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94318(2000)03000105论沈从文的文学功利观张玲(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摘要:通过沈从文对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文学与现实人生关系的理解,分析论述沈从文具有同 五四!文学革命的思想启蒙精神一脉相承的文学功利观,并指出正是他独特的文化选择导致了他在创作上远离了当时的文学主流。关键词:沈从文;文学功利观;湘西价值;文化策略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记码:A沈从文认为美在生命,艺术创作是求生命永生,因而文学作品表现人性,表现对生命的明悟,这是沈从文文学观的基本出发点。读者从作品中感受到各种生命形式,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然而艺术终不是已成过去的生命现象的单纯展览,艺术自有它的现实意义,沈从文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的。当人们说沈从文在作一种远离现实人生的纯文学追求时,可能没有注意到他在许多有关文学的理论文章中都谈到了文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文学与现实人生之间的关系,他把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提到了极高的地位,沈从文认为文学是一种 力!,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展览,而是一种能 翻腾社会摇动信仰的力!。[1]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沈从文明确指出: 文学运动的意义,是要用作品燃烧起这个民族更年轻一辈的情感,增加他在忧患中的抵抗力!。[2]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强调必须将文学艺术作品作为 经典!: 凡希望重造一种新的经典,煽起人类对于进步的憧憬,增加求进步的勇气和热情,一定得承认这种经典的理想,是要用文字方能奏效!。[3]由此可见,沈从文继承并坚持了 五∀四!思想启蒙精神,将思想领域的变革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把关于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同改造社会联系起来,将文学纳入了他改革人生的框架中,认为文学应该起到摧毁和重建有形社会和无形观念的工具的作用,文学是民族品德重造的 力!,这实际上是肯定了文学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意义,表现出了一个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早在新文学革命之前,戊戌变法的主要发动者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关系∃一文中就提出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其言论偏颇之处虽显而易见,但这里包含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就是将文学与民族道德、风俗、人心、人格的改造和更新联系起来,高度重视文学的思想启蒙作用,使文学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新性格的有力武器,而他所强调的文学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直接联系、对文学思想启蒙的意义和文学作用的夸大,对以后现代文学观念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新文学作家中的绝大多数在最初从事文学创作时都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他们自觉地在自己的肩头担负着沉重的社会使命和历史使命,把文学作为改造民族灵魂的重要工具,严肃地思考着民族的苦难和民族的前途,第13卷第3期2000年9月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LianyungangTechnicalCollegeVol.13No.3Sep.2000收稿日期:2000-05-11鲁迅就是其中最突出和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在#南腔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曾说过他从事小说创作的目的, 以为必然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可见他迈向文学领域的第一步,就是想以文学警醒民族的酣梦,重振民族精神,使民族走向振兴之途。与鲁迅相似,1922年夏沈从文受 五∀四!余波的影响离开湘西来到北京时,怀抱的同样是一个天大的理想: 读好书救救国家。这个国家这么下去实在要不得!。他同样选定了文学作为自己一生从事的严肃事业。如果说早期沈从文的创作还表现出了急于在文坛上站稳脚跟的杂乱足迹,那么当他在现代文坛上立足已稳后便以自觉的意识对湘西世界进行了新的审视,作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选择,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出发,以此反观在现代文明历程中的道德沦丧与罪恶,同时与鲁迅等 五∀四!文学革命的作家相似的启蒙情结使他时刻不忘将此与现实社会个体生存的精神拯救联系在一起。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在周遭的社会现实中,沈从文到处看到的是 堕落因子!人的堕落,人性的丧失。他苦苦思索: 我们人类的意志是个什么形式?在长期试验中有了些什么变化和进展?它存在,究竟何处?它消失,究竟为什么而消失?一个民族或一个阶级,它的逐渐堕落,是不是纯由宿命,一到某种情形下即无可挽救?会不会只是偶然的事实,还可能用一种观念一种态度将它重造?我们是不是还需要些人,将这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用一些新的抽象原则,重建起来?