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模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模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天府新论

2012

年第1

期中国模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国模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欧永宁

收稿日期]2011—10—05

作者简介]欧永宁,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湖南科技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和中国模式。

湖南永州425100[

摘要]对中国模式的研究采取简单回避或者消极应对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中国模式之

辩背后实际上是根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的分歧。

有效地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

自觉地运用马

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模式,

确立关于中国模式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显得

极为迫切。

在中国模式的认识上,

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模式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也要关注

它是怎么组成的。

与中国模式有什么内容相比,

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模式形成的原则。

关键词]中国模式;

中国道路;“

中国威胁论”;“

中国扩张论

中图分类号]F1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12)01—041—06

一、

中国模式的提出背景

一般认为,

国际社会研究中国模式的热潮分为

两个基本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个世纪90

年代

初到21

世纪初,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4

年至今。

2004

年雷默《

北京共识》

的发表,

拉开了世

界高度关注“

中国模式”

的序幕。

秦宣认为,“

国模式”

之所以被国际社会热炒,

主要原因有五

个:

一是中国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

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二是随着中国经济

实力的增强,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逐步扩大;

三是西方发展模式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模式”

正好显示出比较优势;

四是西方发达

国家日益担心欧美发展模式被超越,

从而失去主导

地位;

五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从中国模式中找到

可资借鉴的经验,

以便推进本国的现代化进程。〔1〕

沈云锁、

陈先奎认为,

国际社会讨论中国模式主要

有四种倾向:

总结中国改革发展成功的中国经验;

关注中国经验的借鉴意义;

直接从与西方模式对抗

的意义上诠释中国模式;

强调“

印度模式优越

论”,

削减中国模式成功对美国和西方模式的冲

击。〔2〕

此外,

针对“

不提”、“

慎提”

中国模式的观

点,

国内不少学者提出,

为有效回应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热议,

我们也应促进“

中国话语系统”

的形成和“

中国模式学派”

的崛起。

中国模式研究热的兴起,

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历

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

对中国模式的研究采取

简单回避或者消极应对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但值

得注意的是,

国外一些学者将中国模式的研究意识

形态化,

把中国模式与“

中国威胁论”、“

中国责

任论”、“

中国扩张论”

等论调直接联系在一起;

国内则有些学者将国外研究中国模式的原因和目的

简单化,

把国外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与对中国的

捧杀”

或者“

棒杀”

直接等同。

这就要求我们在

中国模式的研究中首先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的问

题:

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如何

正确处理中国模式研究中学术性和政治性的关系?

二、

中国模式的历史建构

1、

关于中国模式建构的历史起点。

多数学者

认为,

中国模式主要是指从中国改革开放30

年的

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

把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统一纳入中国模式的做法,

很容易使中

国模式泛化,

从而失去讨论中国模式的意义。〔3〕

也有学者认为,

中国模式建构的历史起点应往前追

溯到1949

年,

甚至更远。

如郑永年认为,

不了解

14天府新论

2012

年第1

期中国模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前的30

年,

就无法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后

的30

年。

中国模式的范畴应该涵括从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到现在的60

年。〔4〕

关于中国模式建构的历史起点,

许多学者只是

提出各自的观点,

并未就此进行深入分析。

然而,

关于中国模式历史起点的研究十分必要,

因为它涉

及到对一个重大问题的认识,

即,

如何看待中国模

式与中国革命模式、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关系?

些学者之所以在中国模式的研究上出现误读、

解,

就在于对上述模式概念之间的历史关联及逻辑

关联把握不清。

如国内有学者认为,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或者中国模式是对苏联模式的“

根本否定”。

国外则有人认为,

在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中,

中国

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却放弃了社会主义的

方向。

2、

关于中国模式建构的历史进程。

徐贵相从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的角度提

出,

中国发展模式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基阶段、

创立阶段、

发展阶段、

深化阶段。〔5〕

赵曜

从中苏社会主义模式关系的角度提出,

中国模式从

探索到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中国学

习苏联、

基本照搬苏联模式的阶段。

第二阶段,

中国独立探索自己的模式和道路,

但是又没有突破

苏联模式的阶段。

第三阶段,

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的中国模式形成的阶段。〔6〕

杜艳华从中国模式形成

的理论轨迹角度提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

年党的十二大初具形态;

从1982

年党的十二大到

1987

年党的十三大,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十三

大后,

经过党的十四大到1997

年党的十五大,

入了全面总结的阶段;

从十五大后,

经过十六大到

十七大,

这一模式最终确立起来。

这一理论轨迹与

中国30

年的辉煌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互相印

证。”〔7〕

学者们关于中国模式历史进程的多元化研究视

角为我们进一步展开综合研究提供了启示。

我们能

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根本视角,

围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核心主题,

着眼于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

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这样的党”、“

什么是发展,

如何发展”

等重大历史课题的解决,

侧重于中国

模式对资本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

中国传统社会主

义模式的三重超越,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两条脉络,

研究中国模式建构的历史进程?

3、

关于中国模式的形成标准。

学者们的观点

基本可分为“

否定论”

和“

肯定论”

两种。“

否定论”

又可分为“

根本不存在论”

和“

尚未形成

论”,“

肯定论”

也可分为“

尚未成熟论”

和“

本成熟论”。〔8〕

否定论”

者大多认为,“

模式”

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

式,

其含义或特征应包括成功、

定型、

可复制等。

以此为根据,“

根本不存在论”

者认为,

由于各民

族、

各国家人文社会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等的不

同,

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统一的标准的社会发展模

式。“

尚未形成论”

者并不否认模式的存在,

只是

认为按照“

模式”

内涵和特征,

中国模式尚未形

成。

如里奥·

霍恩认为,“

模式”

一说至少有三重

含意:

成功、

可复制性和周密计划,

而“

中国模

式”

在这三个方面都还有待商榷。〔9〕

肯定论”

则认为,“

模式”

是个多义词,

在不同领域有不同

的含义、

特点、

标准。

秦宣认为,“

模式”

往往指

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

从一般意义上说,

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

就可能存在某种模

式。“

如果认为只有等一种模式已经完成了,

才能

称之为模式,

那就只有在历史的意义上谈论模式,

而失去谈论的重要的现实意义了。

而且这样一来,

世界各国都没有正在进行中的模式了,

这显然是有

悖于常理的。”〔10〕

胡键认为,

以中国改革没有固定

的方法、

路径和中国模式尚未成型来否认中国模式

的存在,

显然是不对的。

西方模式也一直在变化之

中,

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模式。

变化的只是模式的

边界”,

其核心和骨架是相对稳定的。〔11〕

通过对“

模式”

概念内涵的探讨,

来判断中

国模式是否形成,

这无疑是一个有效的视角。

但问

题在于:“

模式”

概念本身的涵义也是丰富多样

的,

我们应该以其中何种涵义作为理解中国模式的

依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争论双方各自观点背后

的方法论是否合理?

判断中国模式形成的根本标准

究竟是什么?

三、

中国模式的当下解读。

1、

关于中国模式概念的界定。

首先,

在中国

模式的定义上,

学者们分别从改革方式、

现代化发

展战略、

发展经验、

发展道路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思

考。

张维为认为,

中国模式是“

以一种循序渐进、

摸索和积累的方式,

从易到难进行改革,

并吸取中

外一切优秀的思想和经验”

的改革和发展模式。〔12〕

俞可平认为,“

中国模式”

或“

北京共识”

实质上

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

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

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

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

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