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卷第3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6月 致密油储层应力敏感性评价研究 陈璨杨胜来马铨峥方勇 王敉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摘要:针对致密油藏应力敏感性问题,采用非稳态和稳态渗透率测试方法,研究在围压一定,流压逐渐降低的过程 中致密岩石气测渗透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压降低的过程中,致密岩石渗透率损失率达到90%,存在 强应力敏感性;对于同一岩样,不同流压下的非稳态渗透率比稳态渗透率小;有效围压小于20 MPa时,渗透率快速 下降,当有效围压大于20 MPa时,渗透率下降速度逐渐减缓。 关键词:致密油储层;非稳态渗透率;脉冲衰减法;渗透率损失率;应力敏感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80(2015)03—0047—05
致密储层地下渗透率一般小于0.1×10。Ixm , 孔隙度一般小于10%。在实际生产中,随着油气不 断被开采,储层孔隙压力逐渐降低,岩石骨架的有效 应力增大,导致储层发生弹塑性压实变形。当油层 产生弹塑性变形或压实时,油藏的渗透率降低,影响 油井产能。 对于低渗透致密储层,学者通过大量试验,研究 储层渗透率随应力的变化关系,建立了相关模型,发 现致密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性普遍较强。由于试验 中所用岩心物性的差异及所采用研究手段的不同, 导致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_1 J,并且研究过程中大 都采用稳态法研究应力敏感效应。对于致密储层, 传统稳态法测试效率低、测试时间长、实验过程易受 环境温度影响、流速计量误差偏大_2-3 J。此外,由于 流体在致密储层中很难达到稳定流动状态,为模拟 油层真实条件下的应力敏感效应,应同时采用非稳 态法和稳态法测研究致密储层的应力敏感性。 Brace等人于1968年提出了基于非稳态渗流理论的 脉冲衰减法渗透率测试技术 ,后经Jones加以改 进,这种非稳态快速测量渗透率的方法可以大大缩 短测量时间 。i贝0量过程中只需要监测压力而无 需流量,实验系统精度能得到很好的保证。鉴于此, 本次研究采用脉冲衰减法对致密岩石的应力敏感进 行研究,并与常规稳态法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 脉冲衰减法测定原理 与常规稳态法测渗透率原理不同,脉冲衰减法 是基于一维非稳态渗流理论,通过测试岩样一维非 稳态渗流过程中孔隙压力随时间的衰减数据,并结 合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渗流方程的精确解答和 合适的误差控制、简化,从而获得测试岩样渗透率的
一种方法。 脉冲衰减法渗透率测量系统主要由上游大腔室 和小腔室、下游小腔室和大腔室及固定岩样的岩心 夹持器组成,如图1所示。2个小腔室的容积相等 (均为5 cm ),2个大腔室内部容积均为100 em ,开 关阀门时,阀门内均无体积变化。将致密岩样放人 岩心夹持器中并在样品周围施加一定围压,两端连 接容器,使得实验装置中的上游腔室、下游腔室和岩 样孔隙压力相等且达到平衡状态。在整体实验系统 内部达到压力平衡时,一个小的压力脉冲作用于岩 心夹持器上游腔内,此时,实验系统内形成一维渗 流,随后,压力脉冲穿过岩样并进入下游腔内。然 后,上游腔内的压力逐渐降低,下游腔内的压力逐渐 升高,直到达到新的压力平衡。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及达西定律,不考虑重力作用 时气体在岩样一维非稳态渗流的数学模型。。 为:
: c/zg ̄pap(x,t)
,0< <L, >0(1)
收稿日期:2014—1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深层油气藏岩石物性垂向分布规律及渗流特征研究”(50874114) 作者简介:陈璨(1991一),女,山东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藏渗流机理。
・47・ 陈璨,等:致密油储层应力敏感性评价研究 冲衰减模块上进行。该系统包括压力自动控制系统 和数据自动采集系统。该仪器对传统脉冲渗透率仪 器进行了适当改进,使得脉冲衰减前系统压力平衡 所需的等待时间明显减小,提高了试验测试效率,适 用于渗透率分布在(0.01—0.10)X 10。。 m 的致密 岩石。运行该仪器需要高压气源和稳定的围压施加 装置,气源提供压力不小于7 MPa。本次试验中使 用氮气瓶提供高压气源。 (1)非稳态测试。试验前30 min预热脉冲渗透 率仪,检查密封性后将岩样放人夹持器,施加30 MPa围压,然后打开脉冲渗透率仪器相关阀门,施加 一定的孔隙压力。按照仪器提示等待仪器上游腔 室、岩样孔隙及下游腔室压力达到热平衡后,手动降 低下游腔室压力约0.1 MPa形成初始衰减压力脉 冲,与仪器相连的计算机会自动测试压力衰减数据 并计算出脉冲衰减渗透率数值。在围压、外界环境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地降低流压,测试相应的渗 透率值。 (2)稳态法测试。常规稳态法气测渗透率首先 准确测定岩心孔隙体积。围压和流压由氮气瓶提 供,围压模拟地层岩样所承受的上覆岩石所产生的 覆盖压力,流压则模拟油藏流体的压力,大小由回压 阀控制。在测定时,通过改变流压来改变净有效围 压,待流动稳定后测定某压力点下的渗透率。测定 完后再降低流压改变净有效围压进行下一压力点测 试,实验参照标准(SY/T6385—1999覆压下岩石孔 隙度和渗透率测定方法》。
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次研究采用非稳态法和稳态法在不同流压下 (由大到小)测定6块致密岩样的气测渗透率(见 表2)。可以看出采用非稳态法测试时,6块岩样的 气测渗透率损失率最大可达96.50%,最低可达 88.17%;而采用稳态法测试时,气测渗透率损失率 最大可达93.28%,最低可达78.71%。不同测试方 法结果显示,致密岩样均具有极强的应力敏感性,且 非稳态法测得的渗透率损失率大于稳态法测得的渗 透率损失率。
表2压力敏感性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结果绘制渗透率应力敏感曲线 (见图3)。可以发现,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大,即流压 的降低,非稳态渗透率和稳态渗透率均呈明显降低
