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时间、分期
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
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
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
中国
历史
经济
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思想:宋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代表二程、朱熹。
2、文艺:宋词;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元散曲
3、科技: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管形火器出现;罗盘针用于航海;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时间、分期
14-19世纪初的世界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14世纪中期-1840年)
中国历史
经济
1、手工业: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仍领先世界;景德镇成全国瓷都,明清发明五彩瓷和珐琅彩瓷,瓷器大量外销;苏杭丝织业鼎盛;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缓慢发展。
2、商业:著名商帮(徽商、晋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政治
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内阁获票拟权(明宣宗)。
政治
1、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2、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
1、春秋时期各国变法(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2、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
1、思想: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2、文艺:明清小说;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元明清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写意画最能反映其风貌。
世界历史
14-16世纪的欧洲
17-19世纪初的欧洲
经济
1、14、15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兴起(19世纪70年代—1918年)
世界历史
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政治
1、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扩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3、随着民族工业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思想觉悟和斗争水平不断提高,这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阅读即可)
文化

1、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世界历史
古代罗马法的发展(前3世纪-公元6世纪)
政治
1、古代罗马法的发展。①公元三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和非公民区别开始消失,公民法和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意义;②6世纪时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2、罗马法的内容:①公民法和万民法②习惯法和成文法③核心内容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时间分期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上)
秦汉(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
魏晋南北朝(3世纪至前6世纪晚期)
中国历史
经济
1、手工业:青铜器轻巧华丽;东汉水排使冶铁长期领先世界,瓷器生产技术成熟;丝路开通,丝绸外销激增。
时间、分期
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世界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
中国历史
经济
1、经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织”“耕”分离;近代工业出现(外商企业))。
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政治
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2、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了)。
政治
巴黎公社的成立、革命措施以及经验教训。
文化
1、思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科技:蒸汽机的发明;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3、文艺: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美术。
文化
1、“文艺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科技:伽利略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2、科技: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发展为著名商业中心)。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钢量、质大为提高。
政治
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汉承秦制。西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1、经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2、社会生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创刊。
1、经济: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2、社会生活: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生凋敝,重工业薄弱,公路、铁路、民航业发展缓慢。
1、罗马法的起源。①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只有习惯法;②前五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③前3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万民法”。
2、罗马法的作用:维系和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政治
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前9-8世纪出现雅典奴隶制城邦国家雏形)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利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1、经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社会生活: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航空业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报刊唤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文化
文艺:印象主义;电影的出现。
科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量子论的提出与。
时间
分期
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1919-20世纪50年代初)
大革命(1919-1927)
土地革命(1927-1937)
抗战(1937-1945)
时间、分期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下)
隋唐(6世纪晚期至前10世纪中期)
宋元(10世纪中期至前13世纪晚期)
中国历史
经济
1、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市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重要市镇);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后期商业经营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1、手工业:景德镇宋代著名,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两宋市坊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早晚都可经营;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主要商业城市(宋代:开封、临安;元代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2、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荷、英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在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

1、《权利法案》的制定、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利结构、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
解放战争(1945-1949)
中国历史
经济
1、经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萎缩。
2、社会生活:汽车在各大城市成为权贵、富商代步工具,京津航线开通、民航业拉开序幕;20年代中国电影业迅速发展。
1、经济: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2、社会生活:电影成熟,《渔光曲》获国际声誉;《义勇军进行曲》传唱;《红色中华》、《中央日报》针锋相对。
政治
隋唐三省六部制。
元代(地方):行省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文化
1、思想:“三教合归儒”。
2、文艺:唐诗(空前繁荣:名家辈出,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绘画产生许多杰出画家和优秀作品;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