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工业 2011年12月第18卷第6期 CHlNA CERAMIC INDUSTRY Dec.2011 Vol。18。No.6
文章编号:1006—2874(201 1)06—0061—02
宜兴紫砂陶刻工艺浅述
徐克强
(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江苏宜兴214221)
中图分类号:-『Q174.74 文献标识码:A
宜兴紫砂陶刻是宜兴紫砂工艺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门
类,也是紫砂艺术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集书法、绘画、 金石和篆刻为一体的综合陶瓷艺术。
宜兴紫砂陶刻艺术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 清隐”五字草书,它与古代陶器刻文为同一模式,即是作者在
其所制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到了十六世纪中期, 随着文人墨客的逐渐参与,为满足自赏,在壶体上镌刻铭文和
诗句的日趋盛行,以至逐渐从最早简单的刻字铭文发展到刻
画或书画同时铭刻等等。
其后的明清时期,是紫砂历史发展的鼎盛阶段,也是紫砂 陶艺创新发展的鼎盛时期,从许多传器和史料中可以看到:项
圣思、陈仲美、时大彬、陈鸣远、杨彭年兄妹、邵大亨、黄玉麟等
名手所制作的壶、盆、瓶、奇珍异玩,各擅所长,充分反映了诸
家的造型风格及艺术特色,在这紫艺竟艳、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紫砂鼎盛时期,制壶名匠以在壶上镌刻诗词、书画为时
尚,其镌刻的内容多与古人诗句、名人题咏有关,这些诗铭、绘
画,清雅淡远,寥廖数语,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趣、情性与茶馨
融合—体,大大提高了紫砂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在
此期间,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艺活动的明清文人达百余人
之多,而其中直接参与壶形设计并撰写镌刻壶铭,把紫砂壶艺
的创新推向—个高峰的陈鸿寿,则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陈
鸿寿。字曼生,祖籍浙江钱塘,为清乾隆至道光年问人(1768~
1822年)其善书法、绘画、篆刻,对古文经书有深入的研究,尤
为迷恋石刻及碑贴,被誉为西泠八家之一。他倾心于紫砂铭
刻,经常构思作画,并亲自在砂壶上镌刻诗文。陈曾在毗邻宜
兴的溧阳当县令,由于酷爱紫砂,在闲暇时为当时的制壶名匠 杨彭年兄妹先后设计了首重实用功能、造型简洁的十八壶式,
后人称其曼生壶,即曼生十八式,盛极一时。尤其是曼生壶的 书法及镌刻技法,为后人开创了新的风范,拓展了紫砂艺术发
展的空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紫砂陶刻人,如民国七艺人之首
的一代紫砂陶刻大师任淦庭以及他的弟子,现中国工艺美术
大师谭泉海、鲍志强等。
宜兴紫砂陶刻就是在紫砂陶器的半成品上,先用毛笔写 好墨稿,然后用刀依迹刻划,最后经高温煅烧而成。紫砂陶刻
的刀法主要借鉴我国古代篆刻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刀法,经
收稿日期:2o]_1-o8-2o 通信联系人:徐克强,E—mail:503546944@163.tom 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变的陶刻刀法。
紫砂陶刻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刻底子和空刻两 种。刻底子与空刻的最大不同,在于底子是镌刻亲自笔墨书画
或以别人书画再循墨迹镌刻。而空刻则不受墨迹限制,可自由
游走。此外刻底子多以二面入刀,空刻则单刀行走为多。操刀
方法异于一般的治印,镌刻刀稍薄且小,可插入中楷笔粗的竹
管方便操作,如握手笔状下刀。传统的刀法分为“双刀正入
法”、“单刀侧入法”等数种。双刀正入法(刻底子)先手墨稿厚 遁其迹而运刀,上刀下刀运用自如。顺刀逆刀不拖沓松驰,行
刀时一刀到底,轻重深浅恰到好处,要达到明快果断、全脉相
连,才能表达出作品的神韵。单刀侧入法则较不易掌握,须具
备双刀正入法的基础,扎实的运刀技巧,方可为之。操刀时必
胸有成竹,意在刀先,构思布局精确,大胆下刀,准而冼练,干净利
落,一气呵成,才能做到“刀中见神采,刀下见神韵”的功夫。
紫砂陶刻艺术作品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更是丰富多样,
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均可作为入画素材。陶刻作品特别讲究
各种书法,利用正、草、隶、篆等各种不同的书法来表现各种形
体,或图文并茂,或情趣皆有。清代“紫砂兽耳双环方瓶”是宜
兴紫砂陶刻的代表作品,此瓶高30cm,小口,瓶体上小下大,
底部略收。瓶面刻有山水国画、高山流水、花木成荫、古桥上有
—缓缓行走的高士。整体作品古朴高雅,精美绝伦。镌刻者刀
笔刚劲,洒脱利落,特别是桥上身着古装的老者,寥寥数笔则
勾画出柱杖、缓缓过桥的生动情景。瓶的背面刻有一幅秋菊
图,画面上秋菊绽放,枝叶灵动,右上方题字为“秋菊有佳色”, 刀法酣畅,疏密相间,形态逼真。足见其制作者不凡的创作画
意和镌刻功力。另当代陶刻大师谭泉海铭刻的一百个形态各
异篆体“寿”字的《紫砂百寿瓶》;顾绍培大师的《特大扁方双环
瓶》;鲍志强大师刻有《枫桥夜泊》一诗的圆形挂盘等等,皆为
颇负盛名的紫砂陶刻佳品。紫砂陶刻艺术包含了中国书法的
刚柔并济,绘画的点、线、面结合及墨色的浓、淡,用刀的深浅,
线条的粗细,力度的刚柔等诸多变化,借此表达作品的整体艺
术效果和思想感悟。可以说,紫砂陶刻是另一种书法的表现形
式,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它是中国民间文化的艺术结晶。 总之,陶刻艺术不但要注重形式、内容及技艺手法上的变
化,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底等等。因为表现形 中国陶瓷工业 2011年第6期
式的笔法、技法、章法是手段, 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而要达
到这种境界,必须通过作者长期的生活观察、积累和长时间、 多种文化、艺术的熏陶、修炼,才能取得。社会需要美,生活需
要美,陶刻艺术也应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提高
变化而发展进步。艺海无涯,学无止境,在新的艺术天地里,继
Received on Aug.20,201 1 XU Keqiang.E-mail:503546944@1 63.com 往开来的重任已历史地落在年青一代陶刻人身上,创作出更
多、更新的与现代生活、现代观念相契合的陶刻艺术品,去开
拓和展示紫砂陶刻的丰富内涵,彰显现代陶刻艺术的非凡个
性和紫砂陶刻艺术之美,是我们这一代年青紫砂陶刻人义不
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