天之媒介,将人的灵魂带到无形的极乐世界。《天葬的起源之探索》中写到:“他们(指七赤天王)死后的升天,不外是在产生灵魂观念后,把鹰当成图腾崇拜的基础上,通过天葬的形式来实现的。他们可以把鹰当作是从天国下来的使者,把它看作是天梯或是天绳,所以天葬被神化了,并被它看作是人的灵魂可以升天的途径。”[4] 这里,鹰吃尸体的现象解释为鹰将人的灵魂带到天堂,这就为天葬提供了较完美的理论基础。 有些学者提出,天葬是帕当巴桑结(?---1117年)创立藏传佛教希解派而产生的葬礼仪式。笔者认为天葬并不是希解派所创立的丧葬方式,希解派创立之前藏区已存在天葬的习俗。《敦煌吐蕃文献》载:“不该恐惧而恐惧者有三,鹫鸟②仓促飞起,重新落地时害怕地陷,双足一只缩起,一只轻轻落地。”[5]由此看来,古时期藏族天葬仪式中鹫鸟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天葬是藏族社会中古有的葬礼仪式,如(敦煌出土的)布德赞普传中记载:“父为亲近者,鸟过重则毙于矛尖,兔过胖则变为靴帮,敌人髀骨③已碎之,建了陵墓,没有危险也。”[6]这首参差不齐的叙事诗歌也能说明天赤七王以前就有天葬仪式,罗昂被杀后尸体将喂给秃

① 琼(khyung):是藏族传说中的大型鸟类,意为“大鹏”。

②敦煌文献原文中写为“bya dur ba”,意为“食尸之鸟”。在王尧和陈践主编的《敦煌吐蕃文献》中译为鹫

鸟,也指鹰。藏族传统观念中鹫鸟一般都认为食尸之鸟。 ③ 碎髀骨(brlv brdungs)是藏族古代社会中的风俗习惯。为了表现自己彻底的胜利和销毁敌人的灵魂,需

要打碎髀骨。藏语中髀骨和寄魂物(bl)是同音,都认为打碎了髀骨同销毁了寄魂物,是藏族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尚待考证。 3

鹫,剩下的髀骨碎之。如果这时早已流行着火葬,敦煌文献中不可能会出现大量有关天葬的一些痕迹。加之,古时使用的大量骷髅等法器也是进行天葬的产物,而不是火化的遗留物。 对此,藏传佛教希解派的教义中确实提倡到闲静荒野处去施舍肉体的观点,如 《土观宗教源流》载:“舍身行布施,外行真实行。”[7] 笔者认为这一理论使得藏族天葬习俗更加理论化、规范化、普遍化,希解派对天葬作出了符合佛教义理的解释。 贫贱的葬礼——水葬 水葬虽不是个藏区普遍流行的丧葬方式,但藏区有些地方仍然执行水葬,如青海省尖扎县昂拉部落世世代代居住在黄河南岸,当地人不管男女老少,正常死亡后都要进行水葬。有些高僧大德圆寂后进行火葬,一些患有传染病或中毒死亡的人要执行土葬。还有其他一些地方也有水葬的习俗,这些都与生活环境有关系。现在某些地方依然实施水葬的人们观念中,不认为水葬是贫贱的葬礼。但我们翻开历史,研究水葬的历史渊源,可以发现古代藏族社会水葬是贫贱的葬礼。更登三木旦先生说道:“以喇嘛的指示需要水葬,文献中记载执行这个葬礼的人大部分是乞丐、鳏寡、孤独,及患有疾病的人,但未必全是如此。”[8]这就是水葬未能成为藏区流行的丧葬习俗的根本原因。 古代藏族社会,人们将水葬视作贫贱的葬礼,使用于贫穷人家、乞丐、孤寡等社会底层阶级中。如《西藏苯教》一书中写到:“在青海省兴海县牧区,水葬的对象主要是患传染病死亡的,不正常死亡的,以及夭折的小孩等三种人。”[9] 还有青海共和一带仍然流传着这样的观念,认为“水葬是下等人的丧葬仪式”。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藏族传统丧葬习俗中的确存在这种观念及丧葬方式,但这不是最流行的丧葬方式,因为古代藏族先民认为水葬是贫贱的葬礼。 另外,藏文文献资料中记载中可以发现,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时候就有水葬的习俗,如P.T.1287《赞普传记》中载:“„„而止贡赞普亦于彼时遇害,尸骸置于有盖能启的铜匣之中,抛于藏布大江之中央。”[10]由此可以知道,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时期已经存在水葬,但这并不说明水葬是止贡赞普时期突然产生的。我们认为,止贡赞普以前早已存在水葬的习俗,但藏族先民认为水葬是贫贱者的葬礼仪式。如赤烈曲扎先生曾言:“执行水葬的„„大部分是乞丐及鳏寡孤独等经济地位十分低下者。”[11] 这些学者都如实地阐述了水葬在藏区的流行情况及水葬的性质。P.T.1287《赞普传记》也记载:“当止贡赞普幼年之时,如何上此王之名号,请问老祖婆婆卓夏玛几林玛,老祖婆婆问道:‘畿地方之扎玛岩坍塌了没有?当玛地方之母牦牛草场被火焚烧了没有?登列维尔湖水干涸了没有?’人们回道‘岩未坍,湖未干,草场亦未被焚。’当时,老祖婆婆年事高迈,耳患重听,错成‘岩已坍塌,草场 4

