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作者:陈爱忠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1年第02期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事件频发,这不仅给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和谐。
频频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给学校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说明学校安全工作从教育到保障皆存在“缺位”现象。
做好学校安全工作,需从多方面努力。
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抓好安全教育才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治本之策和长远之策。
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项培养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掌握自护自救知识,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进一步强化和改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期在一些中小学开展了问卷和访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的大背景下,跟以往相比,现在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比较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也有所加强。
但尽管如此,安全教育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安全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多重困境。
因此,中小学安全教育只有突破困境,找到出路,才能使安全教育起到应有的实效。
当前中小学安全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困境一:办学思想偏差导致安全教育的地位边缘化学校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少学校还是以升学为目的,安全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安全教育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正是安全教育被边缘化的一个真实写照。
其表现有三:一是安全教育让位于文化课。
由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是以升学率为指标,学校迫于升学压力,全部工作都是以追求升学率为中心。
这种认识上的错位使得学校在上课的时间安排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偏向文化课。
二是安全教育走过场、流于形式。
在不少学校,只有在诸如安全教育日,或者某时某地发生了安全事故时,才匆忙上阵搞一些所谓的安全教育。
即使是在这些特定时间进行安全教育,很多也只是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搞形式主义。
三是重管理轻教育。
部分学校把硬件安全放在安全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仅仅被理解为安全管理。
每当发生事故以之后,一些学校总是找管理上的漏洞,比如,教师管理学生的责任分工是否明确,值日值勤制度是否落实,关键部门、重要环节有无专人负责等,其实在事故发生的背后是安全教育的长期缺席。
困境二:教育观念落后导致安全教育的内容狭隘化按照《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学校安全教育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范围和发展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围绕“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六个模块来开展安全教育。
而且,安全教育必须根据各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但调查发现,不少学校仅从日常经验和传统习惯出发,随心所欲地组织安全教育活动,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导致了安全教育的单调、狭隘,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也不能体现学生的年龄、地域和个体差异。
具体表现为:一是安全教育内容范围较狭小。
很多学校仅限于开展交通、火灾、溺水、用电、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教育,而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网络信息安全的等方面的安全教育相对薄弱,甚至根本没有涉及。
二是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
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安全责任、安全技能和安全对策教育等方面。
安全知识、安全责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掌握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明白自己在安全事故中所应承担的责任,是“知”的方面;而安全技能、安全对策则是使学生在学习“知”的基础上,逐步掌握防范和处置事故的技能和方法,是“会”的方面。
当前的安全教育主要还是侧重于安全知识、安全责任的教育,对于让学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安全技能、安全对策的教育还不够。
三是安全教育的个性不明显。
大部分学校的安全教育没有体现学生的年龄、地域和个体差异。
中学和小学的安全教育几乎一样,不同学校之间也大同小异。
另外,安全教育的侧重点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安全,一些个别出现的突发事件较少纳入教育者的视野,如,性侵害、家庭暴力和自杀现象等事件发生率虽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这些涉及个体的安全教育仍是弱项。
困境三: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安全教育的方式简单化安全教育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讲解与说教是最常用的一种。
其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安全教育课或班会课上阅读安全规则、安全事项叮嘱、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安全问题等。
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口头讲解几乎是唯一的教育方式,而学生喜欢的诸如观看安全影视或参观安全展览、专业人员讲座和实践演练等教育方式几乎没有。
学校安全教育的方式为何重“说”轻“做”呢?在访谈调查中,不少教师反映开展安全教育的最大困难在于“安全教育资源不足”。
如,教师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很难胜任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任;学校的教材资料、教学设施缺乏,有些教育活动难以开展;经费不足,组织活动困难重重……由此看来,学校教育资源(如师资、教材、设施、经费等)的匮乏是导致安全教育方式简单化的主要原因。
困境四:管理体制弊端导致安全教育的主体单一化学校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就外部而言,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紧密配合;就内部而言,需要学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
