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意拳-怎样认识和练好拳

形意拳-怎样认识和练好拳

形意拳-怎样认识和练好拳怎樣認識和練好形意拳---李文彬李宏 (摘自美國"功夫"刊物95年2.3期)形意拳是中國武術中傳播較久,習者較多的著名拳種之一。

它具有體用兼優,內外兼修老幼皆宜,剛柔相濟的技法特色。

它的理論深湛,尤多隱諱,但它動作簡樸無華,效果顯著故為廣大武術愛好者所喜愛。

甫於它傳播年久,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多種多樣地衍變,廣大形意拳愛好者只有循理務實采長補短,才能在學練中得到認識以鑒別良莠,繼而持之以恆地鍛煉,就可以達到祛病強身和實戰中應用的效果。

學練形意拳能夠事先對它的技法源流和衍變有所瞭解,有利於瞭解探索它的不同理論和技法特點,從而利於識別其理論和練法的優劣並其技術精華的學練掌握。

對形意拳的創始人以及前幾代傳人上有過爭議的。

就形意拳譜,武術史料記載和現代人考證,此拳為中國明朝末年清朝初期姬際可(1602-1680年)所創。

姬傳曹繼武,曹傳戴龍邦,戴傳李洛能,李傳河北郭雲深、劉奇蘭等及山西宋世榮、車毅齋等。

這一傳習關係得到大多數武林界史學界人士的承認。

拳名歷經六合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意拳(不同于王薌齋先生所傳的意拳)的衍變,最後才定為形意拳。

就拳技的衍變情況看,姬際可傳的拳法和現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

從少林寺秘不外傳的心意把,十二大勢及河南馬學禮所傳的心意拳十大形等明顯看出與形意拳的不同特點。

例如步型上,他們所傳都有是側身弓箭步(如圖1),而形意拳則是三體式樁步;在拳法上雖多是著重單勢動作磨礪,利於實戰,但在動作要求、名稱的技法上經多番衍變與現在的形意拳不僅實質不同,而且面貌亦大不一樣。

戴龍邦在中國山西祁縣一帶所傳的稱為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雖用的是側身弓箭步,尚未形成現代形意拳所用的雞腿和槐蟲步,但在技法上強調了內外合一,開始著重體會內在意識和呼吸及勁力和動作的內外結合;強調了以丹甪為本,以意領氣,手腳相合,攻防一體。

從這些技法要領來看戴龍邦先生開始從動作,招法的傳統習練中突出了內意、內勁以及神氣的運用。

這一飛躍的轉變是技法上的昇華。

無疑是對形意拳衍變的一大貢獻。

而李洛能(1808-1890)學自山西戴龍邦,傳入河北,曾叫意拳,後改名叫形意拳。

他用似斧、似閃(似電)、似箭、似炮、似彈之形來提煉的精華動作,形成劈、鑽、崩、炮、橫這一形意五行拳的形和意。

按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排序,以達到強身治病,增進功力的目的。

又把戴龍邦的十大形七小形以象形取意精化成為十二形。

這就是改名為形意拳的甫來。

實際上也豐富了該拳種拳法內涵。

特別是改掉側身弓箭步練法,而代之以兩腿彎曲,前三後七的三體式樁步(如圖2)和具有夾剪勁的雞腿及進步跟後腳的槐蟲步,使形意拳打破武術都有以弓、馬、僕、虛、歇為主要步型的慣例,形成獨具一格的“行如槐蟲”的獨特步型和步法。

這是繼戴龍邦之後,李洛能先生的一大創新,他無疑是形意拳的鼻祖。

正因為李洛能先生深入精微,窮其奧秘才在技法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造詣,不愧人稱“神拳”。

李洛能先生還能破除保守,廣開藝門,傳播廣泛,門下名家輩出。

現已傳及海內外,實為後代造福非淺。

李洛能一源的形意拳以宋世榮、車毅齋等為主在山西廣泛傳播,現代人稱“山西派”,而以郭雲深、劉奇蘭等為首發展衍變成“河北派”,繁衍近百年,傳人已遍及中國大江南北及國外。

形意拳從李洛能開創至今年已傳八、九代人,渾樸的拳法風格深受習練者的喜愛。

就河北山西兩大支拳技風格的練法來講不能說沒有差異,甚至一門弟子亦有剛柔、長短、活實等等。

不同的練法和風格,可謂各有千秋。

正是甫於師承和個人條件的不同,各傳人所學難免有深淺對錯之別,這就需要我們廣大的形意拳愛好者以科學的客觀態度進行比較與鑒別,,擇善而從之,否則將貽誤自己並涉及後人。

