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色彩与心理浅谈

色彩与心理浅谈

1 浅谈色彩与心理

摘要:我们生活在视觉语言的时代,色彩作为视觉语言要素之一,它的象征作用和对于人们感情上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形态和材质。各种颜色,由其不同的组合形式,浓淡及透明度上的差别,带给人们情感、意志、情绪方面的效应和变化,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观念和信仰。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色彩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设计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设计更有科学性和目的性。

关键词:色彩 心理 设计

从写生感知色彩到理性归纳概括色彩, 再到主观表现色彩,色彩是生存在同一时空氛围中的人们共同遵循的色彩尺度, 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知到理性再到表现的过程, 也是运用色彩文化表达设计的过程。色彩具有精神的价值,人们常常感受到色彩对自己心理的影响,这些影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能够引起人们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想象。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指出:“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心理上应该有体会和理解„„它能把崇拜者的梦想转化到一个精神境界中去。”研究分析色彩的心理特征,把色彩语言应用于艺术设计之中,充分的表达设计思想,创造富有时尚感、科技感、文化感的新产品,使设计更有科学性和目的性。

一、色彩心理与色彩心理效应

“色彩心理是指客观色彩世界引起的主观心理反应。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产生色感的同时,必然导致某种情感的心理活动。”色彩心理效应也称为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色彩就本质而言,并无感情,它是来自色彩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是经过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普遍经验的作用,形成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受,作用于感情,乃至左右人们的精神与情绪。

(一)色彩的心理表情

色彩是一切视觉因素中最活跃和最具有冲击力的因素,色彩表情是指色彩给人带来的情感或精神上的某种愿望,人们对色彩所赋予的高低贵贱、美丑雅俗、喜恶等情感因素,都是一种人为的结果,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现象。当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色彩进行研究和探讨时,面前便会展现出一个更新奇、更广阔的天地。

1、红色

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波最长,属于积极、扩张、外向的暖调区域的色彩。在高纯度的状态下,红色代表的是火、战争、力量、攻击、危险、政变、冲动、情感、热情、爱、快乐、幸福、活力、健康、能量和青春等诸多事物的象征。红色穿透空气的能力最强,辐射直线距离较远,视觉对其反应最为灵敏。于是,红色用于表示危险的信息,被普遍用于表示禁止通行的信号灯、信号牌、信号旗等色彩的标志。在中国, 2 红色是周代和南方的标志,是中国人眼中最喜庆、吉祥的颜色。在非洲、南美等地的土著民族,红色也被视为生命的象征,他们在死者的遗体上涂上红色,以祈祷死者得到永生。对于基督教而言,红色是基督的血,标志着信仰与献身,日历上的各种节日和圣徒纪念日均用红色表示,这便是英语“red-letter day”。

2、黄色

黄色波长居中,但光感是所有色彩中最明亮的,它在高明度下保持很强的纯度,黄色的灿烂、辉煌,孕育着太阳般的光辉。黄色的象征含义始终摇摆不定,有时肯定,有时否定。在中国,黄色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世代生息繁衍在黄土地上,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是滚滚的黄河水,孕育了中国人的黄皮肤,黄色是封建社会皇族、美德和万物之中心的标志。在欧洲,黄色是忌讳的色彩,因为圣经中记载出卖耶稣的犹大喜欢穿黄色的衣服,所以黄色在基督教徒眼中就意味着背叛与无耻。在日本,黄色被认为是太阳的色彩,它具有驱寒保暖的功效。由于黄色有最佳的远距离效果和醒目的近距离效果,它成为国际通用的警示颜色。

3、绿色

绿色光波位于中央,明度不高,视觉刺激不大,对人的生理作用及心理反应显得平静温和。人类世代生息在绿色的大自然之中,最纯正的绿色蕴涵着清新、生命、繁育、和平、青春、希望、公正、自然、平衡、安逸等情感含义。绿色与红、蓝相比,几乎是中性色,这也许为什么人在绿色的原野中总感到心旷神怡的原因所在。在伊斯兰教传统中,绿色的精神象征极为重要,绿色是先知和神谕的色彩。宝石绿在基督教中是忠诚的象征,也是传说中圣杯的颜色。在早期基督教艺术作品中,十字架也是绿色。异教徒眼中的绿色多与水、雨、生育繁殖和水中的众神、精灵相关。埃及神话中奥塞利斯神(阴间之王)的绿色既代表着它作为地狱审判管的角色,同时又象征着他主管新生命的地位。

