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东南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
河 姆 渡 文 化 骨 耜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河 姆 渡 文 化 陶 猪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河 姆 渡 文 化 猪 纹 钵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东南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
菘泽文化的陶壶和玉琀
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从疑古到释古
李学勤
著
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3、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华北地区 距今年代 文化分期 周口店系 万年 统 200 100 50 10 5 1.5 中期 晚期 华南地区
中原文化区
陕西、甘肃两省间隔着六盘山和陇山这样一条模糊的文化界限。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 的,陇东是以客省庄二期为代表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陇西则是马家窑文化和有关诸类型 以及齐家文化。这里是周秦的老家。 豫东(郑州以东)和鲁西(大运河以西)间也存在一条模糊的文化界限。中原区系和东 方区系的界限要在这里寻找。 宝鸡-郑州间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地带,连成一片,并保持同步发展。这也包括隔黄河对 应的晋西南、晋中和晋东南地区。在上述范围内又可划分出两个区系:其一是西支,约 在宝鸡-陕县间;其二是东支,约在洛阳-郑州间。西支包括仰韶文化发展的核心区, 可分为半坡和庙底沟两个仰韶文化代表性类型。位于东西两支之间的洛阳-陕县一段, 也就是以仰韶村遗址为代表的文化类型,如果同隔黄河对应的山西垣曲一带连成一气, 很可能自成一系。 以上跨越的空间,大致西起甘肃东部,东至河南中部的郑州,中间穿过陕西关中(渭河 盆地)。跨越的时间大致上起距今七千年前后,下至距今五千年前后,中心内容是仰韶 文化。 青铜时代,河南成了当时政治活动的中心。夏、商两族曾在那里交错存在。对于中原地 区来说,夏商周都是“外来户”。大约先周与西部有关,夏则有源于东南方的线索,商 人则认东北为老家。所以,把黄河中游以汾、渭、伊、洛流域为中心的地域,称作中华 民族的摇篮并不确切,如果把它称作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最重要的凝聚作用的一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 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陶瓶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仰韶文化红陶釜、灶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东南文化区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包括长江下游的江苏、上海、浙江、安 徽,是东南沿海地区与山东并列的另一重心。这一地区是考古学文 化区系类型说提出前后,学术讨论最活跃也是争论最多的一个区系。 目前,以太湖流域和宁镇地区这两个区系比较明显。围绕洪泽湖、 淮河下游包括苏鲁豫皖临境地区以及浙南地区考古文化区系的建立, 也已提到日程。 太湖地区的文化发展序列是:马家浜(距今七千年)-良渚文化 (距今四五千年)-青铜文化(古吴越,西周以前)。 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地区是南北通道,较早地与中原地区古文化有 了更密切的联系,是西北与东南古文化的交叉地带,对于中国西北 和东南两大地区文化的交流,曾起过独特作用,所以它有别于太湖 流域的古文化。
北 方 文 化 区 红 山 文 化 玉 发 箍
—— ——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兴 隆 洼 文 化 红 山 文 化 小 河 沿 文 化 北 方 文 化 区
——
红 山 文 化 玉 龙
——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东方文化区
山东地区是古文化的渊源,鲁西南临沂地区沂源县发现一处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化 石地点,临沂县和郯县等地发现几处属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的细石器地点,济宁地 区兖州西桑园和滕县北辛等地发现属于新石器时代初期的农业村落遗址等。它们之间可 能存在某种渊源关系,而其文化特征同其他相邻省、区所发现的相应阶段遗存有着明显 差异。 围绕泰山的鲁西南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分布密集,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古文化区。 这里的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是自成系统的。 昌潍地区,即以山东胶州湾附近地区为中心,包括了除胶东半岛以外的鲁东北大部分地 区,或者说以现在的潍坊地区东半部近海条形地带为中心,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以 临沂大范庄、日照两城镇、东海峪、诸城呈子、前寨,潍坊姚官庄、胶县三里河等典型 遗址为代表,同鲁西南相比,从大汶口-龙山文化两者间前后连贯,一脉相承的传统格 外清楚,两者间各自的文化特征以及演变过程的阶段性同样清楚。这说明,以古青州为 中心的考古文化自成一系,应作为青州考古专题来对待。 以莱州湾沿海地区为中心的胶东地区,起步虽较晚,但典型遗址已可按年代大致排出 顺序:烟台白石村遗址下层(六七千年)、福山丘家庄、长岛北庄(新石器中期)、栖 霞杨家圈、照格庄(新石器晚期)。从整体上看,前后相承,比较连贯,文化传统的自 身特征鲜明。山东发现的商周青铜器地点,以胶东一带最多,就很说明对这一地区生产 力发展水平不能低估。所以,胶东考古也应作为一个专门课题来研究。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起源
三、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观点
埃及说
主要代表
(德)基尔什尔 (波)波因谟 (法)胡爱 (法)得基涅
提出时间
《埃及谜解》 (1654) 《古代商业航海 史》(1716)
主要内容
主要论据
古代中国人是 中、埃文字皆 埃及人的后裔, 为象形文字 中国文字从埃 及传入而后发 生变异 巴比伦的楔形 文字 与中国文字相 似
顾颉刚先生(1893-1980)
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从信古到疑古