形意拳經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以至意拳名稱上的衍變,使之動作名稱,動作要求,技法含義,拳法理論上都發生變化,就給我們識別是否是形意動作、理論帶來困難。

一些衍變前的老拳譜可不象古玩,秘箋越老越可貴。

如果我們練形意拳的按《心意拳譜》或《心意六合拳譜》、《岳武穆九要論》的理論指導我們練形意拳,就會發現對不上號,理論不給指導訓練,只有附有戴龍邦於乾隆十五年作《六合拳序》有叫《六合拳譜》的,有寫《形意拳譜》的,也有逕寫為《岳武穆之拳譜》的手抄拳譜適用於形意拳。

其拳譜名稱的不同系後人手抄者個人理解不同擅改標題所致。

其內容除尚保留戴家《六合拳譜》部分內容外,又增加了許多技術理論。

其內容雖文字,但內涵深邃。

如起落、鑽翻。

雖與衍變前老譜用同一詞,但內容卻揭示出顯著不同的技法含義。

尚派形意為尚雲祥(1864-1937)先生所創。

尚雲祥先生從師中華武士會的創辦人李存義先生。

得李先生真傳,以及諸前輩指教,尤得郭雲深老先生厚愛,傾囊相授,深得形意拳術之三昧。

尚雲祥先生雖博通武林各門技藝,卻傾一生精力專攻形意,以致深得郭雲深老先生三項絕技:崩拳、腹打、大杆子。

並享有“鐵腳佛”美號。

尚先生平生耿直不事權貴,生平軼事甚多,晚年尤閉門簡出,但英名遠揚,聲貫武壇。

尚先生對形意提煉昇華,有許多獨特之處,在本篇文章裏將有闡述。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圖 5 圖 6形意拳是體用務實,簡賅無華的武術拳種之一。

它的五行、十二形多以一種技法反復操練的形式來練功、找勁,以適應實戰的需要。

當練功找勁有了一定基礎,為了進一步適應在動態中能連續不斷地變化動作和發勁。

以提高實戰素質和表演效果,才有了傳統套路的形成。

器械是拳腳的引長,只要瞭解和掌握好各種武術器械的性能與形意拳中神意及功夫結合起來,自會相輔相成,互增技巧,在演練和實戰中反映獨特勁力和風采。

形意拳各支所傳儘管有別,但基本上大同小異各有所長。

因下面將闡述套路、勁力等技術問題,故作者將知者較少的尚派形意與眾不同的練法和理論介紹給廣大武術愛好者。

揭人不揭之秘,言人不言之言,以利於後人學練提高。

1、形意五行拳是以內經陰陽五行之說為理論根據,按五行的“生克制化”之理加以運用的。

經雲:“劈拳之形似斧屬金,鑽拳之形似電(似閃)屬水,崩拳之形似箭屬木,炮拳之形似炮屬火,橫拳之形似彈屬土。

”五行拳是鍛煉形意拳的根本,是以祛病健身,變化人的氣質,培養技法,加深功力為目的的。

既然是按五行之說練五行拳,就不能不講究“生克制化”,應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道理,在五行拳中按劈生鑽,鑽生崩,崩生炮,炮生橫的順序來鍛煉,才會加功增益少走彎路。

如按多數練形意習慣順序,則是金、木、水、火、土。

反映到練拳上則成了劈、崩、鑽、炮、橫,順序一顛倒則出現問題:一是金克木,一是水克火。

《內經》雲:“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本為增益而練,非要“過亢”而用,這種既有相生又有相克的練法,不但按五行之理說不通,而且在練功找勁上效果肯定不理想。