焚毁,湖水干涸’,于是,说道:‘将短命夭亡’,就取名为止贡赞普。”[12] 这对止贡赞普形象的描述带有一定的讽刺性。历代吐蕃赞普形象描述中被妖魔化的赞普有止贡赞普和朗达玛两者,朗达玛是按照先例来葬入土地,可是止贡赞普未能受到王室家族应有的待遇而实施天葬。因为罗昂从止贡赞普手中夺取权利,并视止贡赞普为恶劣、贫贱之人,将其尸体抛入水中,以下等人的身份进行葬礼。这样的葬礼,对身份高贵的王室来说,是巨大的侮辱,于是人们把这段历史载入史册。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葬礼的过程也趋于简单到复杂,使得殡殓需要消耗一定的金钱。如敦煌藏文文献《吐蕃礼仪问答卷》中说:“弟问:如没有一点财富,生活用具和死后葬礼,及留给子侄之物皆无。”[13]可见,这时的天葬需要耗相当的财力,普通民众承担不起巨大的经济压力,不得不进行水葬,使天葬成为国王及上层社会专有的葬礼,水葬成为平民百姓的葬礼。 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深入发展,将藏族固有的星算学及外来的天文历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藏族特色的天文历算的学科。以佛教思想解释死亡及葬礼的同时,由喇嘛及历算师来决定执行的丧葬方式及丧葬时间等。这将大大削弱了水葬和天葬的阶级色彩,一切葬礼统统纳入到正常的丧葬方式中,也使得人们逐渐改变了水葬是下等人的葬礼的观念。 英雄之碑——土葬 据考古资料发现,土葬具有几千年的演变历史。如《藏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说:“由于止贡赞普割断了先王所留下来的‘登天之绳’,将尸体留在人间,从此才有了建立陵墓的埋俗习惯。但考古发掘资料却表明,西藏最早出现墓葬的年代,至迟可以上溯到西藏新时期时代的晚期(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距今约3000年左右,大大早于文献资料。”[14] 这与藏族文献中记载的关于土葬的最早时间有所出入。由此,有些人断定土葬是西藏最

早的丧葬仪式。笔者认为虽然土葬由来已久,但不会早于天葬,也藏区普遍执行的丧葬方式。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以前,天葬实施于赞普及高层人士等上等社会中,而水葬和土葬成为下等人的丧葬仪式。如《西藏苯教》中写到:“在某些地区,土葬又视为一种低贱的葬俗而受到贬低,如西藏山南地区,人们视土葬为最坏的一种葬俗。土葬的对象一般是患有恶性传染病的人,如麻风、梅毒、炭疽病患者。还有夏季死亡的人。在当地人看来,对他们实行土葬,一来是为了防止恶病流传;二来怕违犯‘夏季公约’,得罪神灵。山南地区土葬的阶层是贫困人家。”[15] 由此可见,土葬的习俗并非流行于整个吐蕃地区,只流行于雅砻河谷等部分地方。直到今天,有些地方土葬只实施于患有疾病或中毒死亡的人,仍然流行于藏族部分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