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纺织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要求,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十二五”时期是武汉纺织大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内涵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学校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改善办学条件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增强办学实力,培育办学特色,创建本科教育品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阶段。
目前,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战略转型期,分析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处于关键时期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世纪头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必须根据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我校应该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 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为发展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大学”的目标,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是我校勇于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建本科教育品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动力。
一、指导思想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是我校在“十二五”期间,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教学工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
工作中心的行动指南。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树立人人成才、全面发展、系统培养的观念,立足我校学科优势与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创建本科教育品牌。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根据区域经济和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实施教学“4125”工程计划(4大工程、12项计划、5个保障机制),着力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基地、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到2015年,在校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8000人左右,专业布局更加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形成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打造“重品格,牢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武汉纺织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初步形成“一专业一特色、一学院一品牌”的人才培养格局,把武汉纺织大学建设成办学方向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二、目标任务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科学多样的成才评价标准,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积极改革以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树立“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人才发展观,将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施阳光素质拓展计划,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人人成才,多元发展”的人才质量观,实施个性化培养计划,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设立以卓越工程师、卓越设计师等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与区域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联系紧密的人才,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训练、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试点,实施个性化培养,在师资配备、实践教学、教学经费等方面给予保证。
2.学科专业结构合理。配合地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科学合理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保持纺织类相关特色专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加强
专业建设;健全和完善专业评估机制,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专业数控制在60个左右,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8000人左右。形成以纺织类优势专业为核心,理工、艺术、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干,相关学科专业共同支撑的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建设一批与区域产业联系密切,布局结构合理,产学研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
3.课程体系完善。探索并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课程建设,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多模块课程体系,形成注重品格养成和能力培养并举,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形成适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加强以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为主体的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十二五”期间, 50%的公共基础和专业骨干课程参与教学模式改革。
4.教学管理现代化。建立有利于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水平,健全科学的内部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全面推行多种形式的本科生导师制和教师兼任班主任制,大力推进教学管理重心的下移,强化二级院(部)的教学管理功能。通过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和全方位、立体化管理,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有利于学生能力与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
5.标志性成果显著。到2015年,力争获批国家重点建设专业项目1~2个,成为专业建设综合试点改革的单位;获批国家“卓越计划”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个左右;力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升级项目4项,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1项;力争获批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2个,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助单位。
三、具体内容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的核心是实施“教学4125工程”,它由四大工程共12项计划,5个保障机制构成,是实现“十二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的具体措施。
个性化培养计划
阳光素质拓展计划
阳光教育工程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数字化教学资源计划
品牌专业建设计划
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教育质量工程 精品教材计划
品牌基地计划
研究性教学改革计划
教学4125工程
教学质量监控e计划
教学管理e工程 教学质量评价e计划
两级管理三级保障机制
教学经费投入保证机制
人才培养保障工程 教学激励机制
重大教研专项招标机制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 大力实施“阳光教育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个性化培养计划。阳光教育工程的重点在于改革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将采取放开专业选修课、增加专业选择机会等措施,统筹好基本培养规格与个性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基本实践能力训练和创新教育的关系,建设集学生选课、创新教育项目、素质学分登记、家长跟踪、社会评价、交互指导与博客等交流功能于一体的本科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管理平台。二是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湖北省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和“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育计划”的要
求,集校内外优质资源,开设“卓越人才培养试点班”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班”,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2.阳光素质拓展计划。将素质学分纳入学分体系,注重知识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开发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力点,通过构建素质学分超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创建素质教育活动品牌。
建立人文艺术选修课招标制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材建设入手,重点建设50门人文、艺术、纺织科技基础类选修课,促进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协调发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按照“时间上要留有余地,空间上要有足够场所,机制上要有充分自由度”的原则,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园为平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精神,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氛围。加大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为特征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资助力度,学校每年投入30万资金重点资助200项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学校每年投入70万元用于资助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同时,建立创新教育项目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项目过程管理。
4.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促进教师培训制度化、常态化,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加强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建设,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有计划地推进教师队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实行青年教师上岗前学习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帮扶指导制度、教学水平测试、专项听课制度,推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计划,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实施中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计划、教师交叉培养计划等措施,加大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力度,学校将每年派30名左右教师到企业合作研究或生产实践,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加大课程管理平台信息化建设力度,为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提供保障条件。建立现代化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时反馈教师教学信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改革“教学质量优秀奖”的评选办法,提高教学质量优秀奖
获奖课程的课酬,逐步推行优课优酬,鼓励教师出精品课程、特色课程。
5.数字化教学资源计划。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学校将重点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强化教学资源和课程的整合,营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建设大学英语、大学数学等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字化专业课程资源库,着力打造集教学、自学、答疑、辅导、练习、考试于一体的教学资源服务平台、课程服务平台。同时优化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评价体系,推动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的创新,在公正公开公平的基础上,实行教学评价公开公示制度。
阳光教育工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性计划,学校计划每年投入200万元,五年共投入1000万元,确保该计划的实施。
(二) 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工程”,创建本科教育品牌
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继续实施“教育质量工程”,推进教育品牌战略,其目标是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培育重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孵化重大教学成果,初步形成一专业一特色,一学院一品牌的人才培养格局,建设具有武汉纺织大学特色的品牌专业、品牌课程、品牌教师、品牌基地、品牌文化、品牌学生。
1.品牌专业建设计划。按照“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定位,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以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为学科专业建设导向,强化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精心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品牌、特色专业,带动学校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按照国家特色专业立项建设点的要求,做好艺术设计、纺织工程、轻化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验收。2~3个专业进入国家重点建设专业,10个左右专业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及学校的学科基础与学科优势,在材料、经贸、信息、文化艺术等国家与地方经济振兴与重点发展产业相关方面增设新专业或专业方向;加强专业改造,丰富专业内涵,凸现专业特色,增加专业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建立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负责专业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设立专业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对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