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美学思想
摘要:在美学界,海德格尔建立了一个独特的以存在为基础的美学思想体系,为
美学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存在之美在本性上关切于在世界之中存在和存在
之无,并且,海德格尔用此在代替了近代的存在论主体。
关键词:哲学/美学/存在/此在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是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
美学家。在哲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认为是“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
的本源,时间性是人的存在方式。他实现了对传统美学的超越,提出了自己对
美学的独特见解,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美学体系,在美学界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海德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上的。在哲学上,他继承了胡塞尔
现象学原理,在总结了前人的思想和经验后形成了以个体存在为核心的“此在现
象学”。认为现象即存在,但它不是在主客二分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不分主客意
义上的所谓“此在”,就是“我的存在”或“人的存在”。世界的本体既非物质
也非意识,所以他的哲学是存在哲学。
什么是美学呢?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独立的学科。美学一词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美学作为独立
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是这并不是最原始的美学,
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的,是以
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可以说是西方美学界的一个转折点。他的美学思想的
构建是在对传统美学的批判与超越中完成的,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说:“美
学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对象,并且是asthesis的对象,即广义的感性把握的对
象。今天我们称这种把握为体验。人们体验艺术的方式应当启示艺术的本质。体
验不仅对艺术享受,而且对艺术创造都是标准的来源。然而体验或许就是艺术在
其中终结的那个因素。”这段话就足以证明海德格尔对传统美学的批判性。他把
人放在一个具有超越其它一切存在物和自身作为存在物进入存在状态的优先地
位来考虑,他认为,此在是美学以及“各门科学的存在方式,此在即本体,在这
些存在方式中此在也对那些本身无须乎是此在的存在者有所作为。此在根本上就
是存在于世界之中。”同时,海德格尔也提炼出美的感性学性质跟美的形而上学
根源。因为,按照他划分的历史,美学产生于形而上学的时代。
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就是“存在”,存在是他用来批判传统美学
思想的法宝,又是他发展自己美学思想理论的依据。他消除了西方美学一直在寻
找的美学的本质问题,西方传统美学一直在致力于需求美的根据中,但是,经过
了几百年,进程一直缓慢,他认为继续这样寻求已不在有任何必要,所以,他就
顺应时代的趋势,为美的本质性问题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
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真正奠定了它的存在论思想,这本书的著
成不仅奠定了美学存在论的基础,也确立了他自己美学方面的地位,这部书也正
是他的在美学界的一个转折点。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超越了近代认识论的理性哲学基础。“存在以何种方式
具有含义?只要仍然依据未经澄清的寻在之意义来讨论这个问题,而存在的意义
本身又是由这种含义‘表达出来’的,那么,这样一个问题就无怪乎还不曾丝毫
得到解决。而这一意义始终未经澄清,乃是因为人们把它当做‘不言而喻的’。”
○1这段话证明了在海德格尔一生的研究之中,不时的提醒我们,存在具有着概念
的不明晰性,存在不是具体的物象可以表现出来的,也不是某种物体可以相以代
替的。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有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存在是普遍的。存在具
有普遍性,但是又不具有一般的普遍性,海德格尔的存在是不分区域的存在,他
的存在是超越一切种类特性的普遍存在。一般的存在往往是很明确的,但是,存
在的普遍性却自始至终在回避这个问题,黑格尔对存在的定义是“无规定的直接
性”,所以,这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存在一直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人们又总是
觉得存在好像又是普遍的,清晰的,海德格尔又说“存在这个概念毋宁是最晦暗
的概念。”○2 然后,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具有很高的
普遍性,所以存在才是不可定义的。一般人看待存在就喜欢把它附在一些具像的
物体上,但是这种让存在着归属于存在的方法也是不能给存在一个明确的解析。
因此,存在并不是具体的概念,而是一种抽象的、潜意识的、本能性的东西。这
正像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既不能用定义的方法从更高的概念导出,又不能由
较低的概念来表现。”但是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不是说存在就是随意的,就是没
有约束的。“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不取消存在的意义问题,它倒是要求我们正视
这个问题”○3。最后,存在虽然不可定义,但是它又是无处不在的。在我们的生
活中,我们对于它已经司空见惯了,所以海德格尔说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当我们在问美是什么的时候,实际上,存在总是存在的意义问题,所以,
我们在追问每的意义的时候,也是在问美的存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在早期,旨在探讨存在的意义问题,这基于存在的遗忘状态。一
般来说,人们只关切到存在的事物,但是,存在的本身往往被人们所遗忘。而那
些一直在追问存在的人,大多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恰当的路径。
一般的存在者由于自身的那种孤立性,片面性,不可能通达存在,唯有此
在这一独特的存在者才能到达存在的最高境界。海德格尔把对存在的领会看成是
此在。此在领会着存在,它以某些方式,某种特殊的明确性对自身有所领悟。此
在自身的存在,也就是“此在无论如何都要以某种方式与之发生交涉的那个存
在”,○4海德格尔认为这就是生存。
此在的存在总是从它的生存中体现出来,所以此在的所有存在方式都可以
归入此在的生存论结构,这就意味着这种观点,即一切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存在
都只能在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寻找。海德格尔说“各种科学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
在这些存在方式中此在也对那些本身无须乎是此在的存在涉有所交涉。此在的本
质上就包括:此在在世界中。因而这种属于此在的对存在的领会就同样源始的关
涉到对诸如‘世界’这样的东西的领会以及对在世界之内可通达的存在者的存在
的人领会了。”○5这些就证明了以上的观点。此外,此在在存在的形式上有一些
优势。第一,此在在存在者层次上具有优先地位;第二,此在在存在论上占有优
先地位;第三层就是:此在是使一切存在在存在者层次上及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
的条件。在某些意义上也可以说,此在的存在论是基础存在论。
海德格尔美学就像他的哲学一样,是个永远都被人解释不完的宝藏,需要
人们去阐释,去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
○1○2○3○4○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
○6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版。
○7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8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50.
○9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0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孙传山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设计学0801班 本
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