的趋势,但下降速度逐渐减缓。在生产初期,即在有
・49・ 陈璨,等:致密油储层应力敏感性评价研究 效围压小于20 MPa时,渗透率随流压的降低快速下 降,压力敏感性较强;当有效围压增加到20 MPa以 后,渗透率下降幅度明显减小,压力敏感性明显减 弱。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生产压 差,尽量减小压敏效应对开发过程带来的影响。 此外,同一块岩心非稳态渗透率变化曲线与稳 态渗透率变化曲线相差较大。在同一有效围压下, 非稳态渗透率比稳态渗透率大。通过对比可以发 现:有效围压较低,即流压较高时,稳态渗透率比非 稳态渗透率大得多;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加,非稳态渗 透率与稳态渗透率差距逐渐减小。这是由于在常规 墨 一O.O20 皇0.016 0.012 0.008 0 5 10 l5 2O 25 3O 有效围压/MPa 图3 稳态法渗透率测试过程中,首先给岩样施加一个较 小的围压,施加人口压力后同步缓慢增加围压和人 口压力以达到有效围压设定值。而非稳态脉冲衰减 渗透率实验过程中,直接对岩样增至设定的围压,之 后施加孔隙压力,即脉冲衰减过程中岩样在实验初 期短时间内承受了较高的围压作用,其对致密岩石 微观孔隙结构可能产生较为明显的压缩变形,包括 部分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即使后期施加了较高 的孔隙压力,岩样孔隙结构的塑性变形也无法恢 复。由此使得岩样非稳态脉冲渗透率小于常规稳 态法渗透率。
薯0.012 6 O.oo8 褂0.004 蝌
0
有效围压/MPa 不同岩心非稳态法和稳态法压力敏感实验曲线 将渗透率损失率 。。用 表示: =(k…一 i )/ (9) 式中: 一渗透率伤害程度,%; 一最大流压时的气测渗透率,10~ m ; kmin一最小流压下的气测渗透率,10 Ixm 。 6块岩心的渗透率损失率计算结果见表3。 表3不同岩心的渗透率损失率结果 % 从表3中可以看出,利用非稳态方法测得的渗 透率损失率大于用稳态法测得的渗透率损失率,且 ・50・ 040 O3O 020 O1O 0 10号岩心 O 5 1O 15 2O 25 3O 有效围 ̄,/MPa 率 O 5 l0 l5 2O 25 30 有效围压,MPa 非稳态法测得的渗透率损失率平均在90%以上,说 明致密岩心存在强压敏效应。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 能与致密岩石的孑L隙结构有关¨卜 j。致密储层中 存在许多扁平或板状喉道、微细毛管和成岩微裂缝 发育,流压降低时,可导致微小喉道关闭,渗透率大 为降低。鉴于此致密油储层不宜采用衰竭方式开 采,应及时给地层补充能量。
4 结 语 (1)非稳态脉冲衰减法实验表明,随着孔隙压 力的降低,致密油储层的渗透率损失率达到90%以 上,远高于常规低渗油藏。强应力敏感性是致密油 储层的一个重要特征。 (2)对于致密储层,非稳态脉冲衰减渗透率损 失率大于相同有效围压条件下的常规的稳态法测试 结果。 (3)在开采致密油藏时应尽量使油藏压力保持 相对稳定或控制好生产压差,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应 力敏感对开发的不利影响。
O 6 2 8 4 O 叭叭∞吣 O 0 0 O O 一 呈 _【)/斟 陈璨,等:致密油储层应力敏感性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肖文联,李闽,赵金洲,等.低渗致密砂岩渗透率应力敏 感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0,31(3):775—779. Dicker A I。Smiths R M.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Deter・ mining Permeability From Laboratory Pressure-Pulse Decay Measurements[C]// rhe SPE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Pe— troleum Engineering.Tianjin:[S.n.],1988. 孙军昌,杨正明,郭和坤,等.致密储层渗透率测试的稳 态与非稳态法对比研究[J].岩土力学,2013,34(4): 1009—1015. Brace W F,Walsh J B,Frangos W T.Permeability of Gra— nit under Hish Pressure[J].Geophysical Research,1968, 22:25—36. Jones S C.A Technique for Faster Pulse—Decay Permeabili— ty Measurements in Tight Rocks[J].SPE Formation Eval— uation,1997.19:65l一658. [6]Bourbie T,Walls J D.Pulse Decay Permeability:Analyti— cal Solution and Experimental Test[J].Soc.Pet.Eng.J., 1982:719—21. [7]Steven E,Haskett Q M,Narahara S A H.A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in Low.Permeability Cores[G].SPE15379,1988:651—658. [8]刘晓旭,胡勇,朱斌,等.储层应力敏感性影响因素研究 [J].特种油气藏,2006,13(3):18—21. [9]李闽,乔国安,陈昊.低渗砂岩储层岩石应力敏感试验与 理论研究[J].钻采工艺,2006,29(4):91—93. [10]薛永超,田烧丰.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藏特征[J]. 特种油气藏,2014,21(3):111—115. [11]廖新维,王小强,高旺来.塔里木深层气藏渗透率应力 敏感性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24(6):93—94. [12]王学武,黄延章,杨正明.致密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 [J].岩土力学,2010,31(1):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