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肤科 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皮肤科 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节性痒疹的门诊患者。
一、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顽湿聚结病(TCD编码:BWR09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结节性痒疹(ICD-10编码:L28.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8-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
疗方案(试行)》。
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风毒证
血瘀风燥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
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
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以下任一情况下不进入本路径:
(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先接受内科
治疗者。
(2)患有精神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者。
(3)有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的其它疾病患
者。
(4)艾滋病患者。
(5)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的不同证型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
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可选择行以下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HIV抗体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热风毒证: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2)血瘀风燥证: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2.外治法。
3.针灸治疗。
4.其他疗法。
5.护理调摄。
(九)完成路径标准
皮疹变平,瘙痒明显缓解。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皮疹增多、瘙痒加剧,退出本路径。
2.治疗期间伴发其他疾病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TCD编码: BWR090,ICD-10编码:L28.1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时间:≤56天 实际治疗时间: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1~6天) 年 月 日 (第7~14天) 年 月 日 (第14~28天) 年 月 日
(第28~56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与完成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必要时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 □完成初步诊断 □中医辨证 □确定治疗方法 □完成门诊病历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完成皮损评价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可查相关指标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完成皮损评价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可查相关指标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病情评估 □判断治疗效果 □制定随访计划

重点医嘱 □辨证口服汤药、中成药 □外用中药膏 □外治法 □针灸治疗 □其他治疗 □辨证口服汤药、中成药 □外用中药膏 □外治法 □针灸治疗 □其他治疗 □辨证口服汤药、中成药 □外用中药膏 □外治法 □针灸治疗 □其他治疗 □外用中药膏 □健康教育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