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分期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世界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
(1861~1894)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旧民主革命
的高潮(1895~1912)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和旧民主主
义革命的终结(1912~1919)
中国历史经
济
1.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列强侵入内地,中国被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
60、70年代在外资、洋务企
业刺激、诱导下,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进程中,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产生。
2.社会生活:留美幼童揭开
“断发易服”序幕。
轮船、
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
成,近代报刊产生。
1.经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
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设厂
限制、奖励实业,民族资本主义
初步发展。
2.社会生活:维新派倡导、临
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
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
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
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
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航空业
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
话传入、电影业起步,报刊唤起
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1.经济: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①
原因:辛亥革命扫除部分障碍;民
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竞相投资机
器工业;群众性反帝斗争推动;欧
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经济
侵略,有客观有利条件。
②表现:
纺织、面粉发展较快,涌现张謇等
著名实业家。
2.社会生活:改阳
历,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城市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但农村传统风
俗依旧;公路修筑技术传入。
政
治
1.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太平天国失败,清政府开始
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为挽救内忧外患的危机,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
掀起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军
事和民用工业,创建新式海
军和举办新式教育、留学教
育,培养实用人才等。
运动
没有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
但却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
程。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
生。
1.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使半殖民地化程度
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国战败,1901年的《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2.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但落
后性使其难免失败;孙中山为代
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中国
同盟会、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纲
领,进行反清武装起义,1912
年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
国,但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
中国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
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
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
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依然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
遭挫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
命陷入困境。
3.随着民族工业短暂而迅速的发
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思想觉悟和斗争水平不断提高,这
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文
化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
藩等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
自强”,强调以儒家纲常名
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
本,主张采用西方国家的近
代科学技术,仿效其教育、
赋税等具体措施来挽救江河
日下的清王朝。
2.同时,知识分子中产生早
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
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主
张变革政治制度,设议会实
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
等。
1.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
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推
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激发
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0世纪初,以孙中山等资产
阶级革命派,将革命纲领阐发为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
地权)”三大主义。
它是比较完
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但
既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无彻底的
土地纲领,注定其不能彻底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和
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
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竭力宣传马克思主
义。
2.对运动的评价。
进步性:
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
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
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
思想得到解放;运动使民主和科学
思想得到弘扬,形成生气勃勃的思
想解放潮流;还为马克思主义的传
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促进了
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局限性:对
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决
定否定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