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
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表现。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从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汉文明、唐文明、农耕文明、儒家文明之间的关系入手导入。
一.原因(基础):原始农业的出现。
(一)时间: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距今6、7千年年),它是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二)我国早期的农业的特点: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
(三)农业的起源意义:1.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
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
2.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私有制的产生。
3.随着私有财产的逐渐增多,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人类进入阶级社会。
国家也应运而生,古代中国先民由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
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二.文明起源的标志性特征:(一)政治: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等级的存在、部族冲突已激化、政治实体产生(古国、方国的出现)、禅让制。
(二)经济:(1)农业、畜牧业、(生产工具:石器、木器、骨器等打制或磨制器具(耒和耜);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组织形式:集体耕作,共同劳动)(2)手工业——陶器(蛋壳黑陶、彩陶)。
纺织技术萌芽——工具:陶纺纶、骨梭、骨针、骨锥;原料:麻、葛、丝及棉;技术: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3)商业的出现(有产品交换,以物易物)(三)华夏族的形成:黄河流域。
(四)文化:舞蹈、绘画,(壁画。
地面画)音乐(七孔骨笛、陶埙)。
文字(仓颉造字,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神话传说(盘古氏用斧子开天辟地、有巢氏在树木上建造巢穴,以躲避野兽的侵害;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用绳索结网,从事渔猎;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农耕。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又有什么样的特点:1. 中华的文明的起源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
相当于距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从长城到长江,从黄海之滨到黄土高原文明遗址已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
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充满兴衰起伏、不断融合的动态历史过程。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为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区域,因为它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2.交融性、和合性和兼容性:(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由不同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构成、也吸收了优秀的外来文明的成果)。
3.渊源看流长、博大精深。
4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材料补充1:“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
“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
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材料补充2: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
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
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
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材料补充3: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而且一些先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先进人物,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的状况。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
炎帝一族和黄帝一族联手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
后来炎黄两族却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
黄帝族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族,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
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
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
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其中黄帝被人们成为“人文初祖”。
((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材料补充4:从墓葬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关系已经破坏,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已经存在。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
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带,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
在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玉器。
其中就有玉璧、玉琮、玉钺。
玉璧玉琮玉钺都是礼器,由于玉的质地较软,不宜用作实用武器,故玉质兵器多是礼器。
玉钺象征着军事,玉钺作为某种仪式上使用的礼器,在中国的文字演变中,最早的“钺”字,后来演变成“王”字。
玉钺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
玉琮,外方内圆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因此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
玉琮玉璧作为祭天礼器,表明持有者具有与天交流通话的特权。
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集中神权、军权、超然高居众人之上的“王者”已经出现。
王者的出现,是因为部族间矛盾冲突已经激化,甚至斥之战争,这时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来领导。
在这些发现的遗址内,有类似宫殿宗庙的建筑,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遗址,遗址外围都有围墙,中心城址之外都存在一些小聚落的遗址,是普通民众的集居地。
具有政治、文化、宗教中心的城邑的出现,表明具有国家特征的社会组织已经产生。
材料补充5: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
位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临河北岸。
1972~1979年发掘。
发现半坡类型(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聚落遗迹。
半坡类型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
这个聚落整个布局呈圆形、向心和内聚的格局,边缘用壕沟把整个聚落包围起来,这是一种防卫上的需要。
遗址中央是一个很大的墓地,四周围着五组房屋群,每组都以一个大房屋为主体,周围分布着几十个小房屋,所有房屋都围绕着公共墓地。
五组房屋群组成的大聚落应是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居地。
在遗址中的大房屋中没有发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而有可睡二三十人的对称的土床,说明大房屋是大家族的公房,供家族集会议事,或未婚男女夜宿使用,小房屋是小家庭使用的。
居住用的房屋虽然大小有别,但从房屋内部的摆设观察,大房子与小房子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房子的大小只取决于人口的多少,人们聚族定居,聚落内的经济设施如窑场、牲畜栏(没有单个的)等均为全体氏族成员所有,成员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说明当时姜寨是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处在农业文明起源的最初阶段。
中华文明的曙光开始出现。
小结:1.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创造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深远的影响我们举例来说:我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都是围绕农业展开的。
建议:每一专题内容讲完后,用数轴图的形式予以总结,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比较直观。
教学反思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考纲解读:商朝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特点;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商鞅变法;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工商食官与抑商政策;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历史地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孔子;商代的甲骨文;《诗经》;楚辞;先秦的艺术。
教学重点:先秦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先秦的思想、经济及文学艺术;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春秋大变革;百家争鸣;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3 课时)导入: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的产生、发展、鼎盛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古代中国人取得了哪些文明成就?这些成就奠定了先秦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本节课开始学习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中华文明的奠基。
一.政治文明——政治制度:(一)主要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1.主要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商朝:世官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周朝:分封制;礼乐制;春秋战国:县制;军功授爵制2.关系:(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分封诸侯、实行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即由共主或中央王朝将土地、居民划分给诸侯的制度。
也叫封邦建国制。
封建制。
宗法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维系贵族世袭统治形成的等级制度,它确定了各级贵族的政治地位和财产、权力的分配,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
(2)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分封制是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
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者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是奴隶制鼎盛的体现与支柱;分封制是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与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3)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关系:第二课时(总课时)(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注重分析特点题的思路!1.王权与神权向结合(从王权的建立——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