尚派形意五行拳的動作技法和運動形式,也是別特色的。

其劈拳和鑽拳就與一般練法有顯著差別。

經雲:“劈拳之形似斧屬金,”既叫“拳”就不是掌;既講“劈”就該有似斧之形,似斧之勁。

有些人把鷹捉當成劈拳是不對的。

而尚雲祥先生所教的劈拳(圖3)與鷹捉(圖4)在形式上雖僅是拳與掌的區別,而實質上卻有極大的差異。

鷹捉用掌聲,是梢節發勁,劈拳用肘,是中節發勁。

劈拳最可貴的是超出武術一般技法慣例,不用關節處打人,發勁。

其劈勁的著力點在拳與肘之間的前小臂豐。

故有“劈關肘打”之說。

因之在技法上,它是別具特殊效用和涵義,成為形意拳知者甚少的精華之一。

經雲:“鑽拳之形似電(似閃)屬水,內通於腎。

”這一象形取意的要求,既有實用技法,又有健身秦用,缺一就失去了鑽拳的真正價值。

尚派形意所練的鑽拳(圖5、6、7),既有甩臂摟掌似閃之形,又有抖腰、助腎之功。

故不論是外形和內意都含有練功健身和實戰作用,效益比其他練法較為顯著。

2、形意拳傳統套路當通對五行拳練功找勁有了一定基礎後,為進一步適應在動態中能連續不斷地變化動作和發勁,以提高實戰素質和表演效果,才逐步衍變形成了套路拳。

形意拳各支所傳套路在名稱和套路結構上基本相同。

但因師承和個人悟性差異,在傳授拳法時各有偏重,就會在身法勁力,剛柔,快慢等方面反映不一樣。

形意拳每趟傳統套路都有各自獨具的特色,所以我們在練每趟傳統套路時,必頇充分理解其動作編排內含和技法特色,才能找出它特有的“勁”,才算有了練好這趟拳的基礎。

套路拳的鍛煉會使神與威、氣與力,以致素質耐力,技巧方法的理解和運用得到高度的反映。

所以練同一傳統套路就具有全面的技術鑒定性,通過相互觀摩研討達到相互促進和提高作用。

所以前輩們創造了一些套路被公認,流傳下來成為傳統套路。

形意拳第一趟傳統套路是連環拳,除它以外還有六合拳、八式拳、十二洪錘和雜式錘拳。

此外還有五行對練套路五行炮,十二形對練套路路安身炮。

十二形拳中的猴形拳、雞形撕把(一般稱四把)和燕形拳因其技法動作變化多樣,故也屬套路拳。

現代人為武術表演比賽或為教學卻又苦於所會不多,需要自行編造一些套路,這樣做是無可非議的,但應實事求是向學生們講明這是自編套路。

如果自編套路確有長處可取,自會廣為傳習,不必偽稱哪位前輩所傳;也不能因某一形意前輩曾教過一些長拳傳統的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就把它們做為形意傳統套路傳習下來。

倘若蓄意混淆視聽,則屬於武德問題,願為人師者戒。

3、在十二形的名稱和特能上應去偽存真李洛能學自山西戴龍邦,學得心意拳十大形,即龍、虎、猴、馬、雞、燕、鷂、蛇、鷹、熊。

為使象形取意的內容和勁力更趨全面,又增加了“鮀”(tuo)和“鳥台”(tai )兩形,使之成為流傳至今的形意十二形拳。

順序排列為龍、虎、猴、馬、鮀、雞、燕、鷂、蛇、(tai)、鷹、熊。

現代形意拳的各支派在學練原戴龍邦的十大形時,雖練法和要求略有不同,但象形取意所追求的目的是一致的。

唯在李洛能新增兩形上,即鮀形、tai(鳥台)形的取物象形上,練法要求上出現分歧。

現以尚派形意觀點分述如下:鮀(依傳統用原字)形拳是十二形拳之一。

“鮀”字是前人自造的形聲字,一般字典無此字。

《辭源》《辭海》中指一種吹沙小魚,與形意拳中之鮀毫無關係。

老拳譜中注明即“剪子股”。

人們俗稱它“香油”,“賣油郎”。

是灰褐色,長不過寸,六隻長腿的昆雖,雨後的積水面上常見到它。

動物世界稱它為“水上遊客”,是一種水生蝽類,學名“黽蝽”,是昆蟲綱半翅目的昆蟲。

它才上我們所要學的浮游在水面上做左右曲線前進,既輕靈又快速具有“浮水之精”的小昆蟲。

尚派形意練鮀形的手型是拇指與食指撐開,其他三指捲曲,這個掌型(圖8)是學昆蟲輕靈的爪兒。

鮀形拳左右曲線向前進的方式乃效仿“鮀”浮游於水面上前進時的快速輕靈的運動特色。

再通過左右轉身回頭的發力訓練來達到“若遇人多,三搖兩旋”這一拳譜要求的實戰技法。

因武術前輩有文化的較少,全憑心傳口授,致使近代人在著書查字典音(tuo)動物時,只有“鼉”是會水的,而且還很兇猛,便誤認為學的是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