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1. “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B. 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 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D. 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法系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主要是维护国家和家族利益,注重礼刑结合,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古代中国法系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取向,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
C项是中国古代法系的特点,与设问原因不符,排除。
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古代中国文明的形成,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2. 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表中历史叙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B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
”“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功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C海治平之政者哉!”D “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
”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
”属于史实陈述,故A排除;“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
”属于历史解释,故B正确;“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功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属于历史评价,故C排除;“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
”属于史实陈述,故D排除。
故选B。
3. 有学者指出:“由于人的种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与支配,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的外在体现,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从而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
材料说明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A. 常常受到人为因素干扰B. 实际效果背离设计初衷C. 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D. 是王朝盛衰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说明古代王朝统治机器运行机制不确定性,比如唐朝比较稳定,汉代、明朝和清朝比较随意,C正确;A和B 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中根本原因属于君主专制,排除。
4. 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上升为官学;元代编修的《宋史》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不列陆九渊一派;元末张九韶所撰《理学类编》仍将陆九渊心学排斥在外;明代王阳明折衷二家之说,使用“理学”的概念。
据此可知A. “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B. 陆九渊的“心学”缺乏理论基础C. 王阳明混淆了“理学”和“心学”概念D. 程朱和陆九渊的思想不可调和【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的“心学”具有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王阳明调和了两家学说,故CD项错误;材料信息“上升为官学”、“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使用‘理学’概念”等,表明“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故A项正确。
5. 据统计,从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
这说明A. 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C. 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D. 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答案】D【解析】材料“1895-1913年”“新建工矿企业”“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增加,故A项错误;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初步发展的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很小,但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因社会朱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新的社会政治力量逐渐成长起来,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6.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意在A. 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 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C.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 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大意是说在国际社会里弱国无外交,意在激发国人的民族救亡意识,故正确答案为D项。
A项不是梁启超这番话的用意;材料体现不出BC项。
7. 据统计,1949~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
这一现象A. 反映了土地改革过程的曲折性B. 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C. 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D. 说明农村城镇化的效果显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由材料“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可知,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证明土地私有制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故要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推行农业集体化方针,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改革的问题,而是强调农村重现土地买卖的情况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排除A。
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排除C。
材料强调农村重现土地买卖的情况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而不是农村城镇化的效果显著,排除D。
8. 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A.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 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 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 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答案】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现代中国外交·背景9. 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
”结果其著作被公焚。
公元前399年,检察官阿尼图斯、悲剧诗人美勒托和修辞学者吕孔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而判处死刑。
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A.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B. 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C. 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D.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答案】A【解析】从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的遭遇来看,古希腊对神灵还是十分重视的,人文主义并不是社会主流思想,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不符合普罗泰格拉的遭遇;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出“提高”的内容。
10. 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
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
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
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
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A. 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B. 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C. 科学技术的进步D. 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答案】D【解析】根据“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
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说明铁路标准时间的改变,推动美国多个城市、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时间开始分享标准时间,说明生活方式和时间观念的变化,D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与科学技术无关,排除C。
11. 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
”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A. 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B. 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C. 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D. 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欧美国家利用落后地区的廉价资源获得了经济长期发展;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且东西欧形成对峙局面;故斯帕克主要强调了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导致西欧国家失去广阔的市场和资源,加之冷战的出现,自身发展从而受到限制,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而是强调欧洲衰落的原因,排除A。
C项也是欧洲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与斯帕克的观点不符,排除。
D项中“独占”说法错误,且与斯帕克的观点不符,排除。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战后欧洲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 表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概况。
以下对此表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年份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高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40% 38% 36% 34% 31%中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28% 34% 43% 37% 36%低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22% 27% 37% 36% 43%A. 高收入国家已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B. 中收入国家经济干预八十年代最强C. 产业的适时升级换代是世界级课题D. 低收入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高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下降,但这不能说明高收入国家已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故A错误;中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在20世纪80年代最高,也不能说明中收入国家经济干预八十年代最强,故B错误;低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增加,高中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产业下降,说明产业的适时升级换代是世界级课题,故C正确;低收入国家工业的全球比重增加也不能说明低收入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数据变化的原因与特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
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