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765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完整版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完整版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

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为了了解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政协财农委于九月中旬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赴靖边、榆阳、神木等县区进行了视察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一)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646.3万亩,农业人均5.6亩,常用耕地956万亩。

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

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谷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

XX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52公斤。

(二)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

现代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现实条件一是榆林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

XX年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

二是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

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三是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全市“三田”面积达到410.8万亩,其中水地111.3万亩,坝地37.2万亩,梯田262.3万亩;建成各类水库73座,总库容量达到10.5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达到10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19.79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3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

“十五”以来,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部分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

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

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多万亩。

XX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7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000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

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

较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户承包的2142亩山地流转到8户农民手中,靖边县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xxx”以来,榆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24亿元,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6倍和7倍。

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9年增加了2442元,增长幅度达254%。

二、制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视和支持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政策层面上,优先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还通过价格机制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及后续投资。

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形成了明显的城市偏向。

在现实发展中,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凸显出“三大失衡”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

XX年我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6.5:78.7:14.8,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

二是区域南北经济失衡。

XX年南六县gdp 总和72亿元,仅占全市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

三是城乡发展失衡。

XX年榆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8:1,差距为8795元。

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相比滞后明显。

在工作措施上,尽管已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列入“两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务之一,并制定出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等,但县区及乡镇仍停留于只建点不扩面、只引进不创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有效地整合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资源,行政推动力不强。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形成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动了整个经济跨越发展,但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

同时,“三农”工作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同等加强、同等组织、同等支撑,缺乏政府的统筹运作。

在能源化工建设浪潮中,广大农民不仅没能参与进来,分享工业利润,一些农民还因此要成为“生态灾民”。

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难以落实,治理经费“悬空”,治理基金机制尚未建立。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还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号召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机制,至XX年,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8.7万。

(三)农业投入、资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

但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

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并且过于分散,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直接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少、涉及面小。

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区内。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占1%,而我国只占0.5%,榆林市则更低,不足0.3%。

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装备简陋,监测、分析化验等设备严重短缺,多数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有技术、无设备,缺乏展示技能的平台,服务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于分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乱,分散在10多个部门,约28个项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资金投入使用效率。

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资金来源分散,各级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

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机协调,导致农业投入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二是资金分块管理,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现象,财政资金难以合理配置。

三是政出多门,监督不力,农业资金流失严重。

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农业财政资金的制度建设,但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

一方面,金融资本集中于能源开发地区,广大农村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撤并精简也导致了农村资金投入不足。

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

再则,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

榆林市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省“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先后开展了30多项农机新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产品辐射周边几个省区,实用价廉供不应求。

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因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固定资产抵押,在微利经营的艰难生存发展过程中,全是靠高利息与私人贷款扩大生产规模的。

(四)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弱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

相当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经营。

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