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苗族服饰的民俗学意义1

浅谈苗族服饰的民俗学意义1

浅谈苗族服饰的民俗学意义摘要:服饰是民俗生活的产物,服饰是民俗的载体,服饰丰富了民俗生活。

我们说民俗即反映出物质文化特征,也反映出精神文化的特征。

而其中以服饰是这种反映的最直接、最生动的现实。

服饰不但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风格、习性、风情的产物和载体,从服饰可以观察到民族过去与现在文化心态的外化面貌。

苗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服饰之丰富,样式之繁复,为中国56个民族所罕见。

其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深刻,令人赞叹不已。

关键词:服饰;民俗;苗族;文化一、服饰与民俗的关系民俗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服饰民俗是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

服饰与民俗具有不可分割的共生性,它具体地表现在:它具体地表现在:服饰是民俗生活的产物,服饰是民俗的载体,服饰丰富了民俗生活。

我们说民俗即反映出物质文化特征,也反映出精神文化的特征。

而其中以服饰是这种反映的最直接、最生动的现实。

服饰不但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风格、习性、风情的产物和载体,从服饰可以观察到民族过去与现在文化心态的外化面貌;而且服饰的发展变化,当形成固置状态以后,也必然丰富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风俗、风情。

服饰应该是历史和现实活生生的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反映,因此服饰民俗学的研究十分重要。

服饰民俗具有五大基本属性,分别为服饰民俗的历史性、服饰民俗的自发性、服饰民俗的地域性、服饰民俗的传承性、服饰民俗的变异性。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到服饰民俗的地域性。

民俗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又有关联。

一个民族必有共同的地缘,这就是自然界与人为社会的错综复杂之处。

在同一地域中呈现的民俗现象完全相同的例证很多,服饰当然也如此。

从起源角度看,人种、民族、部落都生息聚落在一定的土地上。

但由于地理环境关系,地域的生态现象也不尽形同,也决定了服饰事象的差异。

以下我们将着重讨论到苗族的服饰的文化背景和其服饰特点二、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的人文背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居住着近四十万人口的苗族同胞,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苗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服饰之丰富,样式之繁复,为中国56个民族所罕见。

其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深刻,令人赞叹不已。

苗族服饰向来以绮丽多姿、纹饰繁富的苗特点为世人称道。

而这种华丽的、具有浓烈民族特点的服饰是如何发展而成的呢?我们可以从其历史背景和名族文化上来找寻答案1、传统文化对苗族服饰发展的作用服饰织绣染装艺术在苗族社会中能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得以经久不衰的繁荣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这一约定成俗的民族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苗族妇女自身的价值观,即能力的体现和审美的体现。

这两种价值观的体现对其社会声誉和择偶、婚姻缔结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苗族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吃的、用的都基本上由家庭自己生产,妇女除参加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之外,纺织、刺绣或蜡染是她们一生的主要劳作。

因此,纺织绣染在苗族中成为人们评价妇女能力高下的一个主要标准。

美誉四方的妇女,必定是纺织绣染做得最好、心灵手巧的妇女,她们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喜爱。

反之,不善纺织绣染的妇女,会受到人们鄙视,给待婚姑娘在择偶、婚姻上带来不利甚至麻烦。

显然,这种受风俗制约的习惯势力是苗装服饰发展的主要条件。

千变万化、灿烂多样的苗装服饰纹样表达了苗族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民族本土文化生活的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正因为这种民风民俗的提倡和地位的确立,才使苗装苗绣得以世世代代不断继承和发展。

而众多的苗族聚集地及其不同的分支与不同的环境,又为服饰纹样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条件。

2、地域性对苗族服饰发展的作用苗族现有人口700多万,在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列第五位。

在中国版图上,人们以苗族的地域分布状况和语言特征,习惯将其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分支。

这三大支中,各有若干宗支。

其中中支中的黔东南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的核心腹地,占苗族人口的1/4,有40多个支系。

苗族的东支与中原汉族聚居区接近,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对其影响较大,自明清以来,生活习俗逐渐汉化。

西支苗族因历史上频繁迁徙,同一支系往往分割在不相连的地域,其村落多夹杂在其他民族之间。

由于苗族聚居地的环境分布和不同支系分布的原因,便形成了支系众多的服饰工艺争奇斗艳、图案纹样繁杂的现象。

从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苗族人民在严酷的自然和政治斗争中、形成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民族个性。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与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政治体现。

在苗族服饰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曾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和压迫。

清王朝曾强令苗族改装,黔东南一带苗区曾顽强抵制。

由于苗族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反抗意识与政治自由个性,使苗族服饰在传承中得以稳定发展。

工艺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服装装饰艺术,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服饰中一支亮丽的奇葩。

三、苗族服饰的历史发展苗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在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绣花等方面,都创造出了不同于其它民族的风格。

苗族服饰几经历史变迁,也发生了一系列演变,且各个地区的苗族服饰有所不同。

苗族先民“好五色衣“,以麻掺头发束髻于头顶。

到了宋代,最突出的特点是:未婚男子盘发上插着簪”女子以海螺珠挂于颈上,标志着好的身份而且是未出嫁的姑娘。

到了清代,女子服饰演变为绣花衣、百褶裙,盘髻插簪,佩戴银质饰物;男子也盘髻插簪,着绣花衣。

之后,男子穿满人的大襟、大袖长衫或短衣。

老人多穿无领短衣,系腰带。

现在苗族服饰有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青年男女以学生装为主,女青年以裤代裙的人数逐渐增多,汉、苗装结合的趋势日占上风。