后来秦始皇又成了统一的事业。但各民族间的种族观念是向来极深 的,只有黄河下流的民族唤做华夏,其余的都唤做蛮夷。疆域的统 一虽可使用武力,而消弭民族间的恶感,使其能安居于一国之中, 则武力便无所施其技。于是有几个聪明人起来,把祖先和神灵“横 的系统”改成了“纵的系统”,把甲国的祖算做了乙国的祖的父亲, 又把丙国的神算做了甲国的祖的父亲。他们起来喊道,“咱们都是 黄帝的子孙,分散得远了,所以情谊疏了,风俗也不同了。如今又 合为一国,咱们应当化除畛域的成见!” 这是谎话,却很可以匡 济时艰,使各民族间发生了同气连枝的信仰。 ……借了这种帝王系 统的谎话来收拾人心,号召统一,确是一种极有力的政治作用。但 这种说法传到了后世,便成了历史上不易消释的“三皇五帝” 的 症瘕,永远做真史实的障碍。 ——顾颉刚
《摩奴法典》 的记载(白种 人造文明)
中亚说
(法)巴伊 《古代天文学史》包括中国在内 中亚自然条件 (1775)等 的各文明出于 优越 (法)布芳 同一皇古民族, (德)李希霍芬 位于中亚
一、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从信古到疑古
孔子 “信而好古”
尊经而法古
“三皇五帝”为核心的古史体系
一、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匼河系统
西侯度
西南
元谋
东南
旧石器 早期
小长梁
蓝田 周口店 许家窑 峙峪、虎 头梁 匼河 丁村 下川 岩灰洞 东海大贤 富林、穿 庄 洞 观音洞 和县龙潭 洞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上、中门齿
北京人头盖骨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
周 口 店 文 化 石 锤
丁 村 三 棱 尖 状 器
4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是我们的祖先吗?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东方文化区 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大 汶 口 文 化 彩 陶 壶
大 汶 口 文 化 玉 铲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东方文化区 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黑陶盒、双耳单耳杯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龙 山 文 化 蛋 壳 黑 陶 杯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北方文化区
这一地带是区系类型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要试点。广义的北方三
大块:西北、北方、东北。狭义的北方则东以辽河为界,辽东、辽 西各成区系,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和河曲地区也各为区系,西 部以陇山为界,陇西属北方区系,陇东属中原区系。又以辽西和内 蒙古中南部为中心区系。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宜农宜牧地区,既 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这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突出表 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交错。如两种新石器文化 (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两种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 店上层文化)曾交错存在。这一地区是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中间 环节,在中国古文明缔造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统一多 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不仅秦以 前如此,就是以后,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 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
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从疑古到释古
疑古派:“东周以上无信史”
王国维利用甲骨文材料,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证明《史记 ·殷本纪》记载的确切,向“东周 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
郭沫若:真实地阐明中国古代社会还需要大规模地做 地下的发掘,就是仰仗“锄头考古学”的力量。 随着一些被疑古派判为伪书的《尉缭子》、《六韬》 在西汉墓出土,对疑古派产生致命打击。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兴 隆 洼 文 化 红 山 文 化 小 河 沿 文 化 北 方 文 化 区
—— ——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兴 隆 洼 文 化 红 山 文 化 小 河 沿 文 化 北 方 文 化 区
—— ——
红山文化陶裸体女像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兴 隆 洼 文 化 红 山 文 化 小 河 沿 文 化
一、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从信古到疑古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周人心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 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 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②时 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 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无为而治的 圣君,到《尧典》就成了家齐而后 国治的圣人,到孟子就成了孝子的 模范。 ③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件事 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其在传说 中的最早状况。 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②打 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③打破古 史人化的观念。④打破古代为黄金 世界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