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及构成特点. (重点)2、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说出我国主要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 (重点)3、运用中国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部分国家比较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特点. (难点)4、以耕地资源为例,说明珍惜与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通过土地资源利用中问题及其对策的讨论,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资源观. (难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追问:看完之后你有什么谈感受与启示?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看动漫视频.学生畅所欲言,关键词:1、鸟儿失去了自己美丽的家园,因为土地资源遭到破坏;2、全国土地日:6月25日;3、鸟儿有了自己的新家,那里的人们知道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土地资源的意识.过渡语鸟儿有了自己幸福温馨的家,我们是否也想要一个幸福温馨的家?(生答:“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请同学们打开课标P56页.展示目标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大声朗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教师提问: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观察到,我们的土地被利用为哪些类型?学生积极动脑回答,所见、所听的土地利用类型,再结合图文,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合作,小组代表回答:土地的利用类型:通过观察与发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通过图片的直观察与发现教师追问:2、我们的生活与生产能不能离开土地资源?友情提示:(土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是生产之基;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没有土地人类将无法生存. )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学生畅所欲言谈土地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作用,关键词:衣、食、住、行等.观感受,使学生认识到土地资源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渡语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呢?(或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怎样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调查摸一摸我国土地资源的家底.摸家底探究合作(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合理1、读图探究: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2010年)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其中和比重较大,、比重较小.小结: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是否合理?学生相互讨论,分析材料分别体现了土地的什么特点;读图感知:草地:占34.48﹪,比例最大,难利用的土地:占27.22﹪,比例第二,林地:占20.36﹪,比重较小;耕地:占12.68﹪,比重较小;学生思考回答:齐全草地、难利用的土地耕地、林地学生小结: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不合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表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分析土地资源的构成及所占比例;总结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不合理;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探究合作(二)土地读图探究:在图上描绘出我国耕地、林地、草地的集中分布区?并完成下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将班内学生分为耕地组(分为以旱地为主的耕地和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组和草地组;进行分组合作,组内同学合作探究,做好记录及填表内容: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 通过填表耕林建设草资源分布不均类型季风干湿地形耕地林地草地分别讨论以水田为主的耕地的分布,讨论以旱地为主的耕地的分布、林地和草地的分布;耕地组同学的发言:耕地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及盆地;林地组同学的发言: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部山区草地组的同学发言:草地的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读图观察能力.探究合作(三)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特读图探究:中国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与部分国家的比较(2011年)学生通过阅读图表,独立思考各国数据对比,总结出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国土总面积:960万km2,但人均占有量少,才占0.73公顷,而世界平均值为:3.3公顷,比世界平均值低得很.从以上图表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特点: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通过图表,学生独立思考,运用观察与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及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耕地的现状来进一点中国、美国、印度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比较(2011年)占有量少;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也很少 . 造成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步加深对土地资源的了解与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用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及图文转换能力.亮家底学生总结并识记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草地和难利用土地比重较大、耕地、林地比重较小;2、各类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3、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小.看现状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 请举例子说出利用不合理的行为?学生畅所欲言,学生通过生活或身边的例子来举例说明,我国土地资源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关键词:①人为占用量过多;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半干旱地区的耕地盐渍化;④北方风沙危害、土地弃耕;⑤乱砍滥伐森林;⑥过度放牧,草场退化;⑦土地荒漠化等.学生读图归纳:导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速度的明显趋势.通过漫画赏析,生动诙谐且形象的反映了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献计策珍惜和合理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请同学们一起来献计献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汇总发言:1、国家制定法律法规颁布了《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等;2、并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通过献计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豪华墓地利 用 每 一 寸 土 地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确立为基本国策.3、 每年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4、 “18亿亩耕地红线”5、 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意识;树立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美德,增强学生保护土地资源责任感.我设计 我快乐 保护土地人人有责,请同学们为下一界“全国土地日”设计一条警示标语,提醒人们珍惜和爱护耕地.坚守耕地红线 建设美好家园 万物土中生,寸土如寸金 节约土地资源 造福子孙后代耕地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是耕地的保护神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即兴发挥能力. 收获平台 我的收获“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如知识的重难点或情感价值的收获 等.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并强化记忆. 构建 与 梳理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在方法和知识两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与归纳,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又对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构建学习方法体系,提升地理思维品质.探究 实践请同学们利用双休日,调查一下我们家乡峄城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对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你的宝贵建议,写一篇调查报告. Email:liuchunmei@一、选择题1.(目标1、2、3)下列叙述中,哪个是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土地资源主要特点 构成特点:数量特点: 地区分布特点:地区分布耕地: 林地: 草地:合理利 用与保护 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利用类型: 、 、 、建设用地等 措施颁布法律:《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 确立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A.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也大B.土地类型多,平原多,耕地、林地比例低C.耕地、林地比例低,后备耕地资源不足D.耕地、林地比例高,后备耕地资源充足2.(目标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A、半湿润、半干旱的高原地区B、半湿润、半干旱的盆地C、半湿润、湿润的低山丘陵地区D、半湿润、湿润的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带3.(目标4)以下哪个不是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A、水土流失B、乱占耕地C、土地荒漠化D、退耕还林,退耕还草4.(目标1)读右图图中所示景观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耕地B.林地C.草地D.建设用地5.(目标1)该图景观最可能分布在下列哪一地形区( )A.四川盆地B.长江中下游平原C.横断山脉D.内蒙古高原6.(目标4)图中地区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乱占耕地D.乱砍滥伐7.(目标4)我国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下列不正确的是()A.《土地管理法》B.《森林法》C.《草原法》D.《水污染防治法》二、(目标1)连线题(联系气候、地形等知识,把下列地形区和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连起来. )东北平原林地珠江三角洲旱地内蒙古高原东部水田塔里木盆地草地横断山区沙漠二、(目标1、2、3)综合题1.右图中区域A表示_____,区域B表示_____(土地利用类型);他们大致以_______为界线,这条分界线与我国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2.区域E为____(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在______高原.3.从地形类型来看,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_____,耕地主要分布在____.4.从季风与非季风区来看,耕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区,草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区.【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本节知识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学生对土地资源知识的学习容易理解与接受,真正做到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课教学设计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土地与我们的生活,土地的利用类型及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等这些内容就实实在在得存在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所以结合我们的生活来学习与理解,学生容易了解与接受. 特别是土地资源的政策,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二是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与合作;通过读图思考、读图描图、探索追问、填表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去探索与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特征及土地的基本国策;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