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庐枞地区东部黄梅尖岩体及周边地段找铀矿前景分析

庐枞地区东部黄梅尖岩体及周边地段找铀矿前景分析

第20卷第3期 2010年9f] 安徽地质 Geology ofAnhui 、,01.20 No.3 September 2010 

文章编号:1O05—6157(201o)03-0197—7 

庐枞地区东部黄梅尖岩体 餍迭 

地段找铀矿前景分析 

李朝长,金和海 

(1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安徽芜湖241000;2核工业二七。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 

摘要:通过对黄梅尖岩体及其周边放射性元素铀、钍场晕、古铀量与活化铀迁移规律的分析,采用与矿化有关的 

多元变量,建立相关矩阵,研究其矿化因子分布规律及特征。成果显示,铀矿化处于古铀场梯度变化陡带、活化 

铀迁出与迁入过渡区;勘探落实的铀矿化均处于矿化因子高值单元,其它地段也存在较大规模的高值矿化因子显 

示,展示了找铀矿潜力。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区内铀矿化控制因素、成矿规律,放射元素地球物理场特征与铀矿 

化空间关系,预测铀成矿有利地段。 

关键词:铀矿化;古铀量;矿化因子;黄梅尖岩体。 

中图分类号:P619.14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黄梅尖岩体及周边地段位于庐枞地区东部,是 

庐枞地区最为主要的铀矿产出地,多年来勘探落实 

的矿床、矿点及矿化点众多。特别是黄梅尖岩体北 

部边缘形成了铀矿富集区,近期勘探取得重大突 

破。在国家核电迅速发展,核能料铀需求量巨增的 

形势下。对我国铀矿十大成矿远景区之一的庐枞地 

区,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研究与勘探十分必 

要。 

l区域铀矿地质背景 

庐枞地区位于安徽省庐江、枞阳县境内(面积 

2500km ),处在扬子准地台、秦岭地槽褶皱系和中 朝准地台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 】,受北北东向郯 

庐深断裂与北东东向长江构造带控制与夹持。长期 

处于拗陷状态,接受了巨厚沉积,地层发育较全; 

中生代晚期,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形成了以庐枞 

火山断陷盆地和与火山岩同源多期次侵入的碱性 

(枞阳岩体、黄梅尖岩体)岩体(图1)。为铀和多 

金属矿产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区域地质基础。 

该地区是长江中下游主要铀成矿区,历年来铀 

矿地质工作显著,是我国铀矿十大远景区之一。其 

铀成矿与混熔型碱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成矿熔液 珏 芏8 莲0K 1... 。........ .JL. .. .一 囡2 3 潮§ 《阅?回8 § l 口l£ l 2园l 圜l{口l§ §8 {? ;8 

图1庐枞地区地质构造略图 Fig.1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Lu-Zong area 1.第四一古近、新近系;2.下白垩统;3.下自垩统火山盆地 ;4.上侏罗统火山盆地;5.中下侏罗统;6.三叠系;7.三叠 志留系;8.三叠一震旦系;9.震旦一寒武系;10.侵入岩体; 11.火山口;12.郯庐断裂;13.边界断裂;14推测基底断裂;15.构 造;16地质界线;17.地层不整合界线;18.研究区。 

为碱性介质,来自深源,形成较富一富铀矿床。 

区内铀成矿受罗河、罗岭一黄屯、头坡三条北 

东向Ⅱ级主干断裂控制,燕山晚期石英正长岩控制 

收稿日期:2010—03—08 作者简介:李朝长(1964一),男,江西修水人,高级工程师,现从事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技术工作。

 安徽地质 2010年 

着铀矿产出,主成矿期为110Ma。 

庐枞地区铀矿化主要集中分布于燕山晚期侵 

入岩体与外围中下侏罗统罗岭组(J,,)、磨山组 

(J. )和中三叠统东马鞍山组(T d)、铜头尖组 

(T t)地层的接触带附近,其中罗岭组(J2,)是区 

内最主要含矿层,含矿主岩为中粗粒石英砂岩。 

2研究区内铀矿化特征 

区内东西向浮山一黄梅尖“基底”断裂控制、 

并使黄梅尖岩体呈东西向产出。黄梅尖岩体为燕山 

晚期多阶段、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主岩为黑云 

母石英正长央、石英正长岩,呈大面积分布,细粒 

石英正长岩与细粒花岗岩以补体形式呈岩株、岩脉 

产出于岩体内。多阶段、多期次的岩浆侵入所产生 的热动力,使岩体自变质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强 

裂,促使铀元素长期处于活化、迁移状态,于有利 

赋矿环境形成铀矿化。 

黄梅尖岩体及周边地段,现今勘探、落实的铀 

矿化主要集中于岩体北缘内外接触带附近。以银珠 

凹一蜈蚣地一带8411、84l3铀矿床和8412、4360矿 点为代表,形成铀富集 】。 

该地段受基底断裂影响,东西向构造成组产 

出,并与岩体夹持,次级断裂发育。如F 、F5和F, 等 

形成黄梅尖岩体北缘接触带构造,铀富集区的形成 

与之密切相关。岩体接触带经多次岩浆侵位,形态 

复杂,两侧发育多种(多期次)热液蚀变,于外带 

砂岩层内形成数百米宽的“退色蚀变带”[2】,其形成 

的地球化学环境的利于铀成矿。 

表1黄梅尖岩体周边主要地质体(层)铀、钍、钾含量一览表 Table 1 List of contents of uranium,thorium and potassium in major geological bodies(strata)around the Huangmeijian ntrusion 