4、蓝色

蓝色波长较短,视认性与注目性都较弱,属于收缩、内敛的冷调色彩。蓝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海洋都是蔚蓝色,它是无限、理智、深远、永恒、信念真理、奉献、忠诚、纯洁、贞操、和平、智慧及精神生活幸福、希望、宁静、洁净、理智、深远的象征,也是忧郁、悲伤的象征,现代科技探索领域以蓝为象征色。中国人自古对蓝色情有独钟,一贯把蓝色当作典雅、朴素、庄重的色彩,建立了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化系列,如蓝花瓷、蜡染、景泰蓝等,都以其渊源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欧洲,蓝色是忠诚的表现,是所有色调中最清爽的、最与世无争、最超脱于物质世界的一种,艺术作品中的圣母玛利亚和耶稣常穿着蓝衣出现。

5、紫色

紫色波长最短,是色相环中最黯淡的一个,它的明度和注目性最弱。紫色的这种特性把人们的思绪引导到一种深沉庄重的精神境界之中。紫色与阴影、夜空相关,有 3 神秘感,纯度极高的紫色表现出高贵、庄重、虔诚、神秘、压抑、傲慢等心理感受。早在春秋战国时,孔子云:“紫夺朱,恶者。”他认为紫色是不祥之色。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紫色被认为是祥瑞之色,中国和日本以紫色的服装代表皇族、地位和尊严,“紫气东来” 比喻吉祥的征兆。在古罗马时期,高级教士、行政长官和军事领袖常穿着紫衣;希腊时代,只有国王可着紫色服装。

6、黑、白、灰色

白色是全部可见光均匀混合而成的,称为全色光,它是阳光的颜色,是光明色的象征。白色明亮、干净、畅快、朴素、雅洁,在人们的感情上,白色比任何颜色都清静、纯洁,但有时也会给人以虚无、凄凉之感。黑色从理论上看,即是无光,无色的颜色,当光照弱或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弱,就会呈现出相对黑色的面貌,它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既是严肃、庄重、刚正、坚毅、高贵,也会有失去方向、阴森、恐怖、烦恼、忧伤、捉摸不定、神秘莫测、阴谋的印象。黑白所具有的抽象表现力以及神秘感,似乎能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黑白两色是极端对立的颜色,然而有时会令人感到它们之间有着让人难以言状的共性,它们都具有不可超越的虚幻和无限的精神,总是以对方的存在显示自身的力量。灰色居于黑与白之间,属于中等明度及低彩度的色彩,它即能给人以高雅、含蓄、耐人寻味的感觉,又容易给人平淡、乏味、枯燥,甚至沉闷、寂寞、颓丧的感觉。

(二)色彩的心理感受

美国当代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墨(Carolyn Bloomer)说过:“色彩可以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色彩的刺激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情感,既有个人特有的联想和感情,又有多数人产生的类似色彩感情,如冷暖、轻重、远近、胀缩、动静等不同的感受与联想。

1、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的冷暖感被称为“色性”,色彩的冷暖感觉主要取决于色调。色彩的各种感觉中,首先感觉到的是冷暖感。在绘画与设计中,色彩的冷暖有着很大的适用性,故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表现热烈欢乐的气氛,多考虑用暖色调。

2、色彩的轻重感

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取决于明度。明度高的颜色感觉轻、富有动感,暗色具有稳重感。明度相同时,纯度高的比纯度低的感觉轻。以色相分,轻重次序排列为白、黄、橙、红、灰、绿、蓝、紫、黑。设计家常利用色彩的轻重感处理画面的均衡,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色彩的胀缩感

色彩的胀缩感是一种错觉,由于光的波长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像清晰程度也不同,波长的暖色像焦距不准,有扩散性,形像模糊,所以暖色有膨胀感,而冷色相反,波长很短,影像清晰,有收缩感。色彩的膨胀收缩不仅与色彩冷暖有关,还与 4 明暗有关,明亮的显得膨胀,暗的显得收缩。法国的三色国旗设计,其红、白、蓝三色的宽度之比为:白30、红33、蓝37,三色虽不等分,但在视觉上却造成了感觉上的等分,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4、色彩的远近感

远近感是色性、明度、纯度、面积等多种对比造成的错觉现象。亮色、暖色、纯色如红、橙、黄暖色系,有逼近之感,称“前进色”。暗色、冷色、灰色如青、绿、紫冷色系,有推远之感,称“后退色”。色彩的前进与后退还与背景密切相关,面积对比也很有影响。进退效果在画面上可以造成空间感觉,是设计家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色彩的远近感能产生千变万化的美妙构想,并使主题得以突出强调。

