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母语文化负迁移

母语文化负迁移

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中国式英语 摘要: 以中国文化为背景、 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 ,母语及母语文化既会产生正迁移 ,也会产生负迁移。正迁移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负迁移则会给英语学习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的出现。正确对待中式英语现象 ,有利于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自信心 ,从而真正推动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 正迁移;负迁移;中国式英语;跨文化交际

一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综合性语言 ,其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汉语属于分析性语言 ,其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虚词、 词序等手段表示。虽然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现代英语不断地由综合性语言向综合 — 分析性语言发展 ,英语与汉语在分析性方面就有了极大的相似 之处。现代英语除了在构词手段、 词类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外 ,其基本的句型结构也和汉语有相似之处。例如: 1.主谓结构:We study. 我们学习。 2.主谓宾结构:We study English. 我们学习英语。 3.主系表结构:His sister is a doctor. 他的姐姐是一位医生。 4.主语 +及物动词 +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He teaches me English.他教我英语。 5.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宾语补足语: He made me clean the room. 他让我打扫房间。

以上诸结构均为最基本的句子结构。由此可见 ,现代英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英语学习者。

二 语言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 ,它是一种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上 ,人们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 ,必然会受到第一语言既母语的干扰和影响 ,这一现象被语言学家称为 “母语迁移” (mother tongue transfer) 。就迁移效果来讲 ,我们可把它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时 ,便是正迁移;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抑制或干扰作用时 ,便是负迁移 ,亦称干扰(interference) 。我们知道人类的知识与思维具有一定的共性或普遍性。我们可以利用母语与母语文化来促进外语学习中有共性的东西的理解和学习。刘润清(1999)说过 , “学习外语时 ,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 ,不参考母语 ,不与母语对比 ,会造成莫大损失” 。事实上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都自觉与不自觉地要将外语与其母语作对比 ,试图找出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从而加速外语与外语文化的学习。外语教学工作者在教授外语时也不可避免地要用母语同外语作比较 ,积极地为学习者点明其异同 ,使学习者尽快掌握。由于现代英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具有良好母语功底的英语学习者 ,其英语交际能力的获得也相对快一些。在遇到相似的语言结构时正迁移发生的机率往往就很大。这就是母语及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通过与母语的对比 ,学习者发现了相似之处 ,从而促进了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与使用。这种成功经验促使他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使用对比 ,甚至是对号入座 ,此时就会发生母语干扰现象 ,即负迁移。不该对号入座的时候去对号入座 ,违背了英语的语法规则和思维方式或不符合英语的文化习俗 ,就出现了错误。英语教学工作者在教授英语过程中经常提醒英语学习者要学会用英语思维。然而 ,已经有了第一语言用于思维 ,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很难开始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要学会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 ,需要以对该种语言相当程度的掌握为前堤。不可能一开始就学会。因此 ,越是初学者 ,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也就越大 ,换言之 ,负迁移发生的机率就越大。 这种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词汇方面。 由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必须依赖于汉语来理解和记忆英语词汇 ,这种对母语的依赖强化了学习者对英语词汇的片面掌握 ,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的产生。如: “学习” 是“learn”, “学英语” 是 “learn English”,非常正确。碰到“学知识” 自然就成了 “learn knowledge” 。来之学生作文中的一句话 “I should learn more and more knowledge.” 便是一例。按照英语表达习惯 ,knowledge 不是可以 learn 的 ,只能 get , gain , acquire 或 broaden ,enrich , widen , extend , improve等。

2. 句子结构方面。 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已经讲到英语与汉语在基本句子结构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之 处 ,有的甚至完全一致 ,这样就很容易使学习者养成生搬硬套的习惯 ,中国式英语也就随口而出了。如:“我和他谈话。 ” 是 “I talked with him.” “我和他一起去。 ” 是 “I went with him.” 那么 “我和他离婚。 ” 自然就成了 “I divorced with him.” 其实不然。英语的动词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 “divorce” 一词虽然既可用作及物动词 ,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 ,但 “跟谁离婚” 不能用“divorce with sb.” 上句的正确说法则是:“I divorced him.”

3. 文化习俗方面。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关系密切的结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中有什么概念 ,这个民族的语言中就会有什么语词和句子结构来表达这种概念。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要靠语言 ,反过来影响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例如:我们用汉语能很容易地表达 “杰佛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 和 “杰佛逊是美国第几任总统 ?” 而英语只能表达“Jefferson is the third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它很难对 “the third” 提问。这就是文化差异问题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而影响到语言的表达。

三 中国式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和英语学习者的关注。由于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时甚至积极地和母语进行对比 ,因此广泛地受到母语的影响并造成母语成份的迁移。如果形成正迁移 ,会对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形成负迁移 ,就会对学习起到干扰作用 ,随之就产生了中国式英语。笔者把中国式英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虽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但符合语法 ,不影响跨文化交际。 例 1 :昨天我遇到了一位老朋友。Yesterday I met an old friend. (英语的习惯表达法是把 yesterday放到句末。比校: I met an old friend yesterday. ) 例2 :我想他不会成功。I think he will not succeed. (英语的习惯表达法是否定主句的谓语。比较: I donπ t think he will succeed. ) 例3 :要和他相处非常容易。To get along with him is very easy. (英语的习惯表达法是用 It 作形式主语 ,把动词不定式后置。比较: It is very easy to get along with him. )

2.虽不符合语法 ,但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不影响跨文化交际。 例1 :去叫你爸爸。Go call your father. 例2 :试敲一下后门。Try knock at the back door. 例3 :我从没有听说过这种事。I have never heard say of such things.

3.虽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也不符合语法 ,但不影响跨文化交际。 例1 :他的名字叫汤姆。His name is called Tom. 例2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I very like this book. 例3 :天正在下雨。The sky is raining. 例4 :我在看书。I π m looking a book. 例5 :上海的交通很拥挤。Shanghaiπ s traffic is very crowded.

4.虽符合语法 ,但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影响跨文化交际。 例1 :请到休息室去喝杯咖啡。Please go to the restroom to have a cup of coffee. ( restroom 并非 “休息室”,而是 “厕所” 。 ) 例2 :他在一所高校学习。He is studying in a high school . (high school 并非 “高校”,而是 “中学” ) 例3 :店主让我父亲一天干 16 小时的活。The shop’s owner let my father work 16 hours a day. (全句表达的意思成了 “店主同意我父亲每天工作 16 小时” 。let 在此表达 “同意”,而不是 “迫使” 。 ) 例4 :父母亲都出差去了。我一个人在家 ,只能自己跟自己玩。Both my parents were away on a business trip. I was left alone at home , so I could only play with myself . (play with oneself 是 “手淫” 的意思。英语中没有单纯表示 “玩” 这个概念的词。 )

四 中国式英语是受到母语文化干扰的不纯正的英语 ,是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硬套母语规则和习惯的不规则英语 ,也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 “过渡语” 。应用语言学家L. Selinker早在 1972 年就提出 “过渡语” ( inter language) 这个概念。人们认为 ,过渡语 “是指外语学习者在整个外语学习的心理语言过程中所体现的语言体系 ,其特点是涉及到大量的母语干扰和语言迁移现象” (杜争鸣 ,1998 :9) ,它 “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它出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做出的努力。 ” (胡荣 ,1998 :21) ,该语言系统是学习者在英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对英语的理解与验证的结果 ,它在不断的验证中发展 ,使之越来越接近英语的语言系统。中国有人数最多的英语学习者。以中国文化为背景、 以汉语为母语的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