铀矿化主要赋存于外接触带中侏罗统石英砂岩 

层中,矿化围岩蚀变十分发育,主要有钠长石化、 

硅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水云母化、高岭土化 

等,蚀变叠加可形成富铀矿体。含矿的中粗粒石英 

砂岩孔隙度大,韵律层多,上下空间上形成多层矿 

化叠加【6】。 

在岩体东、南、西部、边缘也具有相类似的铀 

成矿特殊地质环境。如周潭、吴桥等地产出一定规 

模的铀矿化。 

火山岩地层内,铀矿化(异常)主要产于浮山 

组岩层的火山口或火山口边缘和上侏罗统龙门院组 

火山角砾岩筒与中侏罗统罗岭组震碎砂岩的接触带 

上。 

3放射性元素含量背景及其变化特征 

3.1放射性元素含量背景 庐枞地区多年来的地面伽玛能谱测量成果(面 

积约2500km ,1:25000~1:50000)反映,各类地 

质体(层)铀、钍、钾含量普遍相对较高,形成一 

个放射性元素丰度高背景区【3Jo其铀、钍、钾含量变 

化特征显示: 

①三大岩类,由沉积岩一火山岩一侵入岩, 

铀、钍含量递增,钾含量火山岩最高。 

②在时间上,沉积岩由老地层至新地层,侵人 

岩由早至晚(印支期 燕山早期一燕山晚期),火 

山岩由早期的龙门院组至晚期的浮山组,呈逐渐增 

高的趋势。 

空间上,由西南怀宁、洪镇一带至北东黄梅尖 

黄屯一带渐增趋势。 

研究区内,黄梅尖岩体侵位于中侏罗统罗岭 

组、磨山组,与之呈不整合接触;其西部分布早白 

垩世、晚侏罗世喷发的大面积火山岩。由于黄梅尖 第20卷第3期 李朝长,等:庐枞地区东部黄梅尖岩体及周边地段找铀矿前景分析 199 

岩体及其周边地质体(层)之间岩性的差异,铀、 

钍、钾含量存在较大变化(表1),以黄梅尖岩体内 

燕山晚期侵人的花岗岩、石英正长岩和黑云母石英 

正长岩为最高,它们共同组成了黄梅尖富铀、钍岩 

体。 3.2区内含铀体(层)、富铀体(层阳铀源体(层)的厘 

定 

岩壳形成时,铀、钍共生,分布均一。在慢长 

地史演化中,构造运动、流体热液、地电化学环境 

及自然熔力作用下,铀化学性质活泼易于活化迁移 

;钍活化性差,不易迁移,只是在构造运动、流 

体热液条件下,与铀具有相似的活泼性,一般在原 

地附近形成富集,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中,保留于原 

地。由此破坏了原始铀、钍组合形态,现今测量获 

得的是共同作用力的产物。 

对于庐枞地区而言,在众多地质体(层)中铀 

的迁出、迁入几率均等,只能引起钍铀比值的局部 

变化,而整个区域内Th/U值为一个稳定的常数( 

Qn/O =4.65)【3】。该常数由约2500km ,20000多个 

岩石露头能谱测量点统计获得,可视为或接近于原 

始的钍铀比值。引入二个铀的评价参数,即古铀量 

(G )和铀迁移量(Fu)。 铀迁移量(F ):某地质体中现今测得铀含量量 

(Q )减去古铀量(Gu),即F =Qu—Gu 

当F >0时,地质体(层)获得外来铀;Fu<0 

时,铀产生流失。F 值的大小反映地质体(层)铀活 

团l圜2圜3圆l圈5囵8回7豳8困§圆10困II 圈12口13口l{_描_16口17豳18口19网20 图2庐枞地区黄梅尖地段铀、钍含量等值图 Fig.2 isolines of uranium and thorium contents in Huangmeijian of the Lu-Zong area 1.第四系;2.上侏罗统砖桥组;3.上侏罗统龙门院组;4.中侏罗 统罗岭组;5.燕山晚期第三阶段第二次侵入花岗岩;6.燕山晚 期第三阶段第二次侵入石英正长岩;7.燕山晚期第三阶段第 一次侵入石英正长岩;8.燕山晚期第三阶段第一次侵入黑云 母石英正长岩;9.地质界线;1O.不整合地层界线;11.铀含量等 值线;12.钍含量等值线;13.O..<5.0×10~;14.Q..≥5.0×10一; 15.Q.≥9.0×10一。;16.0..≥15.0×10一。;l7.OTh<35.0×10一。;18. QTh≥35。0×10一;19.QTh≥55.0×10一;20.铀矿床、铀矿点、铀矿 化点。 

古铀量(G ):某地质体古铀量(G )的可由 化、迁移能力的强弱。 

现今测得钍得含量与区域Th厂LJ之比求得。 富铀体(层):Fu>2.0 X 10_。。,地质体(层) 

表2黄梅尖岩体周边地质体(层)赋铀性一览表 TTable 2 List of uranium ̄-bearing capacity of geological bodies around the Huangmeijian intrusion 

铀含量高,钍铀比值(Q /Q )<3.5,具有外来铀 

量的迁入。 

含铀体(层):地质体(层)铀、钍含量较 

高,迁移量F ±2 x l0 之间。 

铀源体(层)地质体(层)富钍,高钍值比 

值,F <一2.0 X 10_。。,铀量迁出。研究区内主要地 

质体(层)赋铀性见表2, 富铀体:主要为浮山组、双庙组火山岩地层, 

为下白垩世喷发的产物,主要以熔岩式喷溢分布于 

火山口附近,它与石英正长岩体为同源产物。铀迁 

入量大(Fu:1.48×lCr6~2.05X 1 ),表明获得大量的 

铀。特别是火山口及周边,线性、环状构造及裂隙发 

育,形成了有利于铀迁移、富集的环境,产出众多 

的铀、钍矿化点或异常点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