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乙

钱乙




2、针对五脏虚实,立补泻主治诸方。 泻心法治法方药 心气热,导赤散 (木通、生地、竹叶、甘草)主之; 心实热,泻心汤主之; 心虚热,生犀散; 补心法治法方药 若心虚肝热用安神丸(麦冬、白茯苓、山药、朱砂、 牙硝、龙脑、寒水石)。
泻肝法治法方药 肝实热,泻青丸(山栀、大黄、龙胆草、防风、羌活、 川芎、当归)主之; 补肝法治法方药 若肝肾俱虚用地黄丸滋水涵木。 泻脾法治法方药 脾实热,泻黄散(藿香叶、山栀、石膏、防风、甘草) 主之; 邪热伤脾,用玉露散; 补脾法治法方药 若脾气虚,则用白术散(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 藿香叶、木香、葛根)。



钱用益黄散、使君子丸,四服,令微饮食。至 日午,果能饮食。所以然者,调利大小便,脾 胃虚寒,当补脾,不可别攻也。 后又不语,诸医作失音治之。钱曰:既失音, 开目而能饮食又牙不紧,而口不紧也,诸医不 能晓。钱以地黄丸补肾。所以然者,用清药利 小便,致脾肾俱虚,今脾已实,肾虚,故补肾 必安。治之半月而能言,一月而痊也 。
心 肺 脾 肾 肝
(四)临床经验
一注重调理脾胃
论治准则:“以妄攻误下为禁约”, “不 可有泻无补,攻伐生生气。” 1先下,后和胃:实证
2先补脾和胃,后攻下:虚实相杂证
3随时令用补泻
4主张用药寒温得宜
二对惊风、疳证的论治
⑴惊风 :积热外受风邪病变
①急惊风:“热痰客于心胃,因闻声非常,则动而惊搐矣。若
二、学术思想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二)五脏辨证 (三)儿科诊断方法 (四) 临床经验 (五)遣方用药特点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 (1)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脏腑柔弱,气血未实。 (2)长脏腑生智意,长骨髓添精神 (3)关于“变蒸”之说
著作:《小儿药证直诀》3卷 上卷论述脉证治法47条;中卷记载医案 23则;下卷列方114首 系统的反映了 钱乙重视小儿生理、病理 特点,调理脾肾的学术思想;概括了钱 乙确立儿科脏腑证治理论,论治小儿常 见疾病如发热、吐泻及痘、痧、惊疳四 大重症等临床经验,调制方剂特点等学 术成就。
该书是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突出儿科疾病 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著作,也是世界上 现存的第一部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 著作,对儿科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⑵疳证
分型: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
病因:“脾胃虚弱亡津液”
病机:脾胃失调
下之太过,延成疳证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喂养不当,营养失调



治则:顾护脾胃 当辩寒热虚实 分类:冷热肥瘦疳 初病者------肥、热疳 久病者------瘦、冷疳
(六)遣方用药特点


制方多为丸、散、膏之类成药,其配方, 多为药味少,剂量小,便于给药,随时取 用,反映了儿科的特点。 用药务求柔润、力戒呆补峻攻。 善用药引。 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泻肺法治法方药 肺实证,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粳 米)主之; 肺有痰热,用葶苈丸; 补肺法治法方药 若肺气虚则用阿胶散(阿胶、马兜铃、杏仁、 牛蒡子、糯米、甘草)。 补肾法治法方药 肾虚用地黄丸补肾。


3、五脏相兼为病证治
五脏之间可以相兼为病; 四时气候对小儿五脏疾病有一定影响。
医案选录


吐泻慢惊案 东都王氏子,吐泻,与瓜萎汤。”其子胃气实,即开 目而身温。 王疑其子不大小便,令请医以药利之。医留八 正散等数服,不利而身复冷。令钱氏利小便。 钱曰:“不当利小便,利之必身冷。”王曰: “已身冷矣”。因抱出。钱曰:“不能食而胃 中虚,若利大小便即死。久即脾胃俱虚,当身 冷而闭目,幸胎气实而难衰也。”
热极,虽不因闻声及惊,亦自发搐。”
病因:外感邪热、内蕴痰热、伤食积滞、惊恐
病理因素:惊、风、痰、热
证候类型:阳盛阴虚
治疗:急惊合凉泻
方药:泻青丸、泻心汤、利惊丸、抱龙丸、地 黄丸、大黄丸
②慢惊风:是“脾虚生风”
病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或过服寒 凉伤阳,以致土虚肝风乘之。 治法:慢惊合温补
方药:瓜蒌汤、宣风散、钩藤饮子、羌活 膏、羌活膏、使君子丸、益黄散、白术散、 调中丸等

脾主困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实则困睡,身热饮水 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 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 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 目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 把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 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点。
钱 乙
1032--1113
一、生平与著作


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州人。宋代东平 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 1035-1117年),享 年82岁,是历史上著名 的儿科大家。 钱乙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及《内 经》与 诸家之说为本,行医儿科 《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 幼科冠绝一 代”,这一评价并不为过。
“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三)儿科诊断方法

《面上证》:右腮为肺,左腮为肝,额上 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目内证》: 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2. 病理特点 :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对小儿疾患的治疗,主张以“柔润”为 原则,反对“痛击”、“大下”、 “蛮 补”。
(二)五脏辨证


心主惊 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喜仰卧。 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

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


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 虚则咬牙,多欠气,目内浅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