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讲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第五讲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记者提问:在本次“两会”期间对“十三五” 规划纲要作出审议是一大热点,尤其是在当下,不 少人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感觉担忧之时,请问全国人 大代表们对这个五年规划有何期待?又如何保证能 够做出高质量的审议?
※四、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笔记)
2、提问要具体
记者想要了解一个大问题,提问时要善于化整为零,把大 问题化解为一个小的“问题串” 记者:老李(李建华)请谈谈总理给你的印象?
(一)不同采访题材所要求的不同提问方法
2.采访题材不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笔记)
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对山西繁峙矿难的采访
《新闻调查》栏目记者对山西繁峙矿难的采访
记者:比如说出事的这个矿,王全全探矿,这个矿跟你是什么关系 ? 殷三:他们自己的矿。 记者:跟你有关系吗? 殷三:没有。 记者:他们不需要向你交什么承包费吗? 殷三:就是承包费,就是有这110万承包费
注意(笔记)
抓住这些新线索、新疑点,深入追问,直到水落石出; 追问到一定程度时,要及时回到主题。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二、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笔记) (一)明确提问目标
首先,正视新闻文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问题一: 撰写‚人物报道‛,采访提问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提出问题? 问题二: 撰写‚事件报道‛,采访提问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提出问题?
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的, 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煞的。
补充内容
1、正面提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笔记)
即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如,1933年著名记者斯诺在上海问鲁迅 斯诺:请问,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出现的最好的 长篇小说家是谁? 鲁迅:当代中国还没有出现很有名的长篇小说家 斯诺: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 鲁迅:矛盾、丁玲、郭沫若、张天翼、沈从文、郁达夫、田军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二、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笔记)
(一)明确提问目标
最后,正视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二、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笔记)
(二)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
1.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 2.把整个对话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
案例分析
第四章
第一节
提问的含义?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提问,是指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 方式。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笔记)
第一,采访活动没有不变的模式
第二,采访对象情况极为复杂 第三,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线索,或新的问题
如,《面对面》栏目对刘子亮的采访
问题:以下提问合理吗?为什么?
请问你对目前不少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时眼睛只盯大城市 和富裕地区,如北京、上海等,不愿到小城市和农村的现象, 是怎样看的?
正确问法:把问题和背景分开
现在不少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时眼睛只盯大城市和富裕地区, 如北京、上海等,不愿到小城市和农村,请问你对这种现象是 怎样看的?
2016年两会热点和亮点话题-傅莹答记者问
你是怎样拍《„„》这部作品的?
我听说,你特别能干,一个人干了好多工作,都干得 不错, 《…….》这部作品,你是怎样拍出来的?
运用正问法,注意的问题
2.要防止问得太直太白
大娘,您吃上自来水,高兴吧? 大娘,原先您想到过吃自来水吗? 大娘,听说你们过去吃水好困难啦?
2、反问法(笔记)
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反问,促使采访对象思考, 迫使采访对象回答问题。表现为两种形式:激将法和错问法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二)针对不同阶层的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问方法 1.平视强势群体(笔记)
如,高层官员、富商、企业主、 娱乐和体育明星、文化名人等等 问题: 面对强势群体,如果你是记者, 你应表现出怎样的采访态度
李嘉诚
钟汉良
记者的采访态度:
消除紧张感(笔记) 提问宜直接、切中要害,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些尖锐和敏感的问题
人物报道案例——采访《逐梦》杂志的主编
采访提问的目标: 性格特点 工作作风 成长经历 内心世界 提出问题 1、你为什么要做《逐梦》杂志的主编? 2、作为《逐梦》杂志的主编,你主要得到了哪些方面的锻炼? 3、你是如何处理主编工作和学习的关系? 4、听说《逐梦》杂志已经变成电子版了,请问你有什么感想?
你同意下列哪种提问法,为什么?
第一种 记 者:你是第一次来中国吗? 运动员:是的 记 者:心情一定很高兴、很激动吧? 运动员 是的 记 者:听说你母亲在中国居住是吗? 运动员 是的 记 者: 这次回来一定要看看她了? 运动员 是的 第二种 记 者:看得出,对此次来中国访问和表演,你比其他运动 员更高兴、更激动,请问为什么?
正面提问适合的场合
采访对象十分忙碌 某些领导干部或公众人物 记者熟悉的 某些特殊场合中的现场访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与中外记者见面 如, 广播、电视演播厅中现场采访、记者招 待会上的提问; 突发事件的采访等(火灾、交通事故)
运用正问法,注意的问题
1.注意情感的铺垫
问题:你是怎样拍《„„》这部作品的?
