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2.能够在地图上指出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并能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3.掌握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的自然与人文差异。
【学习重点】
1.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的自然与人文差异.
【学习难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学习方式】
1.用复习法感受中国自然环境的差异。
2.用列表对比法比较秦岭—淮河以南、以北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学法指导】
1
本章教材是学习了中国地理总论后,学习中国地理分区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包括“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内容。
本节课我们完成第一
部分的学习。
“地理差异显著”我们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法、复习法、列表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结合自学提纲完成)
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
(1)气温:自南往北,逐渐升高,逐渐降低。
南部的海南岛,北部的黑龙江——————。
(2)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
东南沿海地区;
西北内陆地区。
(3)地势:自西向东,我国地势,。
位于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位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
2、人类活动差异
(1)农业差异:我国农业具有、的分布特点。
2
(2)人口、城市、交通线和经济发展:我国东西差异显著,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也是高,低。
三:合作交流
1.观察“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图”和“我国地势三级阶
梯示意图”概括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
气温:
降水:
地形地势:
2.结合课本图5.2和第3页阅读材料,并从现实经验出发,概括我国人类活动的
差异。
(分小组讨论)
3.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相关内容,概括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4.同学们集思广益,完成“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自然环境差异”、“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农业差异”、“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生活差异”三个表格的填写。
(口头叙述即可)
5.当堂检测。
3
6.课堂小结。
四:结束语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东西南北中,风采各不同。
希望同学们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五:作业设计
1.下列因素不属于影响我国“东耕西牧”农业特色的是()
A.地形差异 B.纬度差异
C.降水量的不同 D.距离海洋的远近
2.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 B.玉米
C.青稞 D.小麦
3.关于秦岭—淮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年均温0℃等温线基本一致
B.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4
C.与年平均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D.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的是()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