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韩关系之建国后两国关系深化

中韩关系之建国后两国关系深化

中韩关系——建交后两国关系深化学校:中山大学校区:珠海校区学院:国际商学院名字:霍炜雄专业:2010经济学每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都有着误会,没有永恒的友谊,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大家都是互相帮助,为自己的利益努力。

同样,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将用“中国”代替)和大韩民国(以下将用“韩国”代替)之间他们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当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各样的尊严,利益,民族等问题,中国和韩国的关系经过了很多变化。

而,对于各个国家之间,这十几、二十年发生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关系变化,因此,我将就在中韩建交后,对中韩双方的关系,进行讨论,从中试图寻找出他们之间的某一关系,或者是因果,或者是主从,或者是并列,或者是一个混合型关系。

第一部分基本介绍1.中韩介绍大韩民国(韩语:대한민국),简称韩国。

位于东北亚,是一个新兴的发达国家。

宪法领土范围为整个朝鲜半岛及附属岛屿,实际领土约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9。

位于亚洲大陆东北朝鲜半岛南部,东、南、西三面环海,面积9.96万平方公里,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万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

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也包括历史上的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陆地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一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岛屿(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共约960万平方千米。

2.中韩建交背景在1978、1979年,日本、美国分别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国际局势顿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由于冷战时期,朝韩双方处于不同的阵营,1983年韩美达成《韩美共同防御条约》,而朝中则缔结了《中朝友好互助条约》,因此受朝鲜半岛特殊的政治格局制约,中韩建交的条件仍不成熟,因此当时的中韩关系不能有突破性的重大改变,最后导致了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10余年间,韩国成为东亚各国中唯一没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不过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深化中韩两国的双边关系提供了广阔的基础。

改革开放,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而这一政策,正好为了后面中韩关系突破作为了一个切入口和铺垫,有利于增加中韩建交历史性。

到了1991年,国际局势再次出现了剧烈的变化。

东欧剧变,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其中很多都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这为了中韩关系的突破提供了很好的社会背景和因素。

而苏联的解体,从历史上结束了当时世界两大霸权帝国所引起的冷战时期,促进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先后瓦解,并且很好地缓和了朝韩双方不同阵营所导致的尴尬。

与此同时,朝韩双方都开始为进行扩张性的外交手段。

在韩、朝加入联合国的同时为中国改善与韩国关系清楚了法律责任。

并且朝韩双方在1991年12月所签署的《关于南北和解,互不侵犯和合作交流协议书》更是加快中韩建交的润滑剂。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下,终于克服重重困难,扫清了进一步深化双边关系的障碍,为中韩建交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与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外长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韩两国正式建立起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3.中韩建交的意义对于中韩建交,中韩双方都很着深厚的意义。

就中国而言,中韩关系的深化,是出于对政治,经济,军事与战略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以及对国家利益最大化追求,是中国实现和韩国和解的最根本原因的结论。

并且在中韩建交的同时,它对于中国有着及其大的作用,主要包括四大方面,一是能增加台湾的外交孤立,由于在建交的同时,中国必须是的韩国承认“一个中国”的问题,这使得台湾在外交上减低了支持的力度,为台湾回归起作用;二是扩大与韩国的经济合作,通过把韩国的高端科技引入到中国,加快中国产业的技术性提高,增加国家经济实力;三是减少平壤看起来无休止的援助请求;四是能增强中国在对抗美国‘301条款’时的讨价还价能力,在美国与中国谈判此条款的情况下,中国由于建交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加了其为本国利益保护的能力。

实现战略上“一箭四雕”的功效。

而对于韩国方来说,中韩建交更是有其特殊性意义,一促进“北方外交”政策的实施,开拓韩国的视野,符合历史潮流。

二经济上借助中国。

韩国地小人稀,很多资源都没有,通过对中国的建交,可以获得大量廉价劳动力,方便韩国资源进口,有利于其经济发展。

三是政治和安全的考虑。

中国不仅是韩国的相邻国,而且是联合国安理会成员之一,中韩建交有助于提高韩国国际地位,并且,受到中韩建交的影响,这很有利于对朝鲜的无形压力,减低威胁。

四是历史文化的结合。

韩国在历史上已经在文化上依赖于中国,因此为了更好的文化传播和发展,中韩建交的有利的。

第二部分关系与联系1992年,中韩建交,由于建交尤其历史性,必然性和利益性,因此使得中韩关系有冷战中的“有缘无分”开始向“两情相遇”的转变。

为此,我将为了更好地分层体现出中韩关系的特点,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地域这4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 政治上中韩两国自1992年8月24日建交以来,政治上, 两国领导人开始了多次互访, 并在国际多边活动中举行会晤。