正确做法: 把大问题化解为一个小的“问题串”。如,
(1)为什么说周总理生活十分简朴? (2)为什么说周总理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装在心里 ……
※四、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笔记)
3、 提问宜间接
直接发问,就是针对新闻要素中的“什么”要素发问 (闭合式)。间接发问,就是针对“为什么”这个要素发问 (开放式)。 如,记者采访美籍华裔花样滑冰运动员。
2016年两会热点和亮点话题-傅莹答记者问
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中纪委刚刚发布消息,十二届全国人 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珉被查,去年也是在这个发 布会上说过,反腐治标有效才能治本有道。请问这一年来,全 国人大在反腐治本方面是否有什么新的举措?此外,在您看来, 当前的反腐是否已经到了一个节点,就 是进入了一个已经建 章立制的阶段?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二、始终掌握采访提问主动权(笔记)
(一)明确提问目标
其次,正视记者新闻价值观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案例分析
中国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的报道
外国媒体: 你是什么时候就发现了‚非典‛病人群在迅速蔓延扩 张的? 中国媒体: 您真正的休息时间有多少?您的同事有多少倒在了第 一线?
第一节
3.与一般群体的沟通(笔记)
如白领人士、知识界人士、公 务员等等
问题:面对一般群体,如果你是记者, 你应表现出怎样的采访态度?
面对一般群体,如果你是记者, 你应表现出怎样的采访态度?
提问宜直接明确 多用交流切磋的口吻
补充内容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式(笔记)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所提问题比较笼统、概括,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广泛, 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如,
案例
《 面对面》栏目对刘子亮的采访
记 者:一夜之间没人理了,这种变化明显吗? 刘子亮:太明显了,有些人就说,怎么不把刘子亮抓起来,要是刮一 阵风,我们村不就完了吗? 记 者:刮一阵风就完了,刮一阵风怎么就完了呢? 刘子亮:他们好像是说空气也会传染。比方说我从这过去,你从那边过 来,看到我以后,你本身是往这儿看的,马上就往东,站在 这里,等着我过去以后,你再过来走你的路,就给我让道, 就那样怕我。 记 者:那时候你心里的感受呢? 刘子亮:我真想搂住,抱住他们。 记 者:你为什么想着要去搂他们,抱他们? 刘子亮:我脸上挂不住,我心里挺苦恼的,挺可恨,我有这么可怕 吗?我是个人啊! 记 者:那个时候是不是心里头有一点怨恨? 刘子亮:我不(只)是怨恨,几乎泪都要出来了
(1)激将式
采用激烈的措辞发问,触动其要害,引起对方重视,让对方 无法回避,甚至会迫不及待地解释、澄清事实。 例一 斯诺:外界对你有种种传说和谣言。
1936年斯诺采访毛泽东
(2)错问法
这是一种从相反方向,“明知故犯”地提出一个分明 错误的问题,促使对方澄清事实,谈出真相的提问方式。 如,
记者:记不清在哪里听说了,你们厂今年2月份因为安全措施没落实, 曾经触电死过一个人,是不是?
2.尊重弱势群体(笔记)
如,农民工、残疾人士、农村家庭 主妇、下岗工人、失学儿童等等 问题:面对弱势群体,如果你是记者, 你应表现出怎样的采访态度?
问题:面对弱势群体,如果你是记者, 你应表现出怎样的采访态度?
提问应当以尊重关怀为基调(笔记) 问题宜委婉、谦和,避免提过于尖锐和敏感的问题。
※使用错问法应注意的事项(笔记)
1. 2.
3.
注意措辞、分寸 出处不能确指,要以模糊的第三者为宜,一般采用“听 说” 、“有人说”、“据传说”等。 在采访结束时,切记要说明原委,不要留下后遗症。
3、侧问法 (笔记)
不直接从正面提问,而是从相关方面入手,经过迂回绕圈, 不动声色地过渡到正题上面的提问方法。
如,《光明日报》女记者樊云芳采访武汉医学院附属医院朱桃英的故事。 樊云芳: 我家有个病人,已经躺倒了两个月。听别人讲,三分医治,七分护理。 我想了解一下,该怎样护理病人?
•侧问法适合的场合(笔记)
不习惯接受记者采访,紧张不善谈 心里有顾虑,不愿谈
※四、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笔记)
1、提问宜简洁 言简意赅,提问时尽量使用单句,不用复句。 把问题和背景分开
斯诺夫人对毛泽东、王震等人的采访
我的心在中国, 我愿在墓中面向 东方,那是太阳 升起的地方。
毛泽东
王震
海伦· 福斯特· 斯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与中外记者见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