对于自然美的热烈赞颂,对传统世故的极端轻蔑,是否即可从更年轻一代见出新的希望?![4]他认为在这种社会现实中,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关键在于人的重造和民族精神品德的重造。沈从文渴望对人的精神进行文化重整,以实现自己对民族精神更新的理想。他把文学看成是 工具!,希望通过文学来达到他人的重造和民族精神重造的理想。他认为中华民族既然是一个受文字拘束住了的民族,进步的希望就依然还应建设在文字上面, 因为一切进步观念都要把它输入国人意识中,形成一种普通力量,在中国,文字还是一种最简便、最容易使用的工具。![5]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 工具重造!的要求,就是用文字 重造经典!以改变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思想,将文学的作用推到极高的地位: 文字犹如武器,必好好用它,方能见出力量!,[6] 相信一切有庸俗小气自私市侩人生观建筑的有形社会和无形观念,都可以用文字作为工具,去摧毁重建!。[7]他真诚地希望通过文学输入一种 健康、雄强!的人生观来改变现实人生,对人的精神进行文化重整,使人超越生老病死、生儿育女这类单纯 生活!状态,而具有一种现代人生的 生命取予形式!,以顽强的进取精神和高尚的情操使 生命之光,煜煜照人,如烛如金!。显然,沈从文的这种注重思想变革,用文学来达到 人的重造!和 民族精神的重造!的思想与鲁迅等其他 五∀四!作家同属一源,是来自于 五∀四!的文学革命思想。40年代沈从文曾多次发表专门纪念 五∀四!的文章,[8]他深深怀念 五∀四!的 天真! 勇敢!精神。在这几篇文章中,沈从文表述了与主流文学作家完全一致的看法,即他相信文学革命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知识人是左右历史的重要力量。 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作为启蒙者占据社会中心位置的幻觉,在沈从文那里表现得十分充分,结合他40年代后期的 艺术治国!论来看,沈从文与现代主流传统的分歧不在于文学是否应尽介入社会,而在于文学当以何种方式、为什么目的介入社会。沈从文提出的文学的 翻腾社会摇动信仰的力!,正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文学引导人类向上的作用,即通过文学对国民灵魂、民族精神的熏陶影响来改造民族灵魂,进而达到振兴民族、国家这一目的。文学要改造人的灵魂势必要面对活生生的人和现实人生,这就涉及到现代文学观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文学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文学对社会现实人生的关注和意义是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中最值得注意的发展。面对 到处是榛刺、是悲惨、是枪声炮影!的社会现实,作家们自觉提出了 为人生!的文学现实课题,更加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2∀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9月平民百姓的生活愿望,更加注意发挥文学的思想启蒙效应和社会功能。比如鲁迅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对人生的描述同对人的灵魂显示结合起来,以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兴亡为出发点,在鲁迅所描写的 沉默的国民魂灵!中铭刻着历史、也铭刻着现实,换句话说鲁迅对这样的魂灵的描写,即对中国人生的描写,既深入了历史也深入了现实,所有这些使得鲁迅观念里 为人生!的文学,成为一种既有鲜明的启蒙主义特点,又必定要通向对社会的革命改造的文学。在中国现代,几乎每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脑子里都有这个 人生!问题,这是中国的现实把它摆到他们面前的,然而在不同的人那里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也是不尽相同的。朱光潜就曾说过 诗与实际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他认为文学对人生应保持一定的 距离!, 我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制造活动,它的制造者应当以一种超越一切忧喜的纯粹审美的态度来观照社会人生,而不应直接卷入社会人生中的纷繁矛盾冲突之中!。[9]这样一来文学与现实人生的距离实际上就被拉开而变得十分遥远了。沈从文是看到文学之于人生的意义的,他在#沫沫集∀学鲁迅∃一文中总结了 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实际在于把文学由风花雪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一改为用明白亲切的话语形式来反映广大人民的生活疾苦,反映现实社会人生,用文学批判黑暗现实,塑造未来理想社会并以此来改造社会人生,即创立了 文学与人生不可分!这一理论: 一切理论的发展,由陈独秀胡适之诸先生起始,三十年来或以文学社团主张出发,或由政治集团思想出发,理论变化虽多,却始终无从推翻这话所包含的深远意义!。[10]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对文学革命的成就以及现代文坛上 为人生!的文学是持肯定态度的,他在对鲁迅先生的成就进行总结评价时(尽管总的评价不算太高)也看到了作为 五∀四!文学革命先驱之一的鲁迅在这方面为新文学所作的创作实践及对新文学所起到的奠基作用。应该说沈从文有着对文学与人生关系的正确认识,他说 一切作品皆植根于%人事&上面,一切伟大作品皆必然贴近血肉人生!,[11]作家的 独立思想!来源于对 血肉人生!的深切认识。沈从文就因其独特的生活经历,而对现代中国 边城!的社会生活有深切体验,正是这种深切体验使他把问题归结到 人性!上,基于他独特的文化选择,他追求的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性解放,而是他认为足以造成一种 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人性。但沈从文的创作也表明 人性论!