截至1 9 9 5 年上半年, 韩国方面来华访问的领导人就有: 总统卢泰愚(1992 年9月)、副总理兼经济企划院长官崔抚圭(1992年12月)、国会议长李万燮(1994年1月), 金泳三总统(19 9 4年3月)、国务总理李洪九(1995年5月)。

另外, 韩国知名的社会活动家金大中先生于去年1 月应中国外交学会的邀请访问了中国。

中国领导人访问韩国的有: 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深(1 993 年5 月)、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1993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鹏(1994年10月)、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1995年2月)、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1995年4月)。

之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两国的来往会晤次数越来越多。

通过会晤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 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以便于形成政治性交流,促进双方友好关系。

再者,两国通过1998年11月,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并且商定着眼未来, 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

2000年10月,双方一致同意将中韩合作伙伴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

2003 年7 月,。

双方商定在新世纪建立和发展“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并将致力于开创中韩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新局面。

2008年5月27~ 30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 并一致同意将“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

深度地进行政治上的交流,在致力于减少由于冷战时期阵营或者其他方面所带来的尴尬关系之余,深化、进一步地扩大两国大方向的接触,减少由于政治摩擦所带来的或关于经济、文化等所带来的不必要冲突,从根本上加强了两国之间的交流,促进双方友好关系,提升两个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竞争力。

为未来发展做好铺垫。

站在中韩发展的历史长河上看待,在现有的政治上中韩关系是良好的,是有必要的,是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性的。

我也相信,中韩双方在政治上的合作是中韩关系向友好化的最基本保障。

2. 经济上根据韩国统计厅资料, 中韩建交之前的1991年, 双边贸易额仅为44.43 亿美元。

两国建交的1992 年, 双边贸易额达到63.79 亿美元。

此后,双边贸易额逐年大幅度增加。

1997 年中韩贸易额突破200 亿美元, 达到创记录的235.47 亿美元。

到1997 年底, 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

在中韩建交之后,双方开始为建立一个稳定经济合作状态做了很多准备,并且,在建交后,我们发现,两国间由于经济上的相互促进,不提地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实力,缓解了之前冷战的就业、经济扩张压力。

中韩建交以后, 韩国对中国的项目直接投资也得到了迅速扩大。

1996 年6 月, 中国累计批准韩国在华项目7616 项, 协议韩资金额105 亿美元。

韩国对华投资额已占韩国对外总投资额的50%,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

通过两国之间的投资,大大提升了中韩双方的就业人口,在中国而言,面对庞大的劳动力基数,当时正正需要大量投资来提高如此之多的就业岗位去弥补这一个劳动力缺口,并且对于当时主要以劳动力为主要竞争力量的中国来说,引进引进韩国企业,是极大的增加了技术引入,使得中国出现一轮技术型的转型。

而韩国看来,无论投资和引进企业都是百利而无一害,投资,可以使得他们在获得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促进国家的发展,引进企业可以增加国内企业良好竞争摩擦,提高本国发展,引进人才。

所以,这段时间的发展,使得中韩两国得到质的飞跃。

然而, 自1997 年以来, 随着中韩两国国内形势和东亚地区经济形势的骤变, 健康发展的中韩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和考验。

1997年一场规模空前的金融风暴席卷韩国。

年春夏开始的韩宝、起亚等一系列韩国大型企业集团的相继倒闭, 更加严重地恶化了韩国企业经营活动的金融环境, 开始直接影响韩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项目投资规模。

韩国由向中国提供了大约2.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和发展援助,顿然间,不得不转变成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紧急资金援助。

在这种情况下, 韩国企业的金融环境变得更加恶劣,1998 年以来, 中韩贸易规模显著萎缩。

根据韩国统计厅资料, 今年1-5 月份, 两国贸易额累计仅为80146 亿美元。

与1997年同期的93164 亿美元相比, 减少了13118 亿美元, 减幅14%。

其中中方出口从去年同期的39189 亿美元,减少到今年的28 亿美元,减幅达30%。

韩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在1996年达到高峰以后,1997年开始也出现下降趋势。

今年头5个月,韩国在华投资累计只有115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0%。

中韩贸易额与韩国在华投资规模的明显减少,对中韩两国的经济形势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于建交只有六年的中韩关系来说,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当属非正常的现象。

但是双方经济关系并没有由于大经济恶化而深化。

反之,中韩两国为此实施了新的政策去调整、面对此次金融风暴。

90 年代以来, 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80 年代末, 韩国开始执行以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为目的的“北方外交”, 完成了与苏联、中国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任务。

这些这些,在经济波动的大风波下都很好地稳固了中韩关系,使得两国在所追求的战略目标和利益方面, 具有许多共同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