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考研《马原》科社复习资料

2010年考研《马原》科社复习资料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知识点概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的;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⑴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

⑵发展阶段:①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英)托马斯〃莫尔(1478-1535)代表作:《乌托邦》(德)托马斯〃闵采尔(1490-1525),提出“千年天国”理想。

(意)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代表作:《太阳城》②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代表人物:(法)摩莱里(1720-1780)代表作:《自然法典》(法)加布里埃〃马布利(1709-1785)代表作:《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法)巴贝夫(1760-1797)代表作:《平民宣言》等。

③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圣西门(1760-1825)代表作:《论实业体系》、《论文学、哲学和实业》等。

傅立叶(1772-1837)代表作:《经济的新世界或符合本性的协作》等。

欧文(1771-1858)代表作:《新世界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新道德世⑶局限性:①只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②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③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①马恩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学说立足于历史现实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克服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空想性质。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找到了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和现实道路。

②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2.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特点: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

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但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暴发“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

⑵意义:①实践上: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理论上: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列宁主义新阶段。

马恩: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

列宁:“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一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第二个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第三个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1918年夏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是:①取消私人贸易和商业;②实行余粮收集制;③工业国有化;④普遍实行义务劳动制;⑤经济关系实物化,实行军事配给等。

1921年3月,转为实行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①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由;②将小企业(20人以下)退还原厂主,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③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④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模式⑴经济特征:①发展战略: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②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采用行政手段,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⑵政治特征:①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②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③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⑶评价:①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

经济上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政治上民主范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集权。

③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3.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历史性的飞跃。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除了早期随苏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外,还有:波兰人民共和国(1944)、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45)、越南民主共和国(1945)、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45)、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46)、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6)、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6)、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47)、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8)、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古巴共和国(1961),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1975)。

②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世界进入“两制并存”的时代。

20世纪40-70年代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高潮时期,15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3,领土面积达世界陆地面积的1/4。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①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③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④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暂时曲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邓小平:“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4.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⑴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特征:①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

②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③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④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必要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⑵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特征:①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③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必要性:①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②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③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1.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④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例题:(C,2005年)7.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A.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例题:(AD,2006年)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A.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B.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C.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D.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2.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①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革命力量的主观条件决定的。

这些国家因为社会矛盾尖锐容易出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客观态势。

这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力量具备了掌握革命时机的各种主观条件。

②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性会成为生产力获得解放的决定因素,使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在生产力发展并不领先的地方率先发生社会革命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原因: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各有其特点。

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由此产生了“苏联模式”在多国建设社会主义情况下与多种模式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①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③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④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⑴产生的条件:①阶级基础,即工人运动的发展;②思想基础,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是对工人运动经验的总结。

自发的工人运动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资料:1847年6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

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898年列宁创立了与第二国际各党完全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

1921年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⑵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阶级性和先进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