尽管有可能引导作家对历史的发展作出不完全正确的结论,却并不引导作家脱离社会生活,相反,沈从文正是凭此对当时中国社会人的状况,人的命运作深深的思索,以期唤起人的善良美好的愿望,从开始到后来,在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同时他都强调文学同人生的联系。也正因为此,他写过#菜园∃、#新与旧∃,他写过#牛∃、#丈夫∃、#萧萧∃、#贵生∃。他郑重的申明过#边城∃和#长河∃不是写的引人怀旧的不真实的田园牧歌,而是热衷于 民族品德的发展与重造!,希望以此实现自己改造现实人生的理想。在沈从文关于文学的理论中文学之于人生是有深刻意义的,我们找不到文学与现实人生脱离的论述。问题在于既然沈从文已经在自己的作品中,在诸多解释自己创作意图和目的的理论文章中表明了他自己对文学的功利性的认识,对文学同人生的关系的认识,对文学于社会现实意义的看法,为何从当时以至后来诸多的评论仍将他的写作归为游离于现代文学 主流!传统之外的没有内容、没有理想的创作?我们认为这同沈从文的文化选择有直接的关系,那就是他始终是在 湘西价值!的坚守下进行创作的。以湘西为参照系,沈从文在自觉继承了 五∀四!作家启蒙使命的同时,在文化策略上却一反前者,采取了 湘西价值!的坚守态度,从人性和道德角度去揭示社会发展中的深刻矛盾,探究民族生存发展的出路。沈从文因其独特经历而选择湘西作为参照系,其文化态度的形成和文学创作的风格特色均同湘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的创作不断地渗透出对湘西文化的执着和对湘西价值的坚守,∀3∀第13卷第3期张玲:论沈从文的文学功利观在湘西秀美的山川河流中屡屡印证一个特异的文化遗存,除了强调湘西人事景物的原始、停滞和盎然的古意,同时也有更深的企图,那就是认为从这口古井中还可以汲取新鲜的泉水: 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二千年前中国会产生一个屈原,写出那么一些美丽神奇的诗歌,原来他不过是一个来到这地方的风景记录人罢了。屈原虽死了两千年,#九歌∃的本事还依然如故,若有好事人,我相信还可以从这口古井中汲取新鲜的泉水!![12]他相信能以这股清澈的 泉水!荡涤人世污浊,浸润民族灵魂,这不仅是对自己作品价值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自己文化选择的自信。于是他在湘西世界中采香花异草、溶楚风民性,为中华民族开了一剂 少年血性汤!, 就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这二十世纪的舞台上与别的民族争生存权利!。[13]在沈从文看来,只要对一切旧有的观念产生深刻怀疑,使人性重返自然,重建以自然人性为基石的新的人生观念,并让它在人们头脑中生根发芽,那么新的人与人关系的建立、人性的复归便水到渠成,便能重造民族精神品格。沈从文对古老文明的张扬体现了现代文明历程中通过道德神话和历史记忆来补正和反衬其道德沦丧与历史罪恶的需要,这是沈从文独特的文化选择。这种 走向过去!以古老文明反观现代文明同 走向未来!以现代文明批判传统文化在方向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沈从文正是以这种文化策略来坚决地继承 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启蒙精神,因此他的启蒙发生了 转向!。在 五∀四!以后到大革命失败前后,以鲁迅为代表的第一代作家由于看到被夸大的文学启蒙思想的作用在阶级斗争的现实面前破产,在经历了思想与文学的危机后,大批作家因此走上了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同路人的道路,从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治革命中寻找振兴民族的现实物质力量,在文学观上扬弃了 文学能扭转乾坤!的唯心主义理论框架,保留了 改造民族灵魂!的合理内核,并与表现工农大众的无产阶级文学阶级功利主义的要求结合起来,成为现代文学观念中的主流。而此时(1927年到1928年),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观照正在越过对特殊风情风俗自然风光的展示开始了一种更深蕴含的把握,他正心醉神迷于自己所找到的这个美丽的世界。到三十年代,沈从文完全具备了文化策略的自觉性时,更是倾心于这个世界,以理想和浪漫的笔触重塑湘西的形象,以湘西世界来代表一种精神境界,始终执着于人的精神文化重造。在中国现代文学主流作家们那里,现实人生是具体的,伴随着 血与泪!的事实与意义,沈从文也是关注现实人生的,但这种关注始终以人的精神、生命为本,显然,沈从文认为文学应该用重造生命的方式改造人生,却不赞同用文学改造社会。因此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的批判往往成了他的作品的表层结构。他一方面对民族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深感忧虑,另一方面其创作也常常越过现实中国的 血与泪!,而在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他的这种价值立场不可能受到重视。沈从文在自己的文章中常常称自己是一个 乡下人!: 我的这种乡下人的气质倘若能得到你的承认,你就会明白我的作品目前和%多数&读者对面时如何失败的理由了!。[14] 我感觉异常孤独。乡下人实在太少了!。[15]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与其说 乡下人!是沈从文对自己身份的认定不如说是他对自己文化选择一个定位,他不能抑制的内心感慨实际也说明了他始终是在孤独的语境中写作。沈从文崇尚善与美的统一,因此他不是唯美的 艺术派!,但他从生命的角度关注人生社会,又区别于易于讲究浅表功利的 人生派!,因此尽管从开始到后来沈从文在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同时都强调文学同人生的联系,但当沈从文塑造出 湘西世界!并从中去寻求合理人性合理人生的时候,他的作品跟当前实际人生的距离也就拉开了,于是 京派!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自然就被看成 京派!理论家朱光潜的理论在创作中的实例了。同时这种因坚守湘西价值的独特文化策略而出现的 转向!的启蒙,使得沈从文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刻。沈从文∀4∀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