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为师古人说,“仁者乐山”,我不敢以“仁者”自居,但出生后取名就含有“山”字,冥冥之中,山与我,似乎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我总觉得,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血脉相通的。
遥想两千多年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便觉得山是人类的老师,它教人开阔眼界,神游八荒。
试想,置身于秀山峻岭,侧耳有虫鸣鸟唱,松风阵阵,举目是浓绿滴翠,雾岚戏风。
到得山顶,又觉天高地迥,万里风来,群峰皆伏于下,于是陶然悠然,顿生逸兴飞扬之感——山,可谓人的怡情之师。
时至秦朝,面对无情的逐客令,丞相李斯写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山,告诉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
它正是这样,既接纳每一块奇石,也接纳平凡的泥土;既接纳参天大树,也接纳歪树残枝;既接纳百鸟歌唱,也接纳虎啸狼嚎。
只要你来,山都无所嫌弃,平等相待,给你生存的空间,居住的自由。
它兼容并包,厚德载物,拥有一个博大而宽厚的心,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耸入云霄的雄姿——山,可谓人的智慧之师。
到了宋代,一座褒禅山,让王安石更坚定了变法的决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焉。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登山之路,崎岖难行,荆榛挡道,乱石嶙峋,高崖峭壁,横入苍暝。
经千难,历万险,到得高处,蓦然云开日现,光芒万道,照彻雾海云天,“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名言,会强烈地撞击你的心扉。
你明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强烈的进取精神由此迸发——山,可谓人的励志之师。
游山之后,苏东坡把墨迹留在庐山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实,观山所得,还因内容而有别。
试问,谁能说得清,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寄情于山,有多少英雄豪杰曾经驻足于岭?他们或留下高雅的情致,或谱写血染的浩歌。
欣赏他们笔走龙蛇的诗文,可感知其心迹志趣。
察看残缺斑驳的遗迹,可以体悟历史的深远厚重——山,可谓人的博学之师。
和山相比,人是何等渺小,人生又是何等短促啊!看山思人,以山为师,在与山的对话和交流中,我愿不断净化躁动的灵魂,感悟人生的真谛,让自己的生命如山。
【我读我思】作者为什么认为山能作为人师?试作简要归纳。
答案因为山可让人开阔眼界,怡悦性情;可以使人胸怀宽广,启迪智慧;可以使人产生进取之心,磨砺意志;可以感知先人的心迹志趣,体悟历史的深远厚重,让人博学。
富春江和黄河同是发源于我国内陆的河流。
下面这篇文章就着重叙述了黄河的水势。
细读此文,思考黄河在大禹疏浚前后的水势有何不同?试用现代汉语概括。
河水河水南径①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
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
《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
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磴。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
实为河之巨阨②,兼孟门津之名矣。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③,夹岸崇深④,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俘,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
浑洪赑⑤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⑥,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⑦》:“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水经注》)【注释】①径:同“经”。
②阨(è):阻塞。
③河中漱广: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
④崇深:高深。
⑤赑(bì):猛壮的样子。
⑥浚波颓叠:巨浪一个接着一个翻滚而下。
⑦慎子:即慎到,战国人,著有《慎子》,其中有“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之说。
本文着重写孩子们在春天原野的活动,《与朱元思书》也写到人的活动,但两文写人活动的目的明显不同,试作比较。
答案疏浚前:洪水从孟门山上流出,泛滥成灾,连丘陵、高阜都被淹没了;疏浚后:河水从孟门即龙门的入口处流出,河道逐渐变得宽广,形成巨大落差,水流疾速。
《河水》(节选)参考译文黄河往南流经北屈县故城西,往西四十里有一座风山。
风山再往西四十里,就是黄河南面的孟门山。
《山海经》上说:“孟门山上有许多金玉,山下多是黄沙和石头。
”《淮南子》说:“龙门还没有开辟,吕梁还没有凿通时,河水从孟门山流出,泛滥的大水逆流横溢,连丘陵、高阜都淹没了,名叫洪水。
大禹疏通后称之为孟门。
”所以《穆天子传》说:“北登孟门,这是九河的阶梯。
”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处。
实际上是河上的巨险所在,兼有孟门津的名称。
这里的岩石首先经过大禹开凿,又因河水冲蚀,河道逐渐变得宽广了。
两岸高峻而深邃,倾斜的崖壁相倚相撑,巨石临近危崖,好像随时就要坠落下来似的,却又相互依靠而悬在危崖边缘。
古人有言:“水虽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
”的确是如此呀!这里水流交相冲激,白色的水汽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远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好像被雾露沾湿了;如果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
河水在此迸溅出万寻的浪花,千丈瀑布从高崖一泻而下。
奔腾澎湃的浊流,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荡腾跃,疾驰的洪波层层叠叠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