各地苗族充分开拓审美意识,丰富服饰艺术,装备着自己,美化着生活。

这是苗族服饰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

四、苗族服饰的特点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

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

另有考察资料称百余种。

我们将苗族的服饰分为服与饰两块来分别介绍。

首先我们来谈谈苗服的特点及其发展。

1、苗服(1)苗服地域的差异: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

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

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

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

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

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饰用彩线挑以各种几何图案。

妇女盛装银饰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

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

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

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

女装上衣多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

以挑花为主,兼用蜡染。

贵阳、安顺、安龙等地的花溪式女装,其披领酷似一面旗帜,俗称「旗帜服」,花饰也多。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

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

(2)苗服的性别差异过去男子服装上衣有两种:一种是本民族的对胸开襟短衣,质地为棉布。

另一种是大襟短衣,襟向右开,有圆球铜或布钮扣3枚,无领。

以上两种男子上衣,工艺简单,制作粗糙,但结实耐穿,很适合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男裤多为管筒长裤,已与汉族农民的裤子相同,只不过色彩多为黑、蓝两色。

现在苗族男子的服装已经很少看到过去传统服装的样式,基本上与汉族男子的服饰相同。

妇女的穿着至今变化不大,一般是妇女在市场上购买各种布料,自己裁缝加工制作衣服。

女子服装十分讲究和精美。

其上衣多为蓝黑棉布,衣服较大而长,尺寸因人而异。

一般中年妇女的上衣,为对胸开襟或略偏右的长襟,无领,肩脖内有一层蓝布垫衣,领口用五色彩线绣上简单的花纹,用粉红彩线锁口,最外层还有一小白布边,胸襟、袖口、衣祺用红线绕边。

在腹部缝有一条红带,作为上衣的系带。

两侧开有尺许长的祺夹,通常让祺夹敞开,露出裙子。

前身右幅比左幅短。

妇女下裳是一条长过膝的短裙,质地为印染后的蓝黑色棉布,它实际上是用一块布经两层叠缝而成的裙子,裙的两头上部有小绳,用以穿时绑扎。

裙子的下部边上有一层腊染纹饰,纹饰为8个大三角形,从左至右,依次宽2厘米,图案为线纹、划纹、折线纹等。

三角形内上部图案为小树,下部为几何纹。

这种图案花纹主要是采用腊染方法制作而成。

短裙的开襟处于身前,且短小,为的是便于在山地上下行走,是靠宽长的上衣将其开襟处遮掩。

2、苗饰(发式,饰品)苗族发式和头饰的式样极为丰富,它是苗族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头饰、发式、耳饰、胸饰、项饰,款式之多样,风格之各异,在中国56个民族中是屈指可数的。

苗族头饰之曼妙,在古籍中已有记载。

《新唐书》曰:“妇人横布二幅,穿中贯其首,号曰通裙。

美发髻,垂于后,竹筒三寸,斜穿其耳,贵着饰以珠王当。

”可见,苗族妇女的发饰和耳饰在唐代之前已很引人注目。

至今,苗族妇女仍喜梳髻,而且有的还借助于假发帮衬编梳出好些奇特发式。

第一类,是传统的古老形式。

比较华丽,内容丰富多采,是苗族最具特色的部分。

仅头饰就有几十种,在头饰上以挽发髻盘扎于头顶,上插木梳及其它妆饰物,类似云髻为多,其中也有差异:如安顺、镇宁有的挽偏髻于头右上方,黔东南是挽髻于头顶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髻于额顶,贵阳地区有的扎蓬髻类似盘边帽,有的扎成狭长的船形髻,有的则在头髻中扎上两头向上的大牛角梳。

黄平的少女头上戴金紫色的小平帽。

惠水、平坝地区有的戴青色尖帽。

遵义苗族妇女包头巾。

平布宽圆,上覆盖绣花红巾,周围缀以数十条珠垂链,有如古代皇后的垂帘巾,美观而又高雅。

第二类,是头上包头帕,这里我们可以具体举例说明:如贵州华节地区的苗族妇女,头戴一个长约50厘米的牛角形大木梳,先用头发将木梳固定于头顶,再在木梳上缠棕褐色绒线或黑色假发,制成一个长一尺余的大发髻。

这个地区的苗族妇女因此被称作“木梳苗”。

而华节县燕口妇女的发式又与前者不同,是集发于前顶,掺黑毛线,从左到右绕头一圈,然后于额上束一撮红红毛线。

分布在贵州六冲河南岸的“小花苗”妇女的头饰也掺假发,生育前掺假发或以红、黄色毛线缠成包头式;生育后,则挽髻于顶。

贵州龙里苗族妇女的发型犹如一个海螺。

云南金平县苗族妇女也掺假发,自左向右盘绕,并在额头缠一束红线帽。

贵州龙江地区苗族妇女的发型也很奇特,将一根两端各扎半截木梳的竹片,一端固定于头顶,另一端则悬在右上方,然后将长发分为三股分别绕在竹片上,发型蓬松而呈斜角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