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的“避税天堂”伤害了谁
2014-11-11 中国转让定价网
卢森堡的“避税天堂”伤害了谁
青海日报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新华社法兰克福11月9日电(记者/文史哲)据德国《南德意
志报》7日披露,国际调研记者协会通过对近2.8万页秘密文件进
行调查,发现300多家国际知名企业与卢森堡政府签订秘密协议,
大幅避税。
卢森堡的税制“优势”早就不是秘密,但这些文件披露的细节
仍令公众错愕、震惊。不过,在谈论这些之前,笔者不禁想到十多
年前风靡全球的一本书:《富爸爸穷爸爸》,作者清崎在书中以揭
秘者的口吻说,富人倚靠他们对制度的熟稔,设计出种种巧妙避税
的方案,最终使缴纳的税率远低于勤勤恳恳的上班族,因此———
他善意地提醒道———穷人如果学不会富人的规则,将永远是穷
人。
书中这一章节给笔者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因其行文和语气
给读者以“这一切理所当然”之感。但笔者仍然忍不住发问:为什
么不能阻止富人们继续这种不公平的游戏?
如今的卢森堡避税丑闻就像是这个问题另一面的答案。据称,
超过170家《财富》杂志500强企业都在这“避税天堂”建了分支,
其中包括美国百事公司、瑞典家居企业宜家、联邦快递、宝洁等“超
级富豪”,它们将“数以千亿美元计”转移至卢森堡,通过设立用
以“公司内部借贷”的金融子公司、编制复杂的会计报表和法律构
架等方法,最终可获得近于零的税率,避税总额“数以十亿美元计”。
事件曝光后,当务之急当然是判定这些避税方案是否合法,欧
盟委员会已经启动调查,检查卢森堡政府以及税务人员是否对企业
提供了非法的税务协定。
在法律之外,舆论争议的焦点更值得深思。不少人替这些企业
辩护,认为如果它们只是如“富爸爸”般运用了规则,又何尝不可?
毕竟,逐利是企业的本性,尤其对上市公司来说,账面数据直接关
系着市值波动与高管去留。但是,持这样观点的人似乎忘了,这对
那些更为“本份”或无力操作跨国避税方案的企业来说是否公平?
这种“逐利”方式是否可取?
由此看来,如何遏制有些公司突破公平竞争原则的投机行为,
将始终是市场监管者的一大课题。
当然,在这一事件中,监管者本身早已成为众矢之的,批评者
认为卢森堡政府才是始作俑者,故意设置极为复杂的税收体系以给
企业留下可乘之机,刚刚上任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前卢森堡首相容
克也已遭遇信任危机。但卢森堡政府也有苦衷,做为一个人口仅
50多万的弹丸小国,国民经济大大受惠于其快速发展的律师、会
计和金融业,端掉这些行业从业人员的饭碗,推动税制透明化并非
一朝一夕之功。
无论怎样争论,有一点却毋庸置疑,那就是纳税的本质———
纳税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当企业想尽办法逃避这一责任,社会也
将无法为企业提供支持。从近处看,欧洲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高
企,政府大幅缩减预算,企业避税早已是高度敏感的政治命题,直
接影响着民众对欧盟以及决策者的信任,因此也关系到企业经营环
境的稳定。从更远处看,政府利用企业税收投资教育、科研、以及
基础设施,这些正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
英国作家J.K.罗琳曾说,她在因写作《哈利·波特》成为百万
富翁之前,只能靠国家的救济金维持全职写作,“我因此感激我的
国家,我缴纳每一笔税款,永远不会为此想要更换国籍。”
这,或者就是维持社会良性运转所需要的“善”。我们应当自
觉,法律、市场或政府的力量并不能填充社会生活的全部空间,在
那些模糊不清的地带,更需要我们维护“善”的光芒,否则,伤害
的将是这社会中的每一个“我”。
阅读原文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