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向任务目标的军事能力分析方法

面向任务目标的军事能力分析方法

面向任务目标的军事能力分析方法

肖飞王智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

摘要当前,军事电子信息系统作为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尖端武器,作用越来越明显。需求分析作为能够决定电子信息系统能否成功建立的核心过程,备受关注。本文试图使用基于能力的一种需求分析方法,从边防分队

担负的使命进行分析,获得相应的使命任务树和目标树,并将二者对应起来,为下一步的能力分析建立一个输入模型,为军用

电子信息系统建设打下基础。

关键词需求分析边防分队使命分析

未来战争中,在信息化的战场上,面对各种复杂的战场环境,瞬息万变的形势,军事信息系统的效能和实用与否,可

能在短短的几秒到几分钟时间里决定了一组战斗力量的存

亡和一个作战任务的成败…。本文从英、美国防部提出的基

于能力的需求获取方法【2J出发,试图尝试通过对简单实例进

行分析,得到使命、任务、目标、能力的支持、制约关系,为军

事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提供一个可信的目标模型,以此为相关

人员提供有益的探索,为军事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扩展思路。

l边防分队

边防分队一般是在边境附近长期驻扎的军事单位,有固

定的军事设施(哨所、永备和季节性工事、防御阵地等)和营

区,通过固定与随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巡逻。现在我军边境

分队由武警或陆军担任,边境口岸城市一般由武警担任,担任的

任务稍有不同。本文中由于研究的是军事信息系统的需求获取,所以不讨论武警所担负的军事以外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可

以认为所有边防分队担任的任务和行动是一致的。

1.1任务和行动

我军边防分队自成立以来,经历多次体制编制改革和精

简,现在的边防分队一般编制较小,所负责的边境管段相对

较长,主要完成两个使命,边境管理和边境控制。具体而言

一般包括反入侵、反越境、反渗透、反走私、反侦察和处理边

境事物等。

边防分队的行动围绕任务使命而展开,具有很强的特殊

性(边境无小事,事事通中央)。平时主要以巡逻、观察、潜

伏、情况报告为主,日常行动有较强的规律性,兼有布控、搜

捕、边境会晤等行动;战时常有抗击、追击、侦查、机动、疏散

群众等行动。

1.2边境情况特点和通信方式

边境情况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由于国家交往的变数较

多,友好与交恶往往交替频繁,加之在边境制造压力也是国

际上经常发生的情况,这直接要求边防分队具有极强的通信

能力.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来至对应层级的命令,及时对紧急

情况做出回应。

边境情况具有较大的复杂性,由于边境只是概念上的国

界线,多数地方只有简单的铁丝网分界,国界两边有很大的机会在很长的边界线上进行各种活动,因此要求边防分队具

有很强的情报获取和共享能力、高速的机动能力,能及时对

突发情况进行处理。边境情况具有明显的突发性,有时候情况发生后,情报

由上级通报边防,边防分队却一无所知,需要以最快的速度

应变;另一种情况则完全相反,边防的情报反映到高层,得到

的回应却是高层的措手不及,这就要求边防分队有能力进行有效拖延,延缓事件曝光时间。

边防分队一般有直通高层的卫星电话和固定电话(保密

线路),分队内部的无线通信,军事设施之间的固定通信线

路。在进一步的装备更新之后,可能使巡逻车(巡逻机)具有与高层直接通讯的能力,也即是达到尽可能减少指挥层次,

甚至达到直接指挥的效果,即高层可以直接指挥到一线巡逻

(或其他任务)车辆(飞机)或单兵。

1.3面临的挑战和新的能力需求

现代战争形式的巨大变革对边防分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使得边防分队的能力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全战场模式使

边防不再仅仅是前线,更有可能同时是后方。由于随时都有

面对敌人侦查渗透和特种作战的可能,而担负的任务决定了

必须在较为固定的时间和线路上进行巡逻,加上军事设施和营区基本固定,边防分队必须做好遭遇突如其来的通信全面

干扰和精确打击的准备。这就使得边防分队的能力需求被

强化了,具有敌后生存能力和区域机动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迅速恢复通信和变更通信方式的能力需求也被大大强化

了[1J[3J。

2面向任务目标的能力需求分析

能力需求分析与获取是一个复杂工程,至今仍然没有能够作为标准的方法出现。近几年西方国防工业界提出了基

于能力的规划方法(capability—basedPlanning,CBP),认为武器装备发展规划应当能够提供应付未来各种挑战的能力,从

而使得部队具备应付现在乃至未来各种挑战的能力,符合现代军事发展的需要,这种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种思

想如果应用于军事电子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获取,则需要

将能力概念、能力模型、使命任务严密合理的联系起来,从使

命任务出发,在能力概念的支持下得到能力模型。这方面目

前尚没有被广泛研究,只有一些想法偶尔在网络上被提出,

·279·但是多是只言片语,有思想性的论述所见甚微。

2.1分析思路

能力的需求来源于活动,而活动是从使命和任务分解得

出的,并由角色去执行和完成。要得到能力的需求必须从分

析使命开始,使命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出基于业务框架的

概念模型,从而更好地获取和理解能力。第一步。使命和任务分析的根本目标就是分析和描述目

标系统应解决的根本问题,以此为基础,分层细化,得到系统

建设的目标树,得出能力需求的初步目标模型。其中,有的

目标之间会出现制约、冲突或支持的关系,制约、支持关系成

为下一步的建模的条件,而冲突关系则必须在发现之后进行

排除和处理。本文中将不就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讨论,

仅仅给出示例的分析结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文献[7]。第二步,通过节点分析得出目标与实体(节点)之间分配