这才知道《慎子》中所记载的:“下龙门时,浮竹漂流而下,不是驷马所能追上的。
”春底原野春光在万山环抱里,更是泄露得迟。
那里的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飞过那峰,有时稍停一会,为的是挡住太阳,叫地面的花草在它的荫下避开光焰的威吓。
岩下的荫处和山溪旁边长满了薇蕨和其他凤尾草。
红、黄、蓝、紫的小草花点缀在绿茵上头。
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
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挤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样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林下一班孩子正在那里捡桃花的落瓣。
他们捡着,清儿忽然嚷起来,道:“嘎,邕邕来了!”众孩子住了手,都向桃林的尽头盼望。
果然邕邕也在那里摘草花。
清儿道:“我们今天可要试试阿桐的本领了。
若是他能办得到,我们都把花瓣穿成一串璎珞围在他身上,封他为大哥如何?”众人都答应了。
阿桐走到邕邕面前,道:“我们正等着你来呢。
”阿桐的左手盘在邕邕的脖上,一面走一面说:“今天他们要替你办嫁妆,叫你做我的妻子。
你能做我的妻子么?”邕邕狠视了阿桐一下,回头用手推开他,不许他的手再搭在自已脖上。
孩子们都笑得支持不住了。
众孩子嚷道:“我们见过邕邕用手推人了!阿桐赢了!”邕邕从来不会拒绝人,阿桐怎能知道一说那话,就能使她动手呢?是春光的荡漾,把她这种心思泛出来呢?或者,天地之心就是这样呢?你且看:漫游的薄云还是从这峰飞过那峰。
你且听:云雀和金莺的歌声还布满了空中和林中。
在这万山环抱的桃林中,除那班爱闹的孩子以外,万物把春光领略得心眼都迷蒙了。
黄牛滩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注】信宿:连宿两夜。
【且读且思】与《与朱元思书》相比,选文也写到“山”,但两文的“山”特点不同:《与朱元思书》中的“夹岸高山”具有的特点,而选文中的“黄牛山”则有等特点。
(用文中的话回答)答案千百成峰重岭叠起。
那一片山水小船吻别大坝,荡开碧水,水上的蓝天、水下的蓝天,水湄的青山、水底的青山,两两相对、相望,沉静、自在。
印象中曾经到过这里,早会过湖的前身——一条细细的躺在深谷间的小溪。
溪边多石,多杂树,溪水便在石隙间穿行、在杂树间婉转。
春来杂花生树,一溪流红,倒也是一帧上好的画,美得醉人。
不想溪长大了,长大了的溪胃口也大,大嘴不吃四方,只吃山,一口,吞去一尺,再一口,吞去一丈,再一口……半座山都吞进肚里去了,溪便胖成了湖。
湖却是个花心的女子,信奉韩信哲学多多益善,天光云影、青山绿树,一古脑儿揽入怀抱,就连我们的小船,这一刻也成了一颗宝石,在她的胸前,一晃一晃。
浸润在湖的怀抱,山变得容光焕发。
半座山留在水底了,曾经的臃肿也就深埋在水底;半座山浮在水面,借水的镜子细细梳洗,水给了山灵气,水让山重新发现了自己:原来平平淡淡的众山,也会有名山的丰姿,有一点黄山的峻,有一点峨眉的幽,有一点泰岳的峭,有一点武夷的奇,都只有一点,平素里哪能发现呢?水真是一个高妙的化妆师,就那么几笔点染,就那么烘一下云托一下月,山的丰姿便跃然眼前。
你在山中发现了五岳、发现了黄山、发现了昆仑、发现了峨眉五台青城武夷……虽然都只是名山的一角、只是名山的千分万分之一,但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却是与遨游名山相差无几的,有时甚至还更胜一筹。
胜在何处呢?胜在不闻名山的喧嚣,胜在全身心融入自然。
真的,名山往往助长浮躁,而这些平平常常的众山,才真正让你浮躁的心沉静、熨帖,真正让你宠辱皆忘。
由山及人……一个人就是一座山,名人当然是名山了,芸芸众生当然是平平常常的众山了,当名山名士大放光彩的时候,芸芸众生啊,为什么不能收回投向名人的艳羡的目光,去审视自身,去发掘自身的风采,去发起自身的造山运动,去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一片山呢?想得远了,晃荡在湖的怀抱,对着同样晃荡在湖的怀抱中的山,思绪竟也这样地晃荡不停。
忽然就想,或许名人是山,芸芸众生应该就是湖吧,没有水的浸润,山又如何能脱颖而出,尽展风流?小船轻轻地靠上了码头,船身轻轻地一震,就在最后回眸对视湖山的时候,我知道,这一片山水,从此将与我的记忆难舍难分了。
虽然它无名。
但只要真正活出了自己的风采,又何必管它有名无名呢?【读后思考】1.作者游历这些普通的山,为什么感觉与遨游名山相差无几,甚至还更胜一筹呢?2.文章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因为它们胜在不闻名山的喧嚣,胜在全身心融入自然。
2.用反问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追求——不求名,只求活出自己的风采。
与顾章书仆去月谢病②,还觅薜萝③。
梅溪④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⑤,孤峰限日⑥,幽岫⑦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
英英⑧相杂,绵绵⑨成韵。
既素重⑩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11。
山谷所资,於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注释:①顾章,生平不详,作者的朋友。
②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③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薜,薜荔;萝,女萝,都是植物名。
④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⑤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⑥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
⑦幽岫:幽深的山穴。
⑧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⑨绵绵:形容声调悠长。
⑩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11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
富,充裕。
偏,特别。
饶,丰富。
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
【读后思考】1.本文与《与朱元思书》一文在写作目的上有什么相同点?2.请你说说文中“幸富菊花,偏饶竹实”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