5、色彩的软硬感

色彩的软硬感与明度有关,明度高的有软感,明度低的有硬感。但变为纯白时,软感又会减弱。明度高的色彩加入一定的灰色或暖色就回感到变软,如乳白色的感觉较软。另外,纯度高的颜色也有硬感,纯白、纯红、纯绿、纯黑等等都会使人产生硬感,而纯色中加入一点灰色或其它色,纯度减弱,色感变软。同样质地的衣服,灰色或色彩较淡雅的会使人感觉柔软,而色彩强烈的纯色或重色就感到硬些。婴儿用品适合用乳白、粉红、浅蓝之类的柔软感的颜色,这些色彩一般称为婴儿色。

6、色彩的强弱感

色彩的强弱感与知觉度有关,高纯度的色彩有强感,色彩越纯、越鲜明,色彩感越强;而低纯度、比较灰的色彩有弱感。

7、色彩的动静感

色彩的动静感也称“奋静感”,是人的情绪在视觉上的反映。红、橙、黄色给人以兴奋感,青、蓝色给人以沉静感,而绿和紫属中性,介于两种感觉之间。白和黑及纯度高的色给人以紧张感,灰色及纯度低的色彩给人以舒适感。动静感也来源于人们的联想,它与色彩对心理产生作用有密切关系。色彩的动静感与画面色调气氛和意境有着紧密的关系,在进行色调设计时,色彩的动静感效果是必不可少的思考因素。

8、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

明亮而鲜明的颜色使人感到明快,灰暗而混沌的色彩使人感到优郁。纯度低的色显得忧郁,随着纯度的提高会显得明快活泼,尤其是纯色,具有强烈的明快感。节日的装饰多用纯色,显得愉快。儿童的服装多用纯色,显得活泼。英国泰晤士河的波利菲尔大桥曾是黑色的,是著名的“自杀场所”,后来官方听取了心理学家的建议,把桥的颜色换成了浅绿色,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二。

9、色彩的华丽与质朴感

色彩的华丽与质朴感,受纯度的影响最大,凡是鲜艳而明亮、饱和度高的颜色都有华丽感。色相方面,红、红紫、绿依次有华丽感;黄绿、黄、橙、兰、紫,依次有质朴感。中国的古建筑,如故宫,多用大红、绿、黄的对比,又加上金、银色,金壁 5 辉煌,显得非常华贵。

10、色彩的味觉联想

在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说中,就分析了色和味的联觉作用,认为青色的相应味觉是酸味、赤是苦味、黄是甘味、白是辣味、黑是咸味。现代心理学家也作了广泛的调查试验。日本的一位学者调查的结果是:黄、白、桃红色是甜,绿色是酸,灰、黑色是苦味的,白、青是咸味的。色彩的味觉联想虽然不像色彩的冷暖那样直观,甚至有时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模糊的令人难以言表,但是在色彩和味觉相关的某些场合、某些行业,某些色彩使用是否恰当却不能忽视。

(三)色彩的心理差异

色彩心理表情、心理感受对人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对于一个特定的人群而言,由于相同的种族、共同的地域及文化背景,对于某一色彩和色调,会产生出相同或近似的情感,但是它产生作用的过程不是单方面的,它同样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1、年龄

从年龄方面看,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所产生的色彩心理不尽相同:1到6岁时,对纯色的红、黄比较注意;6到12岁喜欢比较鲜艳的色彩;13至16岁对无彩色、低纯度与鲜艳色的配合开始感兴趣;18至24岁,开始注重风格、气质,优美之中不失典雅;25至30岁,开始从高艳度向低艳度转换,注重大方、整齐;40岁以后的妇女,比较注重纯度较低、对比较弱的服装花色;50岁以后基本上以低纯度、无彩色为主。以上所谈仅是一般现象,不同的年龄段只是色彩心理的形成因素之一。另外,性格、职业、修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会使同一年龄阶段的人产生色彩情感差异。

2、环境

从环境方面看,农村和城市存有很大差别。在农村,色彩比较单一,只有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才给人的心理带来欢乐。寒冬一到,或是灰褐色无尽的原野,或是白茫茫大片的积雪,既没有杂乱的噪音,又没有五彩缤纷的色彩,处处显得缺乏生机。因此,农村人喜欢把红红绿绿的民间年画贴满墙壁,过春节家家户户贴上大红的对联、大红的窗花,鲜艳的纯色是农村人寻求精神满足的需要。而在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缤纷杂乱的色彩,无处不刺激人的视觉,加之工作繁忙紧张,人们回到家中需要的是淡雅、温馨的色彩环境,以消除身心疲劳。

3、民族宗教

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政治制度或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条件和权利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也使人们的色彩心理不尽相同。佛教喜爱金色;基督教喜欢红色,伊斯兰教则喜爱绿色。同一色彩在不同的国家产生不同的色彩心理。在英国,金色和黄色是名誉和忠诚的象征,紫色是王戚和权贵的象征;但在印度和巴西,紫色却是不受欢迎的色彩,印度人把紫色与悲哀相连。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