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安全教育的主体单一,教育者只是学校教师。
从外部看,不少学校的安全教育主要靠自己孤军奋战,难以得到社会、家庭的支持与配合;从内部看,不少学校把安全教育的职责仅仅落在政教处等学生管理部门,主要指定班主任来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
正是这些管理体制方面的缺陷,造成其他部门和人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影响了学校安全教育的效果。
突破中小学安全教育困境的路径路径一:端正办学思想——从应景之用走向常态教育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事关教育事业稳健发展。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山。
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因此,突破安全教育边缘化,安全教育走过场、形式化的困境,关键是要端正办学思想,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首先,建立安全工作考评机制。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平安校园建设作为考核学校的重要指标,实行校园安全工作“一票否决”,以促使中小学校把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其次,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制度。
把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建立安全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也要健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制定安全教育工作的中长期规划,以促使安全教育做到常规化、制度化。
最后,开设安全教育必修课程。
将安全教育课与文化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真落实安全教育“进教学计划、进教材、进课堂”的“三进”工作。
同时,确保对安全教育的投入,以保证安全教育从纪念日向经常型转变。
路径二:充实教育内容——从狭窄单一走向丰富多样突破安全教育单调、狭隘,缺乏个性特色的困境,出路在于充实教育内容。
应根据《纲要》的要求,按照不同学段、不同地域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范围和发展目标以及各自的身心发展特点,有侧重点地规划好教育内容。
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拓展安全教育的范围。
在继续抓好交通、火灾、溺水、用电、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同时,还应加强社会治安的防范、自然灾害的应对等方面的安全教育。
此外,安全教育要贴近时代,与时俱进。
当前,校园暴力、网络犯罪、毒品犯罪和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障碍和威胁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重视对学生开展法制观念、抗御挫折、珍爱生命等方面的教育,把防网吧危害、防毒品危害、防性侵害、预防自杀等作为安全教育的内容。
第二,扭转重“知”轻“会”的偏差。
为扭转目前学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识轻技能、重预防轻应对、重逃生轻救护”的现象,安全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让学生掌握防范和处置事故的技能和方法,尤其是要让学生掌握在灾害面前如何应对,在危急时刻如何避险,在陷入困境时如何自救和他救等方面的技能和方法。
第三,彰显安全教育的个性。
安全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个性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
一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侧重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更强调个人安全,中学阶段既强调个人安全,也兼顾公共安全。
二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特殊要求设定不同的教育主题。
城镇学校重点加强网络安全、消防安全、青春期安全、远离毒品等教育;农村学校重点加强公共卫生、预防火灾、意外伤害、自然灾害、乘车乘船等安全教育。
三是关注个别学生的安全教育。
诸如那些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那些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等,都是安全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
路径三:改进教育方法——从单纯说教走向参与实践为突破当前安全教育过于注重说教,枯燥乏味,效果不佳的困境,学校应从改进教育方法人手。
应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讲求教育艺术,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学生为中心,倡导体验式、演练式的教育形式,以增强教育实效性。
为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第一,丰富教育载体。
学校安全教育的载体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通过安全教育课、主题班会和学校集会等常规途径开展以外,还可以采取诸如校园安全文化节、安全知识竞赛、夏令营、少年警校、安全演习、观看影视、自救比赛等活动进行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如校刊校报、墙报、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等来传播校园安全知识,甚至可以根据青少年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事物,爱好新奇文化产品的特点,与商家和音乐公司联手,开发出以校园安全为主题内容的趣味游戏、动画片、玩具、顺口溜、童话歌谣、流行歌曲等。
这些新颖的教育载体对于解决安全教育形式单调、效果欠佳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创新教育方式。
访谈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喜欢直观形象、与生活紧密结合,能够亲身体验的教育形式,如,实践演练、观看相关影视、教师举例讲解等。
因此,学校应创新教育手段,做到说教与实践相结合,大力提倡参与式的教育方式,如,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紧急事故下逃生、救护等实践演练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安全的影视作品、阅读趣味性强的安全教育读本,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主组织诸如演讲、小品、游戏、角色扮演、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安全主题活动。
第三,提升教师素质。
学校应创造条件让教师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知识及安全技能水平,以更好地胜任学生安全教育。
路径四:健全管理体制——从单打独斗走向齐抓共管为突破当前学校安全教育主体单一、工作孤立的困境,必须健全管理体制。
学校应主动出击,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网络。
具体的措施有:第一,协调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