关系。节点来源于实际,本身具有一定的能力№J,目标由不

同的实体来实现。目标与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是唯

一的。如果一个目标可以由不同的角色(角色组合)来完成,

那么他就具有了一定的可选择性,也就是说有可能进行优

化。优化的问题比较复杂,本文中不就优化I'廿J题进行讨论。

第三步,将目标分配给角色之后,进一步进行能力分析,

将能力源于实体,支持目标的关系建立起来,从中可以发现没有用到的能力和没有被分析到的能力,并进行调整。有必

要的话,可以重新进行能力分析,直到得出合适的整体框架

模型。

2.2分析过程

在能力分析之前应先进行使命分析。使命和任务的描述以文字为主,以图形方式(类图)显示使命与任务、任务与

任务之间的分解(聚合)关系。而目标分解和把目标分配给

具体任务的过程则适于用图来表示,在说明过程中,本文采

用了UML的图示方式。

2.2.1使命和任务分析

边防分队的使命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管理边疆和控制边

疆。由于这两个概念互相之间有较多重叠,不便于拆分,本

文中将所有纯军事类的任务归于控制边疆,而将不完全是军事类的任务归于管理边疆,此类任务由于牵涉面过多,本文

中将不继续讨论。从目的来看,分队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障管段范围内各

种情况处于练好控制中。非战争状态下的各项活动,-二般开

展的范围是在边防管段内侧,分队辖区之内。战时则可扩展

到辖区以外,根据命令可以突破国界限制。分队的作战环境是本土环境,主要是辖区范围内,即使是反击作战越出国界,

仍然是处于熟悉的环境。

边防分队面临的使命主要依赖四项任务的完成来实现,

分别是反入侵、反渗透、反侦察和处理边境事务。由于不考

虑非军事任务,边境事务可以继续分解为边境封锁和会晤两

项内容,如图l所示。分别来看,反入侵的基本作战样式是阵地战,情况特殊

也可以进行机动作战。目标分三类,一是实力占绝对优势时

歼灭,二是占有较大优势时驱逐入境之敌,三是实力相近或

较弱时狙击入侵之敌,遏制进攻势头,争取时间。此时的可

用资源为分队所有资源。

·280·图1使命分解

反渗透一般采取搜捕合嗣的方式,目的是歼灭试图渗透到我辖区内部或穿过我辖区的敌分队或单兵。一般根据情

报和分队反渗透作战方案及时调用部分兵力、火力和车辆,

或独立或在友邻单位支援下完成。

反侦查主要采取伪装、佯动的方式,目的是迷惑敌人,使

敌方判断出现失误。一般根据针对敌方武器特性和分队战

时伪预案执行,所用资源为部分兵力、车辆和伪装器材。

会晤和边境封锁都是需要边境双方在进行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任务,主要任务是解释和听取解释.表明态度。

此处的边境封锁,指的是面对对方国家采取的敏感行动

(演习、调动等)在相应的边境地区采取的警戒行动.目的是

表示立场,就近侦查和对对方造成压力。一般根据上级命令

和边境封锁预案执行,所用资源一般为部分兵、火力和车辆。

会晤则是边界双方在约定地点就某哆问题回想交换意

见,对一些问题和时间互相进行询问和解释。一般只需极少兵力和一个会晤站的参谋即可进行。

2.2.2目标细化和分配

从控制边疆使命(总体日标)出发,需要实现战场控制、

防间防渗、伪装防护、外事控制和决策优化四个目标。这四

个目标细化并形成了一个使命一目标树,这个分解是与任务

分解结合起来进行的,可以有效的形成任务一目标的对应关

系。决策优化则是其他目标,~般其他目标会形成实现过程

的约束条件。细化中的分解关系分为“与”和“或”两种,与分解表示子目标全部达成才可保证父目标达成,或分解则可以

看作是提供多个方案供选择,一般有条件限制。细化之后,还需要对目标之间的冲突关系进行分析,以避免设定不合理

的目标,造成某些关系目标无法实现。比如,隐蔽目标与阵

地设置、顺利会晤、边境封锁等同标冲突,必须去掉。这也符

合边防分队的实际情况,必须始终以存在的状态完成控制边疆的使命。

将以上分析的所有目标(最小节点)与任务对应起来,形

成目标一任务的对应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可以看出,其初的使命分解与目标细化之后有可能不能完全适应,必须进

行调整,必要的话需要在此次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分析,

直到得出相适应的结果。2.2.3能力分析

至此,使命任务分析基本完成。之后,需要进一步分

析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哪些实体,所得到的实体应该基于

现有的体制结构、武器装备和军事理论。尽可能的适应当

前人员的分工,进行有效地抽象,分析的结果很有町能与

事实中的分工有冲突,这就需要详细了解工作流程,进行

适当的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